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军事理论课程复习提纲第一章 军事科学概论第一节 军事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1、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军事学是反映战争和国防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和国防的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军事科学源于战争,并以战争为研究对象。第二节 军事科学的任务和性质2、军事科学的研究任务,就是通过对战争和国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战争和国防规律及其指导规律的不断探索,预测战争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提出克敌制胜的原则、手段和方法;分析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提出国家防卫的原则、目标和措施,为正确地指导战争和国防的准备与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3、军事科学具有社会科学和综合科学的属性
2、;具有明确的阶级性和政治性。第三节 军事科学体系4、20 世纪 60 年代,叶剑英元帅提出军事科学分为军事思想、军事学术、军事技术三个方面。5、21 世纪初,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 2 版)把军事科学细分为 15 个知识门类101 个学科单元。第四节 军事科学的地位和功能6、军事学的功能和作用:(1)具有理论导向的功能和作用;(2)具有决策咨询的功能和作用;(3)具有战争指导的功能和作用;(4)具有国防规划的功能和作用。第五节 大学生学习军事科学的意义和方法7、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意义:(1)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是法定的公民义务,责无旁贷;(2)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有利于提高全
3、民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 (3)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科学有利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4)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学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大学生学习军事学的方法:(1)拓展思维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2)研究战例,借鉴历史;(3)善于“合成” ,融会贯通。第二章 军事思想概述第一节 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8、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思想的内容:(1)军事哲学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观、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问题,主要内容有战争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4、、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等。军事思想的特性:(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具有强烈的时代性;(3)具有明显的继承性。2第二节 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9、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代表作:有(1) 孙子兵法 ;(2) 吴子 ;(3) 司马法;(4) 黄石公三略 ;(5) 六韬 ;(6) 尉缭子 ;(7) 李卫公问对等。第三节 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10、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1)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2)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3)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第三章 毛泽东军事思想第一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1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
5、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形成与发展12、遵义会议至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多方面发展和系统的总结,达到成熟,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的时期。13、 1936 年底至 1938 年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持久战 战争和
6、战略问题等军事论著,以及具有重要军事内容的哲学名篇实践论 矛盾论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体系14、毛泽东战争观与方法论主要内容: 战争观: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经济的竞赛;用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战争方法论: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认识战争规律;要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要关照全局、掌握关节;要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等。15、毛泽东人民军队思想主要内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是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政治工作三大原则;
7、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等。16、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等。17、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主要内容: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思想;歼灭战的作战方针;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的作战形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法则;审时度势、灵活机动的指挥艺术。第四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历史地位18、毛泽东是现代中国革命军事理论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是世界政治军事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3第四章 新时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第一节
8、新时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科学内涵19、如何正确理解新时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科学内涵?新时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军事领域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其核心内容在现阶段主要包括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最新成果。第二节 新时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主要内容20、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当代战争与和平理论;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新时期军事战略理论。21、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的内容的是:(1)建设一支强
9、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2)新时期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3)注重质量建军,走精兵之路;(4)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保证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建设理论内容的是:(1)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2)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防;22、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关于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依据。23、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含义的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
10、军队建设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最新创新成果24、如何把握新时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基本内容?(1)战争与和平理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难以避免;局部战争和争夺霸权及强权政治是世界不安的主要根源;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倡导新安全观,推动和谐世界构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当今和未来的基本战争形态。(2)军队建设理论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要适时实行战略性转变;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要始终坚持和保证军队建设有明确、正确的目标;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深化军队改革;坚持依法治
11、军、坚持从严治军;(3)国防建设理论必须建设强大的国防;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服务国家建设大局;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全民建设国防的方针。(4) 、军事斗争准备理论必须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加速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必须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5)战略(作战)指导理论用新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统揽全局;坚持人民战争指导思想,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425、如何理解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要适时实行战略性转变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即把军队建设从过去立足于“早打、大打、打
12、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这一转变的重大意义,是使我军真正步入了“和平时期”的正常建设轨道,开创了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新纪元。如果没有这个转变,我军建设可能还会走许多的弯路。江泽民也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问题即实现我军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这一战略转变,进一步明确了军队建设的目标、途径、方法等等重大战略问题。解决了面临的军队建设的主要矛盾是我军的质量建设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胡锦涛涉及到了战略转变的问题,例如:我军的能力要求,既要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核心能力,又要提高履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提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
13、系作战能力”是未来战斗力的主导形态,要求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针对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提出军事训练要由机械化条件下的训练转向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训练转型,等等。第三节 新时期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地位作用第五章 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26、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是着眼实现中国梦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思考,是开启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新征程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凝聚强军兴军意志力量的精神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纲领性文献。27、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地位和作用,是根植于当代中国军事实践的科学指导理论、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纲领性文献。28、强国梦对军队来说
14、也是强军梦第六章 军事高技术概述第一节军事高技术的基本概念29、军事高技术,处于科学技术前沿或尖端地位,应用于军事领域并对增强军事实力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30.军事高技术的构成:(1)军用微电子技术;(2)军用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3)军用信息技术;(4)军用光电技术;(5)军用核技术;(6)军事航天技术;(7)军用海洋技术;(8)军用生物技术;(9)军用新材料技术;(10)军用定向能技术。第二节高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影响31.高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影响:(1)提高了武器的杀伤效能;(2)提高了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能力和自动化水平;(3)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4)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全天时、全
15、天候的作战能力;(5)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6)促使新型武器系统的诞生。第三节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对策32.正确认识高技术武器装备:(1)要正确认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优长和局限;(2)要正确认识人是决定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第七章 侦察监视技术5第一节侦察监视技术概述33.现代侦察监视技术:是指为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高技术侦察的特点:空间上的立体化、速度上的实时化、手段上的综合化、侦察与攻击一体化。第二节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主要种类34.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主要种类:无线电侦察技术;广电侦察技术;雷达侦察技术(预警雷达、中近程对空侦察雷达、
16、炮位侦察雷达、战场侦察雷达、海岸侦察雷达);传感器侦察技术(地面传感器侦察:声响传感器、震动传感器、磁性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应变电缆传感器,水下传感器侦察)及其他侦察技术。第三节侦察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35.现代侦察监视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按空间地域及其运载工具的不同,可分为:(1)地面侦察:地面侦察监视是指在陆地上进行的侦察与监视,可分为便携式侦察、固定侦察和机动侦察,可执行战略、战役、战术侦察任务。 (2)海上侦察:主要分为水面舰艇侦察、潜艇侦察、海军航空兵侦察和两栖侦察,可用于执行战略、战役、战术侦察任务。(3)航空侦察:航空侦察是指使用航空器在环绕地球的大气层内,对敌方活动、阵地等情
17、况进行的侦察与监视。用于执行战略、战役、战术侦察任务。 (4)航天侦察:可分为卫星侦察、宇宙飞船侦察、空间站侦察和航天飞机侦察。主要用于战略侦察,也可以进行战役、战术侦察。36. 地面侦察常用的技术侦察装备包括:可见光照相机、望远镜、潜望镜、观察镜、瞄准镜;各种红外、可见光、微光、激光、电视、声测等侦察观测器材;地面传感器、地面侦察雷达、装甲侦察车、无线电技术侦察设备、电话窃听器等。第四节对抗侦察监视的技术措施37.对抗侦察监视的技术措施:(1)伪装技术。伪装就是进行隐真示假,为欺骗或迷惑对方所采取的各种隐蔽措施。其基本原理是减小目标与背景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波段的散射或辐射特性上的差
18、别,以隐蔽真实目标或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特征;模拟或扩大目标与背景的这些差别,以构成假目标欺骗敌方。主要技术措施有天然伪装、迷彩伪装、植物伪装、人工遮障伪装、烟雾伪装、假目标伪装、灯火与音响伪装。 (2)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包括主动(有源)隐身技术和被动(无源)隐身技术两大类。第八章 精确制导武器第一节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特点38.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特点:(1)直接命中概率高;(2)具有自主制导能力;(3)作战效能好。第二节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技术39.制导技术种类:(1)自主式制导;(2)寻的制导;
19、(3)遥控制导;(4)复合制导。40.制导技术是以微电子、电子计算机和光电转换技术为核心。641.寻的制导分为主动寻的制导、半主动寻的制导和被动寻的制导。第三节精确制导武器的主要种类42.精确制导武器的主要种类:(1)导弹;(2)制导炸弹;(3)制导炮弹;(4)制导地雷;(5)制导鱼雷。第四节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势43.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势:(1)进一步提高命中精度;(2)提高抗干扰能力和突防能力;(3)增加精确制导武器的射程;(4)实现人工智能化;(5)使精确制导武器系列化、通用化。第九章 军事航天技术第一节航天技术概述44.军事航天技术:是把航天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为军事目的进入太空和开
20、发、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45 航天技术由运载器技术、航天器技术和航天测控技术三大部分组成。第二节航天器的军事应用46.军用卫星按用途可分为: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和测地卫星等。47. 军用载人航天器由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组成。第三节军事航天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48.军事航天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1)极大地增强了军事侦察能力和军事指挥控制能力;(2)有效地提高了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3)对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部队和数字化战场发挥关键作用;(4)促使战场进一步向空间延伸。第十章 电子对抗技术第一节电子对抗概述49.电子对抗:是为削弱、破坏
21、敌方电子设备(系统)的使用效能,保护已方电子设备(系统)正常发挥效能而采用的技术。50.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1) 为制定作战计划和战略决策提供重要军事情报;(2) 瘫痪敌 C41SRK 系统,使敌丧失作战指挥能力;(3) 压制敌电子设备,掩护已方空中突防和支援地面攻击;(4) 为重要目标和高价值军事目标提供电子防护;(5)使己方电子设备充分发挥效能,保障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51.电子对抗内容:(1)电子侦察与反侦察;(2)电子干扰与反干扰;(3)电子摧毁与反摧毁。52.电子对抗范围:(1)无线电通信对抗;(2)雷达对抗;(3)光电对抗;(4)水声对抗第二节无线电通信对抗53.无线电通
22、信对抗,是敌对双方利用普通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及专门的通信对抗设备,在无线电通信领域内进行的电磁斗争。第三节雷达对抗54.雷达对抗:就是交战双方为保障己方雷达有效地工作,并极力破坏对方雷达正常效能的发挥,而进行的雷达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的斗争。第四节光电对抗755.光电对抗是作战双方以红外线、可见光、激光等光波波段的光电子设备进行的电磁斗争。56.光电对抗包括光电对抗侦察、光电干扰和反光电对抗侦察与干扰。57.光电干扰分为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第十一章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第一节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概述58.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是保障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对作战人员和武器系统实施指挥和控制的
23、信息系统。是指挥信息系统的核心。59.建立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目的是提高军队指挥和管理效能,从整体上增强军队战斗力。第二节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构成60.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构成: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是用电子计算机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计算机、侦察、监视各分系统紧密联在一起的综合系统。从技术角度来讲,系统由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显示、决策监控和执行等 6 个分系统构成。第三节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功能61.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1)迅速收集和处理情报;(2)自动查找和提取情报;(3)辅助参谋人员拟制军事文书;(4)实时观察战场情况;(5)对武器进行自动控制;(6)提高后勤指挥效
24、率。第四节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对作战的影响62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对作战的影响:(1)对作战指挥的影响:指挥机关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指挥工作方式发生变革,指挥决策更加科学化,使战场调控更趋完善。 (2)对军队机动的影响:军队机动是进行战争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军队C3I 系统的应用,为军队机动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3)对武器效能的影响:武器控制自动化是军队 C3I 系统的一个主要内容。现代武器系统,从观察搜索目标到确定攻击方案、实施攻击,均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完成,不仅反应速度快,而且杀伤效果好,精度高。 (4)对作战保障的影响:军队 C3I 系统的应用对作战保障的影响,
25、主要体现在信息保障和后勤保障两个方面。第十二章 战略环境概述第一节战略63.战略:军事战略的简称,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和策略。64.同历史时期的战略,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战略思想,二是战略环境,三是军事力量。65.战略可按不同的方法划分类型。按社会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古代战略、近代战略、现代战略;按作战性质划分,有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按使用武器的类型划分,有常规战争战略和核战争战略;按军种划分,有陆军战略、海军战略和空军战略;按作战持续时间划分,有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等。66.战略的构成要素:就是构成战略的基本成分。包含:(1)战略目的;(2)战略方针
26、;(3)战略力量;(4)战略措施。67.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68 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争的需要,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学技术和战略领导与指挥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869.战略的基本特性:(1)全局性。要照顾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特点。 (2)对抗性。军事斗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力行为。 (3)谋略性。战略是基于客观情况而提出的克敌制胜的斗争策略。 (4)预见性。科学预测未来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样式、方向、规模、进程和结局,揭示未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70. 战略的预见性强调要科学预测未来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样式、方向、规模、进程和结局,揭示未来战争的
27、特点和规律。战略的谋略性是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而提出的克敌制胜的斗争策略。战略的对抗性强调,军事斗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力行为,是对象性活动。战略的全局性强调要照顾战争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特点。71. 战略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国家一定时期内总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军事上的反映,它既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实施战略的归宿点。战略目的是根据战略形势和国家利益确定的。第二节战略环境72.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或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地理等方面综合形成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以及由
28、此而形成的战略态势,特别是战争与和平的总态势。73.战略环境是动态的,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74.时代特征是世界性的、阶段性的,它所反映的都是世界的总貌,是整个世界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总的标志,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现象,也不是国际社会一时一事的情节或短时期的形势变化。第三节战略环境和战略75.战略环境与战略的辨证关系:(1)战略环境与战略,是客观实际与主观指导的关系;(2)正确认识和分析战略环境,是正确制定战略的先决条件;(3)战略对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格局第一节国际战略格局概述76.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
29、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性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及基本态势。77.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特征:(1)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2)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适应,并以经济格局为基础;(3)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4)国际战略格局的不同层次之间总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78.国际战略格局作为国际斗争的直接产物和国际战略运用的必然结果,其构成要素是国际战略力量,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行为主体。79.国际战略力量,是指在国际关系中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并对国际形势及国际战略的运用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第二
30、节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动因与规律性特点80.国际战略格局演变规律特点:(1)从根本上说,是决定这种格局的国际战略力量9及其相互关系的重大改变;(2)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其过程反映了国际战略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过程。81.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创造了维也纳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了凡尔塞一华盛顿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造就了雅尔塔格局。第三节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形势的特点82.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形式的特点:(1)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正在发展;(2)冷战时期的安全结构已经解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加紧协调,试图形成一个以它们为主的安全结构;(3)
31、经济因素在国际事物中的作用在上升,但军事手段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仍然为各国所重视;(4)随着世界大战危险的进一步下降,地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对国际安全与稳定的影响相应突出。(5)发达国家向世界一些重要地区大量倾销先进的常规武器装备,有可能对这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第四节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83.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1) “多极化”将是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2)未来国际战略格局中各方关系将日趋复杂化;(3)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愈显突出。第十四章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第一节中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84.我国领土总面积为 1260 万平方公里(陆
32、地 960 万平方公里+海洋 300 万平方公里) 。85.领土的概念是指国家主权所及的全部疆域。包括国家的领陆、领空、领水、领陆与领水的底土86.我国与周边 14 个国家有着陆地边界的接壤。8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发生的局部战争有 1962 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9 年中苏珍宝岛战役,1979 年中越自卫反击战等。第二节判断安全环境面临威胁的理论分析88.威胁的类型:就时间方面讲,有现实的威胁与潜在的威胁之分;就强度方面讲,有全面威胁与局部威胁之分;就重点方面讲,有主要威胁与次要威胁之分;就武器方面讲,有核武器威胁与常规武器威胁之分;就手段方面讲,有军事威胁与综合威胁之分。
33、89.现实威胁与潜在威胁:现实威胁,是现实国际关系中业已存在的威胁。潜在威胁,是在现实中还没构成,而未来有可能构成的威胁。90.主要威胁与次要威胁:主要威胁,是若干现实威胁中的重点威胁,当一个国家同时面临多个国家的不同威胁时,就要分析哪一个国家的威胁是主要的威胁,从而将国防的重点针对主要威胁。但当全面威胁从现实中清除时,这种主要威胁也随之消失,而另一种主要威胁将取而代之。次要威胁,是若干现实威胁中的非重点威胁。局部威胁与全面威胁对比,通常是属于次要威胁,但次要威胁有时也可能会上升为主要威胁。第三节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91.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1)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2)海洋
34、权力存在复杂纠纷; (3)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4)影响边疆地区安全的其他不稳定因素。第十五章 信息化战争第一节信息化战争概述92.信息化战争形态的科学内涵:信息化战争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战争形态。第一,当10代高技术战争中出现了信息化战争的一些端倪,但高技术战争还不是信息化战争;第二,信息化战争是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时代经济、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在战争领域的客观反映,它不能脱离社会物质基础而存在。同时,信息化战争也没有改变战争的政治本质和暴力本质,信息化战争仍然是政治的继续,是暴力的表现形式,但是战争的附带损伤和破坏性将不断下降。 ;第三,在信息化战争中,虽然某些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杀伤
35、威力空前增大,但并不能完全取代核武器的实战与威慑作用。信息化战争很可能是在核威慑条件下进行的常规战争。第四,信息化武器装备大量使用,参战部队的作战、指挥实现网络化、一体化,而且信息化战争的进行必须以全新的信息化战争理论作指导;第五,多维战争空间紧密相连,认知和信息空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第二节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征93.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点:武器装备的高度信息化是信息化战争武器系统的主要特征,信息主导的能量释放成为信息化战争能量释放的主要形态,战场空间从陆、海、空三维空间扩展到了六维空间,以信息为中心的战场认识系统、战场通信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成为作战双方的主要打击目标,制信息权成为信息化战争战场
36、争夺的核心和基础。第三节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94.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战争内涵扩大化,战场空间透明化,作战行动实时化,打击目标精确化,力量运用高效化,作战手段智能化。第四节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新要求95.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新要求,信息化战争要求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防观念,信息化战争要求国防建设要融入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之中,信息化战争要求加强国家战略能力建设,信息化战争要求加快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步伐,信息化战争要求创新信息化战争理论体系。96. 信息化战争,是以陆、海、空、天、电、网络、认知为基本领域的对抗。制信息权成为战场争夺的核心和基础。作战双方的主要打击目标是信息系统。从近几场局部战争来
37、看,软打击和硬杀伤组合运用成为信息化战争作战的鲜明特征。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网络战将成为战略级战争样式。第十六章 国防概述第一节国防基本要素97.国防:是指国家为了防备和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活动。98.国防的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它是制定国防政策的首要问题。99.国防的根本职责是捍卫国家利益。国防建设是为了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100.国防活动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施者,通常是国家。101.从法的角度来说,保卫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历来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决不允许外国干涉,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102.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条件。103.经济是国防的基础,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国防活动的性质。第二节我国历史上的国防104.国防历史的启示:(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2)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3)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第三节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105.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1)现代国防概念的内涵更加丰富;(2)现代国防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