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年 4 月考试财务案例研究第二次作业 一、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100 分,共 2 小题,每小题 50 分) 1. 退休不久的老王最近遇上了一件既令他伤心又令他困惑的事。伤心的是:他于年初所投资的福兴公司,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破产了!困惑的是:赚钱的公司也会破产?!投资前,他曾查阅了该公司的利润表,其上还有 28 万 元的销售收入,净利润达 2.4 万元,而资产负债表显示该公司应收帐款与存资增加,厂房设备也增加,数据显示的结果似乎十分良好。不解之余,他找到一位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朋友郑会计师咨询,郑会计师让他找一 张该公司的现金流量表来。 要求:对此案例进行讨论。 2. 美国安然公
2、司盈余管理案例 (一)、安然公司简介总部设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美国第七大公司安然公司 (Enron)曾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有创新精神的公司,该公司 2001 年的股价最高达每股 90 美元左右,市值约 700 亿美元。但在 2001 年下半年,安然披露,它将招致至少 10 亿美元的损失并且将重新报告它在 1997、 1998、 1999、 2000 以及 2001 年前两个季度的财务状况,以此改正以前报告中的错误,这些错误将安然的总体收入扩大了 5.91 亿美元。这次重新 报告的影响十分骇人,它使得安然股票价格下跌了 91。不久以后,蒂纳基 (Dynegy)公司对安然的收购以失败告终。安然债券
3、落入垃圾债券的地位而其股票价格也猛降至每股 26 美分。 2001 年 12 月 2 日,安然公司被迫根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的规定,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以资产总额 498 亿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公司破产案记录。 2002 年 4 月 8 日,MilbergWeiss 在休斯顿地方法院对安然公司提出了合并集团诉讼。为了其客户的利益, MilbergWeiss 正试图为安然于 1998 年 10 月 19 日到 2001 年 11 月 27日间公开募集的股份和债券的购买者寻求救济。合并诉讼的原告以违反联邦证券法为由起诉了安然公司的某些管理人员和董事、公司的会计师、律师事务所以及银行
4、,原告诉称,这些被告卷入了大量的内部交易并在关于安然公司的财务状况方面出具虚假的有误导性的报告。这些虚假的报告导致安然公司的股票以 90.50 美元的高价在证券市场卖出,被告们卖出了超过 2000 万股安然股票,共计约 11.9 亿美元。安然公司的破产欺诈事件被揭露以后,在美国朝野引起极大的震动。这一案件涉及一大批政府要员和国会议员,还将使教师、消防员和部分政府雇员的退休 基金损失 10 亿美元以上。而且还涉嫌勾结安达信会计师行(美国五大会计师 行之一,有 8.4 万员工,分布在 84 个国家和地区 )造假账。是一件官商勾结、欺诈民众的大案。现在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但已在美国和世界许多国家产生
5、十分恶劣的影响。正如商业周刊的文章所说: “ 这场金融灾难的影响远远不止一家大公司的破产。这是一场大规模的腐败。 ” 文章说: “ 投资者的信心是我们整个经济成功的关键 ” ,安然事件 “ 从根本上动摇了我们的信念 ” ,我们还能相信谁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会前主任雷维特说:“ 美国资本市场的基础已被毁。现在,美国国会、司法 部、证管会和劳工部都已展开调查,可以预计,还会有更多的丑闻被曝光。(二)安然公司主要的盈余管理手段综合已披露的资料,安然公司主要的盈余管理手段有: 1、利用“ 特别目的实体 ” 高估利润、低估负债。安然公司不恰当地利用 “ 特别目的实体 ”(Special Purpose
6、 Entities ,简称 SPE)符合特定条件可以不纳入合并报表的会计惯例,将本应纳入合并报表的三个 “ 特别目的实体 ”( 英文简称分别为 JEDI、 Chewco 和 LJMl)排除在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之外,导致 1997 至 2000 年期间高估了 4.99 亿美元的利润。低 估了数亿美元的负债。此外,以不符合 “ 重要性 ” 原则为由,未采纳安达信的审计调整建议,导致 1997 至 2000 年期间高估净利润 0.92 亿美元。各年度的具体情况如表: 安然公司的上述重大会计问题,缘于一个近乎荒唐的会计惯例。按照美国现行会计惯例,如果非关联方 (可以是公司或个人 )在一个 “ 特别目的实
7、体 ” 权益性资本的投资中超过 3,即使该 “ 特别目的实体 ” 的风险主要由上市公司承担,上市公司也可不将该 “ 特别目的实体 ” 纳入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安然公司正是利用这个只注重法律形式,不顾经济实质的会计惯例的漏洞 ,设立数以千计的 “ 特别目的实体 ” ,以此作为隐瞒负债,掩盖损失的工具。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 3的惯例,原先是 10 年前一个从事租赁业务的主体所设计的,后来该主体极力说服了有关当局认可了其会计处理。以后,这神奇的 3规则便逐渐演化为约定俗成的惯例,并适用于对几乎所有 “ 特别目的实体 ” 的会计处理。安达信在安然事件东窗事发之后,就是以此为自己作辩解的。一些学者认
8、为安达信的辩解是片面的,作为全球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难道不明白这项荒唐可笑的惯例有悖于 “ 实质重于形式 ” 的基本会计原则 ?难道审计只是机械地照搬准则和惯例,而不需要专业判断 ?难道安达信不清楚安然公司通过“ 特别目的实体 ” 隐瞒负债、掩盖损失对投资者可能造成的后果 ?安然公司前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主管安德鲁 S法斯焘 (2001 年 10 月被革职 )在 1998 年一起名为 “ 仙人掌 3” 诉讼案件的作证中曾坦言,安然公司通过设立 “ 特别目的实体 ” ,就是为了 将负债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在进行 “ 业务安排 ” 和 “ 组织设计 ” 过程中,均与安达信密切磋商 (kurt
9、 Eichenwald Michael Brick,2002)。可见,安达信并非不了解安然公司设立 “ 特别目的实体 ” 的用意。 2、通过空挂应收票据,高 估资产和股东权益。 安然公司于 2000 年设立了 四家分别冠名为 Raptor I、 Raptor 、 Raptor 和 Raptor 的 “ 特别目的实体 ” ( 以下简称 V 类公司 ),为安然公司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套期保值。为了解决 V 类公司的资本金问题,安然公司于 2000 年第一季度向 V 类公司发行了价值为 1.72 亿美元的普通股。在没有收到 V 类公司支付认股款的情况下,安然公司仍 将其记录为实收股本的增加,并相应增加
10、了应收票据,由此虚增了资产和股东权益 1.72 亿美元。按照公认会计准则,这笔交易应视为股东欠款,作为股东权益的减项 。此外, 2001 年第一季度,安然公司与 V 类公司签订了若干份远期合同,根据这些合同的要求,安然公司在未来应向 V 类公司发行 8 28 亿美元的普通股,以此交换 V 类公司出具的应付票据。安然公司按上述方式将这些远期合同记录为实收股本和应收票据的增加,又虚增资产和股东权益 8.28 亿美元。上述两项合计,安然公司共虚增了 10 亿美元的资产和股东权益。 2001 年第三季度,安然公司不得不作为重大会计差错,同时调减了 12 亿美元的资产和股东权益,其中的 2 亿美元系安然
11、公司应履行远期合同的公允价值超过所记录应收票据的差额。 3、通过有限合 伙企业,操纵利润。 安然公司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包括设立由其控制的有限合伙企业进行筹资或避险。现已披露的设立于1999 年的 LJM 开曼公司 (简称 IJMl)和 LJM2 共同投资公司 (简称 LJM2, LJMl 和LJM2 统称为 LJM)在法律上注册为私人投资有限合伙企业:。 LJM 的合伙人分为一般合伙人和有限责任合伙人。安然公司在东窗事发前,以 LJM 的多名有限责任合伙人为与安然公司没有关联关系的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为由,未将 LJM纳入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但从经济实质看, LIM 的经营控制权完全掌握在安
12、然公司手中,安然公司现已 承认 LJM 属于安然公司的子公司。 LJM 从 1999 年设立起,至 2001 年 7 月止,其一般合伙人推选的管理合伙人为当时担任安然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的安德鲁 S法斯焘。 LJM 设立之初,有关人员曾明确向安然公司的董事会说明设立 LJM 的目的,就是要使 LJM 成为向安然公司购买资产的资金来源,向安然公司投资的权益合伙人,以及降低安然公司投资风险的合作伙伴。 1999 年 6 月至 2001 年 9 月,安然公司与 UM 公司发生了 24 笔交易,这些交易的价格大都严重偏离公允价值。安然公司现已披露的资料表明,这 24 笔交易使安然公司税前利 润增
13、加了 5.78 亿美元,其中 1999 和 2000 年度增加的税前 利润为 7.43 亿美元, 2001 年 1 至 6 月减少的税前利润为 1.65 亿美元。在这 24 笔交易中,安然公司通过将资产卖给 LJM2 确认了 8730 万美元的税前利润; LJM 购买安然公司发起设立的 SPE 的股权和债券,使安然公司确认了 240 万美 元的税前利润; LJM 受让安然公司联屑企业的股权,使安然公司获利 1690 万美 元;安然公司与 LJM 共同设立 5 个 SPE,并通过受让 LJM2 在这 5个 SPE(其中 4 个为前述的 V 类公司 )的股权等方式,确认了 与风险管理活动有关的税前
14、利润 4.712 亿美元。 安然公司通过上述交易确认的 5.78 亿美元税前利润中, 1.03 亿美元已通过重新合并 LJMl 的报表予以抵消,其余 4.75 亿美元能否确认,尚不得而知。但安然公司在 2001 年第三季度注销对 V 类公司的投资就确认了 10 亿美元亏损的事实 (Gretchen Morgenson, 2002),不能不让人怀疑安然公司在 1999 和 2000 年确认上述交易利润的恰当性。 4、利用合伙企业网络组织,自我交易,涉嫌隐瞒巨额损失。 上述三个重大会计问题所涉及的金额,在我们看来已是天文数字。但 安然公司的会计问题并非到此为止。目前已披露的不到 10 家合伙企业和
15、子公司所涉及的上述会计问题;说不定只是冰山一角。安然公司拥有错综复杂的庞大合伙企业网络组织,为特别目的 (主要是为了向安然公司购买资产或替其融资 )设立了约 3000 家合伙企业和子公司,其中约900 家设在海外的避税天堂。虽然安然公司 2001 年 10 月组成了由新增选为独立董事的德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威廉 鲍尔斯教授担任主席的独立调查委员会,对安然公司的合伙企业和子公司进行调查,但要查清这些具有复杂财务结构和千变万化商业风险的网络组织的真实情况,恐怕得历时数载 。尽管如此,根据纽约时报 )2002 年 1 月 17 日的报道以及 1 月 16 日该报全文刊载的安然公司发展部副总经理雪伦 沃特
16、金斯女士在首席执行官杰弗利 K斯基林突然辞职后致函董事会主席肯尼思 莱的信函,安然公司很有可能必须在已调减了前 5 年5.86 亿美元税后利润的基础上,再调减 13 亿美元的利润。这 13 亿美元的损失,主要是安然公司尚未确认的与合伙企业复杂的融资安排等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损失,其中 5 亿美元与安然公司已对外披露的 V 类公司有关,其余 8 亿美元则与安然公司至今尚未披露的 Condor 公司有关。至于众多以安然股票为轴心的创新金融工具及其他复杂的债务安排所涉及的损失和表外债务,很可能是个难以估量的 “ 财务黑洞 ” 。 5、利用能源贸易合同。 安然公司在 2001 年 9 月末,发表了一份总
17、结当年前三个季度的财务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安然无可争议地成为自己行业内的领头羊。事实上,安然在 2001 年前 9 个月的营业额达到了惊人的 1390 亿美元,而通用电气 2001 年全年的收入不过是 1250 亿美元。然而,安然巨大的营业额里很 大的一部分是由于能源贸易合同引起的。 能源贸易合同主要是一些有关天然气、石油和电力方面的贸易合同。签约 双方的目的是通过未来市 场价格变化而从中牟取利润。能源贸易合同的买卖者 并不一定是能源公司,实际上许多华尔街上鼎鼎 大名的投资银行,例如瑞银华宝、所罗门美邦、 JP 摩根大通和摩根斯坦利等都是这些合同的签约方。 为了更好地理解能源贸易合同对企业利润
18、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一份价值 100 万美元、在 6 个月后生效的天然气合同。如果一家华尔街的公司把这份合 同出售,那么对账面上的 “ 营业收入 ” 是不会有任何影响的,但实际上,华尔街的 公司会定期把这份合同与市场现值做出比较,看看究竟赚到或者亏损了多少钱,这在公司的损益表上就会反映为 “ 贸易盈余亏损 ” 。在会计实践中,这样的做法被称为报告 “ 净值 ” 。 但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许多能源贸易公司都开始采用一些激进的会 计手法 (安然是始作俑者 ),它们开始报告合同的 “ 毛值 ” ,这意味着将上面所说的 100 万美元合约面值直接记为营业收入。这些公司会把价值大约相同的天
19、然气记作 “ 费用 ” 以抵消营业收入,这样能源贸易公司最后得到的利润额就跟华尔街的公司计算出来的差不多,惟一的差别就是:华尔街的公司没有将合同的 100 万美元面值记作营业收入,但是能源贸易公司的账上却实实在在地多出了这样一笔营业额。据媒体披露,安然正是利用这样的手 段,使其营业额大增。 6、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操纵利润。 华尔街日报报道, JP摩根早已得悉安然的财务出现问题,急需新的资金,可能不能偿还其贷款。因此, JP 摩根与安然串谋以一买一卖的交易方式,协助安然粉饰账目,掩饰财务危机。即 JP 摩根从安然买入天然气后,随即以较高价回售给安然,以当中的差价作为贷款的利息。为此,花旗集团
20、旗下旅行者产险等 11 家保险商入禀法院,对此提出了指控。 最后,安然事件还引起了人们对美国会计准则模式的反思。2002 年 3 月 13 日,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 (ACCA)发表声明指出,尽管安然事件的 真相尚未水落石出,但显而易见的是,投资者并没有被准确告知资产负债表表外财务安排的重大影响。对此,美国会计法规难逃其咎。因为美国会计准则只注重对投资工具是否拥有形式上合法的所有权,对投资工具的实质控制权重视不足。与此不同的是,国际会计准则遵循的却是 “ 实质重于形式 ” 的原则,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财务报告就应该披露 “ 特殊目的实体 ” 的细节。美国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和审计准则,试
21、图确切地勾画出合法做法的底线,但实际上却鼓励人们在实务中尽可能地靠近底线,或尝试突破底线,甚至会促使一些人利用法律漏洞,轻视专业判断。 因此,应更多地采用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专业准则。 ACCA 大力支持欧盟在未来几年内逐步采用国际会计和审计准则,而且认为世界各国都应立即关注这个问题。美国也应采用国际准则,以取代美国公认会计原则 (GAAP)和公认审计准则 (GAAS)。 问题: 1、结合安然公司盈余管理案例,试述盈余管理的动因。 2、反思安然事件的启示。 答案: 一、案例分析题( 100 分,共 2 题,每小题 50 分) 1. 参考答案: 虽然有利润,但现金紧张,经营活动不能创造现金流量,存
22、货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过多,购买设备也增加了对 现金的需求,因此公司只能依靠负债来筹集资金,但不幸的是,公司在经营活动不能创造正的现金流情况下,还使用了短期负债筹资,因此当短期负债到期时,公司现金支付困难,出现了破产。思考要点:( 1)利润和现金流量的区别,( 2)现金流量与财务状况的关系,( 3)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 2. 参考答案: 1、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结果。 盈余管理产生的客观必 然性:( 1)会计准则的不完善及会计政策的
23、可选择性。会计政策之所以具有可选择性,是由会计本身具有的社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性决定的,因而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同时这也给上市公司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盈余管理创造出空间。( 2)契约不完备和企业治理缺陷。由于不同契约主体间存在利益冲突,加之契约本身存在不完备性,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性约束,企业管理当局可能利用其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控制权,为自身利益需要进行盈余管理。( 3)信息不对称。由于管理层直接控制着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是经过企业的会计系统加工处理而 成的,这决定了企业管理者不但清楚了解企业实际的经营成果,而且也控制着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披露,而外部相关利益主
24、体只能依靠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判断企业的经营业绩,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会导致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的具体动机:( 1)筹资动机( 2)避税动机( 3)避免或降低政治成本动机( 4)债务契约动机( 5)炒作股票动机 2、反思安然事件的启示: ( 1)、安然事件的会计、审计启示:既不应夸大独立审计在证券市场监管中的作用,也不应将上市公司因舞弊倒闭的全部责任归咎于 CPA ;不要过分崇拜市场的 力量,民间自律不见得是最佳选择;既不要迷信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也不可神化独立董事;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诚信教育;不要迷信 “ 五大 ” , “ 五大 ” 的审计质量不总是值得信赖。 ( 2)、安然事件的财务学启示: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并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资本经营应服从和服务于资产经营;金融创新应加强风险管理。 解题方案: 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