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上世纪90年代,以西畴人民为代表的文山人民,面对“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的生存发展环境,不怨天尤人、不坐等受穷,勇敢地向贫困落后、向石旮旯地、向恶劣环境抗争,在摆脱贫困的长期奋斗中,孕育形成了“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西畴精神”实质是“干”,即向石头要地,向天要水,向荒山要路,向大自然要生存条件的实干精神。“西畴精神”,就是面对艰难的生存自然条件,不抱怨、不气馁,以开阔的胸襟,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奋斗目标,展开了向大自然、向贫困宣战的长期斗争,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于挑战、敢于抗争,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西畴精神”源于西畴人民的伟大创造,蕴含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他们坚定执着、扎实苦干、图强进取、勇于担当。它不仅是西畴人民锻造出来的地方精神,还是我们民族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生生不息的“西畴精神”在脱贫攻坚、跨越发展中历久弥新、薪火相传,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一、新时代的“西畴精神”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