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09一、 培养目标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从细胞整体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三个方面,以动态的观点来考察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及其调控机制,从而探索生命的本质和规律。本学科主要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细胞生物学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细胞生物学事业献身的精神。3、掌握细胞生物学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领
2、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研工作的能力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及攀登本学科高峰和取得创造性新成果的能力。4、熟练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验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研究方向1、 植物染色体结构与功能:以植物染色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染色质的组装及组蛋白修饰、染色体的功能等方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各类变异对基因重组、基因表达与调控的作用和影响。2、 植物细胞与细胞周期调控:将细胞结构、细胞生理生化方法与基因工程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植物的遗传本质和遗传规律、细胞增殖与调控、代谢与生长等。3、 植物细胞膜结构与膜
3、运转:主要研究细胞膜、各种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结构和功能,以及信号的跨膜转导、蛋白质通道和穿膜机制,大分子的修饰、分选、定向运输、内吞、外吐的机理,核孔复合物如何调节核一质问运输的研究等。4、 植物细胞工程:本方向主要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机制、重要植物的组织培养及体胚发生等快繁技术。将植物细胞培养、细胞诱变育种、细胞遗传操作等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遗传育种相结合,培育植物新品种(新材料) ,建立相关新技术。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 6 年。一般前半年至 1 年时间为课程学习
4、阶段,后 2年至 2 年半(及以上)时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四、课程设置, 学分和学时要求博士生课程按性质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总学分最低为 15 学分(同等学力总学分最低为 18 学分) ,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 9 学分,余者为非学位课程。20 学时对应 1 个学分。博士生课程设置一览表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及学分 最低学分82005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学分82004-1 英语(博) 2 学分82004-11 英语阅读与写作(博) 1 学分12085 细胞生物学专题 3 学分12049 分子生物学专题 3 学分二级学科 1 名称13573 植物细胞工程专题 3 学分12056
5、细胞遗传学专题 3 学分12050 功能基因组学专题 3 学分学位课 公共学位课二级学科 2 名称12086 植物基因工程专题 2 学分5 学分8330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 学分12055 生物信息学专题 2 学分12047 蛋白质组学专题 3 学分12048 发育遗传学专题 2 学分非学位课程选修课82003-1 日语二外 2 学分6 学分五、培养方式和方法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的优良学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实践教育、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2、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应
6、成立以博士生导师为组长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其成员由 35 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或跨学科的专家组成。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的作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要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发挥优势,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3、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博士生应辅助导师担任硕士生或本科生教学工作量 40 学时左右的教学实践(如讲部分章节课、辅导、指导实验课程设计、指导毕业设计等) 。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博士生应安排到有关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科研基地工作 12 周。参加教学实践或
7、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科研基地工作)环节均须考核,但不计学分。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导师和学科组要组织博士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和创新精神。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参见南京林业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规定(修订)(南林研【2011】17 号) 。七、综合考试博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论文工作之前,必须进行一次综合考试和外语考试,以取得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的资格。综合考试是对博士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方向掌握情况的一次综合检查,采用笔试或口试的方式。笔试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大体应覆
8、盖三门以上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内容。口试可组织由 35 名专家组成的考察小组(有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教师组成)结合开题报告进行。对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课题实施方案和该博士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等进行答辩。三分之二专家通过为合格。博士生一般应于入学一年后(或学位论文准备开始工作前)进行综合考试。综合考试未通过者,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仍未通过者,停止做博士论文,终止其学业。综合考试的试题、答案,口试记录、评语及成绩交研究生院统一存档。八、学位论文论文要反映其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创新等基本要求;要有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二、第三学期) ;要定期报告论文进展;要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参见南京林业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规定(修订)(南林研【2011】17 号) ;论文初稿完成后,由导师审阅,召开论文报告会,发挥集体指导力量,提出意见、修改补充,最后定稿后要达到要求;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