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549887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0 页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2学会写内容提要;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 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教学内容和过程:一、解题:学生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二、作者简介:庞朴,生于 1928 年,江苏淮安,汉族,现代学者。 沉思集 集- 中国文化与哲学 论集三、总体结构:总-分- 总最典型的关系性四、学习课文第 1-3 自然段:1第 1 自然段-讨论(1) “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 鸦片战争以来(2) “社会实验”指

2、什么?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仁人志士)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3) “彻底决裂” “彻底砸烂” “在白纸上描绘未来” 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 60-70 年代 强调不可利用 “过去” (“传统” ) ,构筑“未来”2第 2 自然段-讨论传统是什么?(强调“形成” “作用” ) 3第 3 自然段-讨论“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提出“”差别。 (比喻)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五、学习“传统文化”:1第 4 自然段-讨论对“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什么是文化传统?)全称、落脚、对应(时

3、空界定) 、内容、成分(例如)2第 5 自然段-讨论“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 么?时代性、民族性3第 6-7 自然段- 讨论(1) “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情况?“或者或者” “有的有的” (2)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明辨遗响” 理解图片(p65)六、学习“文化传统”:1第 8-9 自然段- 讨论对“文化传统”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全称、落脚、特征(比较) 、产生、成长、形成、实质2第 10 自然段-讨 论(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生活里思想”第 2 页 共 10 页(2)什么能成为“文化传统”? “为这一民族生活物质力量”3第

4、 11 自然段-讨论 “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 “惰性力量”?“制约看关怀” “一种象征” “没有巩固”4第 12-13 自然段- 讨论(1) “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是: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文化传统”受外界影响是如何进行的?接触-交流-变化(3 )外来文化中如何才能成为传统中的一个部分? “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七、学习“财富和包袱”1作者称“财富” “包袱” 是如何而言的?“从头开始生存本领” “具有层面”2我们说如何辨证地了解和掌握两重属性? “运用它千里之外”3现实中存在哪几种简单化的理解? “一种人财富”八、小结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 ,又是关系性议论

5、文(表达方式) 。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学目标】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 科学观 。 【教学重点】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来源:学科网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达方式、语言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

6、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 西方科学文 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 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 科学 ,相信我们一定 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 ,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 14 种语言。有人称他为 20 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 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

7、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第 3 页 共 10 页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 3 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 引论部分抓住“ 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 ,要正确对待

8、东西方科学;本论(第9 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结论(第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 (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9 节) ,完成以下练习。(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 ,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9、?第一问,答案在第 5 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 6 段。3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 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 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 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七、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科学的种子

10、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 4 页 共 10 页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 陈炎,1982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7 年,2000 年分别获 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周来祥和曾繁仁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兼任文艺美学研究 中心副主任, 文史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

11、艺学专业、 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为中国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积淀与突破 、 陈炎自选集 、 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 、 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学术专著多部。由于上述研究,陈炎教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 年)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4 年) 、 “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 年) 、 “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 、 “刘勰文学评论奖”等多项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 (2002 年) 、 “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

12、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者津贴” 。 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文史哲杂志主编。 二、解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是一篇文化批评论文。文章的题目是论题,就是揭示论述的范围。如果将它补全了,就是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资源的角度看两种文化的短长,以及由此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三、学生自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四、师生讨论归纳:1从文化结构上,也就是从根本观念上,对中西两种文化进行考察。2谈感性生命的极度表现。3西方文化这种对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两极的极端追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4中国文化由于其根本观念形成

13、了传统体育与科学均不 发达的局面。5中国文化,导致其艺术与工艺特别发达。6中国文化的体育与科学受到艺术与工艺的制约,带有艺术化和工艺化的影子,显现出中国与西方文化各 有短长。7对待西方文化应有的态度。8中华传统文化现在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五、编写结构提纲:第一段:(1 节)中国与西方文化资源的根本差异(总说,正面)感性体育西方(两极最发达)理性科学中国(感性与理性相互交融)感性与理性两极均不发达第二段:( 26 节)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优劣短长(分论)西方:感性文化的极度表现(体育)感性生命的生机理性文化的极度表现(科学)理性生命的强大力量艺术科学化(模仿说)体育化(宣泄说)失去审美情感的魅力中国:

14、感性生命(体育)知足、容忍(蔑视竞争、压抑冒险)气功、太极(艺术化)理性生命(科学)知行合一(只注重实践、忽视思辨)-没有理论体系(工艺化)艺术和工艺特别发达 文学 工艺第 5 页 共 10 页第三段:(7 节)对待西方文化应有的态度。 (反面论证) (进一层)第四段:(8 节)中华传统文化现在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再进一层)六、讨论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以及语言特点。1递进式结构2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法对比把握住相应的范畴进行比较,显得条理分明。举例有代表性,表述点到 为止,比较概括。3语言:干净利落,用词造句注意把握分寸。 笔锋带感情。如:用“邯郸学步”讽刺全盘西化。七、问题探讨:东方和西方的科

15、学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分别从不同领域论述了文明对话的意义,两篇文章有那些异同?明:同:结论大致相同,两种文化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异: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是以历史考察探究两种文化的关系正反对比揭露错误认识和偏见的失误所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着眼于现状的分析,两两比较,从文化结构到具体领域比出两者的差异短长。八、布置作业: 拿来主义【教学目的】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2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教学设计】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

16、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教学时数】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 ,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二、指导预习。读“预习提 示” 。 “提示”有两段,第 1 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 “拿来主义 ”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

17、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 2 段写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三、研习新课。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第 6 页 共 10 页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 ,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 ,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 。 “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

18、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破”正是为了“立” , “破”得彻底, “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4 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第 1、2 段是揭露批判国 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第 3、4 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第二部分(第 59 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 5 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第 6 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第 7 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19、,自己来拿” 。第 8 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第 9 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第 10 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1)提问:第 1 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

20、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 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 “不知后事如何” ,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 ,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 “发扬国光” ,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

21、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不是“丰富” ,还要“大度” , “只是送出去” ,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 “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 “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 、 “讨”和“残羹冷炙” 、 “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

22、出了“送”的结果是我第 7 页 共 10 页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 自诩 残羹冷炙 冠冕(2

23、)完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3)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二、研习新课。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指名朗读第 5、6、7 段,注意对吝()啬() 、髓( ) 、蹩()正音。(1)提问:第 5 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 6 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 7 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 ,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

24、”,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 、 “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2)提问:第 8 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 9 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羡慕:

25、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 ,然后是“挑选” 。 “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 ;“挑选”是关键,不“挑选” , “占有”就毫无意义。“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第 8 页 共 10 页文中运用“大宅子“、 “鱼翅” 、 “鸦片” 、 “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

26、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 、 “昏蛋” 、 “废物” 、 “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第 1 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 2 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 3 句话:拿来主义的 结果。第 4 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 5 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提问:这一段共 5 句话,如果这 5 句话是 5 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 5 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明确: 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应该怎

27、样区别对待?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 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 、 “洋为中用” , “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教学目标:1了解麦当劳的中外文化意义;2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

28、化的复兴与“全球化”过程;3了解文化冲撞的特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化中国文化的“麦当劳化”以及麦当劳文化的“中国化” ;2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复兴与“全球化”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复兴与“全球化”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的地球变得越老越小,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那么你还能举出一些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与碰撞的例子吗?(现代生活中的或者是中外历史上的)明确:大家说得很好,历史上中国文 化曾主动冲撞过别的文化:张謇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在这些历史上的文化使者不停跋涉的脚步中,中国文化不断被带到了西域,而中国文化也在交流中进步,不断升华。在现

29、代,当中国人喝着可口可乐感受圣诞节的同时, “老外”们也会乐于吃上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也会在过年时吃着饺子欣赏京剧。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互动的、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在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中有一个极其成功的案例,那就是麦当劳成功打入中国市场。中国 的饮食文化历来闻名世界,那么薯条和汉堡究竟为什么能够赢得中国人的青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二、教学过程:第 9 页 共 10 页文本研习我们在早读课上对这篇文章进行了预习,大家都提出了一些希望能够和同学探讨的问题,老师简单地把大家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1如何理解“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

30、没有哪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 ”的含义?这个问题看上去很深奥, 让大家觉得无从下手,下面我们简单地来分析一下这个句子,文化所引起的变动从来都不是单向的” ,换句话说就是文化引起的变动是双向的, “文化的冲撞中,没有哪种文化是完全被动的”换句话说就是文化的冲撞中每一种文化都是主动的。那本文用了麦当劳进入中国的案例向我们论述了这个观点,那么我们就从案例入手,从别的同学的提问中寻找答案。(1)麦当劳在拓展中国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来适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请同学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信息。在美国 在中国速度 快捷 速度放慢价格 廉价 相对较高接受群体 大众 中产阶层市场定位 便捷快餐店 闲聊、会友、

31、亲朋好友聚会,个人或家庭庆典仪式甚至是读书写作的好地方麦当劳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融入中国,开拓中国市场,有哪些措施?在北京把麦当劳塑造成是中国的 麦当劳公司,和周围街道、社区建立良好关系,并积极回报当地社会;迎合当地人的消费习俗,如建立“情人角”和“儿童乐园”专 区;积极组织家庭团聚,营造中国式的家庭氛围,让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文化”(教师展示 PPT 讲解)教师:但是大家可曾知道,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麦当劳在融入中国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经历了不少曲折(放资料)明确:麦当劳在全球发展的过程中也是走了很多弯路的,一开始麦当劳采取的宣传策略是全球统一宣传策略,忽视地域和国别

32、的区别。在宣传的过程中麦当劳开始了采取了无差别的品牌宣传策略,忽视了各国文化心理和审美习俗的别人。比如说麦当劳喜欢找一些体育明星做品牌代言人,但是有些明星从事的运动在美国是很受欢迎的,但是在别的国家却不能激起波澜;麦当劳在美国是属于中低档的餐厅,顾客主要是蓝领等中低收入阶层,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确实中高档的餐厅,光顾的是较高学历交高收入的白领,他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趣味是不同的;美 国人喜欢吃牛肉,麦当劳的食物主要以食物为主,而东方人却喜欢吃鸡肉,这些问题曾一度让麦当劳在东方国家的顾客满意度下降,这些对于世界级的著名品 牌来说是致命的。2那么麦当劳是不是完全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企业文化呢?他有没有不变的

33、地方?明确:不变的是,麦当劳的产品风格,优质的服务,管理模式(第六节)3那么相对保守的中国人又怎么会接受了相对单一的速食食品呢?(中国人在接受麦当劳的过程中有没有改变?)明确:因为麦当劳里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就餐理念,每一个去麦当劳的顾客都能够享受优质的服务;麦当劳就餐环境很好;中国人也接受了西方人的就餐礼仪,在麦当劳就餐会更加的自律;中国人相信麦当劳的食品是根据人们日常营养所需配制的,是具有“现代性”的食品深入探讨其实麦当劳进入中国,并且成功打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什么叫文化的第 10 页 共 10 页冲撞与融合。那么请大家根据上面的麦当劳的案例的分析,来说一说,你如何理解“文化冲撞

34、所引起的变动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 ”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含义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在文化交流与冲撞的过程中双方都在改变,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过程,正如麦当劳的案例,麦当劳进入中国,它进行了许多的改变来适应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但是中国人同样也因为麦当劳的到来在不断地了解外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等,并在接受西方的就餐礼仪;第二,任何文化融入另一种文化也不可能是单纯的融入而放弃自己原本的一些 东西,它必然保持自己文化的根本,而作出一些调整;第三,文化的融合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文化是被动地接受,正如麦当劳主动进入中国,中国人在众多的饮食方式中选择麦当

35、劳的道理是一样的。拓展讨论1讨论:但是面对洋快餐的“风暴”中国人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的理念 与思想,有人不禁开始担忧,他们说我们 80 后,90 后的一代是由肯德基,麦当劳喂养大的一代,认为中国已经开始“麦当劳”化,你认为对吗?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一下。明确:作为一种洋快餐,麦当劳,肯德基确实已经遍布全国各地,这是不可否认的现象,但是由此断言中国已经麦当劳化了,是片面的。很多中国人并没有把麦当劳当成是真正意义上的速食快餐,而是好友聚会的场所,这种中国化的饮食方式必然引起源于西方的快餐文化的中国化。同样道理,中国的火药,平常百姓家里的笤走在西方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时,曾有记者提

36、出这样一个问题“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的东西,不会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2思考讨论:从麦当劳在中国经历的曲折,渐渐融入中国社会的漫长的过程思考,我们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了本文,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什么认识?)明确:(1)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各民族 经济、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是必然的,我们要坦然待之,不能阻止。(2)任何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都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3)合作共赢是正确处理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4)外来文化应在保持其本性的前提下,努力适应当地文化环境,积极促进其“地方化” 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