1、1中南大学 2019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流行病学(代码 827)考试大纲本考试大纲由湘雅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委员会于 2018 年 7 月 1 日通过。本大纲根据詹思延主编流行病学(第 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I.考试性质流行病学考试是我校生物统计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一门入学专业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流行病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II.考查目标
2、流行病学考试要求考生:1.准确地掌握该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熟悉其研究范围与应用。3. 掌握疾病分布的描述方法及常用指标。4. 掌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各分类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实 施及质量控制原则与资料分析方法,熟悉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5. 掌握病因的定义及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6. 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7. 熟悉慢性病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疾病“三级”预防的基本含义,疾病监测的定义和应用。.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2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2、答题方式
3、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基本概念 30%基本原理 40%方法应用 30%.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 50 分(10 小题,每小题 5 分)单项选择题 20 分(10 小题,每小题 2 分)问答题 60 分(4 小题,每小题 15 分)分析计算题 20 分(1 小题,每小题 20 分).考查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流行病学简史1.流行病学发展史2.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1.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 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的定义2.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铨释 流行病学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任务;流行病学学科中的三大要素第三节 流行病学的原理
4、和应用 1.基本原理;2.实际应用第四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的种类,研究的定义及特点;三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32.实验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观察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的的区别;3.理论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的种类;第五节 流行病学特征 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第六节 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 1.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和展望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第一节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1.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5、2.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率;感染率;3.死亡与生存频率测量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的定义及适用范围4.疾病负担指标 第二节 疾病流行强度1.散发;2.暴发;3.流行;4.大流行第三节 疾病的分布 1.人群分布 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2. 地区分布 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3. 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4. 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4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第一节 概述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特点、用途。第二节 现况研究一、现况研究概述1.概念2.现况研究的目的
6、3.现况研究的特点与种类 二、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现况研究实施的步骤2.确定研究的对象3.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4.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 调查表编制;调查变量的规定;调查员三、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偏倚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防止产生偏倚的措施四、现况研究的优缺点第三节 现况研究实例1.研究目的和类型2.研究对象3.研究内容和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4.研究结论第四节 生态学研究1.生态学研究的概念2.生态学研究的类型3.生态学研究的资料收集(来源)4.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5.生态学研究实例第四章 队列研究5第一节 概述1.概念 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2.基本原理; 3.
7、研究目的 4.研究类型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1.确定研究因素2.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1)暴露人群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2)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3)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4.确定样本量 影响样本大小四个参数: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确定样本大小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5.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间的确定6.质量控制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资料整理模式2.人时的计算 暴露人年的计算、动
8、态人群的人年计算; 3.率的计算 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标化率、标化死亡比4.效应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RR 的 95%可信限;率差(RD、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剂量反应关系第四节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1. 选择偏倚; 2. 信息偏倚;63. 混杂偏倚。第五节 优缺点及其它实践类型 1.优点2.局限性3.其他实践类型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第一节 概述1.基本原理2.基本特点3.研究类型4.用途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1.确定研究目的2.明确研究类型3.确定研究对象4.确定样本量5.确定
9、研究因素6.资料收集方法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资料的整理2.资料的分析 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匹配资料的分析。指标:比数比 OR;相对危险度 RR;归因分值3.研究功效第四节 偏倚及其控制1.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的定义及控制措施2.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调查偏倚定义及控制措施3.混杂偏倚第五节 与队列研究优点和局限性的比较7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第一节 概述 1.历史回顾2.定义3.基本特征和用途4.主要类型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1.明确研究问题2.确定试验现场 3.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的主要原则: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
10、群: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能将实验坚持到底的人群;依从性好的人群4.估计样本含量 样本大小的确定 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干预前后结局事件的发生率;第 I 型错误出现的概率;第 II 型错误出现的概率;单/双侧检验;研究对象分组数量);5.随机化分组与分组隐藏 简单随机分组;分层随机分组;整群随机分组6.设立对照 影响因素;设立对照的方法(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7.盲法的应用 单盲;双盲;三盲8.确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9.确定试验观察期限10.收集资料第三节 资料整理和分析 1.资料的整理2.资料的分析3.评价指标 第四节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缺点
11、和应注意的问题1.主要优点2.存在缺点83.应注意的问题第五节 研究实例第七章 筛检第一节 概述1. 筛检的概念;筛检试验的定义;筛检的分类(整群筛检和选择性;单项筛检和多项筛检)2. 筛检的目的及类型 诊断试验的定义;筛检实验和诊断实验的区别3. 筛检的实施原则第二节 筛检试验的评价1. 筛检效果评价阶段及研究方法 确定“金指标”;选择受试对象;估算样本量;整理评价结果2. 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及指标1)真实性定义;指标:灵敏度与假阴性率;特异度与假阳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一致率2)可靠性定义;影响因素3)预测值 定义;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3. 筛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受试者工
12、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第三节 筛检效果的评价1.筛检效果评价阶段及研究方法 2.筛查项目评价内容及指标 生物学效果评价:病死率,死亡率卫生经济学效果评价: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3.筛查效果评价中常见的偏倚第八章 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第一节 病因的基本概念1.病因及其与流行病学的关系2.病因与因果关系3.因果关系的多样性9第二节 病因学说与病因模型1.传染性疾病病因的三角模型2.病因的轮状模型3.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模型4.病因链5.病因网6.病因模型的比较第三节 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1.新的病因观2.充分病因和组分病因3.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的应用第四节 发现和验证病因1
13、.发现病因的法则与方法2.穆勒的因果关系推论法则3.穆勒法则与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第五节 因果关系推论1.科学推论的一般原则2.评价单个研究的真实性3.综合所有证据的推论:希尔的病因推断准则4.综合所有证据的推论:系统综述5.病因推论的困难第九章 预防策略第一节 健康、影响因素及医学模式1.健康2.影响健康的因素3.医学模式第二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1.策略与措施2.疾病预防103.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第三节 国内外疾病预防策略与实践1.中国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发展2.当代全球主要健康策略3.健康中国战略第十章 公共卫生监测第一节 概述1.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概念2.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与应用3.公共卫生监测的发展概况第二节 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与内容1.疾病监测2.症状监测3.行为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4.其他公共卫生监测第三节 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与步骤1.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2.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程序第四节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1.监测系统的质量评价2.监测系统的效益评价第十一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一节 概述1.定义2.流行概况。第二节 传染过程1.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