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 毕业 论文 (设计 ) (二零 届) 嘉兴市医疗卫生的统计分析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统计学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 2 - 摘要: 为了客观、科学地分析嘉兴市医疗卫生的状况,文章运用协整分析的方法来衡量经济发展后对城镇与农村的医疗卫生水 平。本文首先阐述了医疗卫生发展的背景和内容,然后 采用一套反映医疗卫生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运用协整分析,针对嘉兴市医疗卫生在发展中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对嘉兴市医疗卫生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并针对嘉兴市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和区域的特点,提出了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 嘉兴市;医疗卫生;协整分析 - 3 - Jiaxing H
2、ealth Statistical Analysis Abstract: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health status in jiaxing city, this paper USES cointegration analysis method to measur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own and countryside after the health level.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health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
3、nd content, and then used a set of medical and health level of reflection, statistic index system of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health in jiax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mbalance, medical and health level of jiaxing in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jiaxing health development level an
4、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to improve medical and health level. Keywords: Jiaxing; health; Cointegration analysis - 4 - 目 录 前言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 医疗卫生状况分析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1医疗卫生背景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2医疗卫生改革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 医疗卫生评价指标体系 2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6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6 3 嘉兴市医疗卫生发展状况 7 3.
5、1医疗卫生的现状 7 3.2 平均日诊诊疗次数的表现 7 3.3 病床实际使用情况 周转次数的表现 . 5 4. 嘉兴市城镇及农村医疗卫生 的协整分析 9 4.1 协整分析方法概述 9 4.2医疗卫生支出城镇 动态变化 9 4.3医疗卫生支出农村动态变化 12 4.4协整分析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结论与建议 13 5.1关于嘉兴市医疗卫生的结论 13 5.2对嘉兴市医疗卫生的建议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毕业论文(设计) 1 前言 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包括该国家内所有保障和提高国家人民的健康、治疗疾病和受伤的人员、组织、系统、规则和过程。医疗卫生有五个最主要的目的:
6、对所有人开放,质量,效应,经济性,病人和工作人员的满意。 计划经济体制下,医疗卫生体系定位明确,中国医疗卫生创造了一系列辉煌,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医疗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各种原因,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分离的,各自有 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在城镇,先后经历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和试点阶段,全国范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以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等阶段;在农村,伴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努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工作,进而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多样化进行探索与完善。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7、.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历了重大结构性变化公立医院体制改革逐渐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成为公共政策、社会政策与卫生政策议程的优先领域。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由改 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转变为社会转型、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入医疗服务目标由预防疾病、疾病治疗等,转变为健康公平与社会公平等社会目标:由注重增强医疗机构活力、加强内部管理,转变为注重医院社会角色、社会功能与社会影响:由单纯注重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管理转变为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健康公平问题。医疗服务标群体由城乡分隔和单一、同质、静态,转变为全体公民和多样、异质、动态。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医疗服务性质
8、、医疗政策目标和医疗服务目标群体的重大结构性变化。导致医疗机构结构、功能、地位和服务范围 特别是医院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发生变化医疗卫生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由医疗技术和行业事务转变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议题。 毕业论文(设计) 2 1 医疗卫生状况分析 1.1 医疗卫生的背景 不同专家学者对医疗状况的认知情况不同。而在医疗卫生研究的过程中,讨论的最多、分歧最大、争论最激烈而且持续最持久的是医疗卫生的改革问题。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历了重大结构性变化。公立医院体制改革逐渐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成为公共政策、社会政策与卫生政策议程的优先领域。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由改革开放、经济体
9、制 改革转变为社会转型、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入。医疗服务目标由预防疾病、疾病治疗等,转变为健康公平与社会公平等社会目标:由注重增强医疗机构活力、加强内部管理,转变为注重医院社会角色、社会功能与社会影响:由单纯注重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管理。转变为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健康公平问题。医疗服务标群体由城乡分隔和单一、同质、静态,转变为全体公民和多样、异质、动态。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医疗服务性质、医疗政策目标和医疗服务目标群体的重大结构性变化。导致医疗机构结构、功能、地位和服务范围特别是医院与公 共政策的关系发生变化。医疗卫生和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由医疗技术和行业事务,转变为公共政策与
10、社会政策议题。 更为重要的是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服务范围、服务方式、筹资模式、补偿机制、管理体制和社会功能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导致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焦点议题。医疗机构内部组织管理由传统事业单位管理,转变为普遍推行院、所、站长承包经营责任制;由推行和完善医疗机构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转变为健全自我约束、加强宏观控制;由扩大医院服务范围和改革职工医疗制度,转变为确立医院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关系:由医 疗卫生、医院管理与临床医学,扩大到环境卫生、公共卫生、食品监督和药品监管领域。医院由按成本收费试点和医疗服务收费双轨制,转变为完全按成本收费和单一医疗服务收费:由改革医疗机
11、构收费标准,转变为医疗费用的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解决“看病贵”问题:由对医疗机构收费制度的调整、改革、并轨。扩大到对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工资制度的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由医疗机构科学管理为起点,转变为以医院经济管理与成本核算为重心:由泛泛地加强医院管理,转变为注重医院内部的组织、结构、功能定位和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由注重提高医疗机构的数量 和服务能力、组织动员和倡导社会力量办毕业论文(设计) 3 医,转变为注重医疗服务质量;由整顿医疗秩序、加强医院管理,转变为创建文明医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反商业贿赂:由注重扩大医疗机构的自主权、改革医疗收费制度。转变为注霞医疗技术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由传统综
12、合经验式医院管理,转变为注重医院分级管理、医院等级评审和医院国际标准管理。医院逐渐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心与主角。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成为霞巾之重。 1.1.1 医疗改革第一阶段 (1978-1992年 ) 改革开放最先从农村开始,而医疗改革也正是从农村开始。当时农村的改革 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在农村联产承包制改革的同时,改革逐渐延伸到了工商业,然后到了服务业,当时在城市,医疗行业也面临着体制僵化、工作效率和人员积极性低下的问题。 1981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将实施了三十年的“全额管理、差额补助”的医院财务管理办法改为“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新
13、办法。另一方面,受长期计划经济影响,国家对医疗服务价格还是实行严格控制,同期其他的商品开始实行逐步市场化。 1983年,医疗系统开始实施“两种收费标准”,即自费病人价格不变,公费和劳保病人的部 分项目按成本收费。这种情况并不能从根本上扭亏, 1979年全国医院亏损 5 8亿元,而到 1984年亏损达到了 9 5亿,形成卫生部门提供的服务越多,亏损越严重的状况 131。这些亏损占当年全国财政收入的 O 5和 0 58,占当年 GDP的 0 14和 O 13。 1985年,国家允许医疗机构对某些新的服务和高新技术实行按成本定价。经过这样一番价格调整,医院的收入,支出比从 1984年的 83 8提高
14、到了 1988年的 97 3 9医院的收支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出现了政府和医院皆大欢喜的局面,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经验。从 1989年开始,国家对医院实行定额投入,医院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政府不再负担医院的盈亏。除了延续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时加价 15一 20作为补偿,同时允许医院通过各种形式的服务获取更多的收入,且收入可以与职工收入和福利挂钩。这项政策一方面是政府想减轻负担。另外一方面也想调动医院的积极性,想办 法创收来扭亏和增收,这也就造成了后来医疗机构趋利性增大,逐渐偏离了其应有的公益性质。在这一时期针对医疗价格上升也出现了比较多的讨论,当时就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也展开过较为广泛的讨论。 1990
15、年当时的国务委员李铁映在参加全国卫生厅 局长会议时就认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应该是“有公益性的社会福利事业”。 1991年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孙隆椿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到一些医疗单位出现医疗秩序混乱、片面追求经济收入的现象,并把治理整顿作为当年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 1.1.2 医疗改革第二阶段 (1992 2003年 ) 医疗改革的第二阶段从 1992年开始,带动这一轮改革的源头是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以毕业论文(设计) 4 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 1992年 1月卫生部召开的卫生工作会议上,主要还是强调治理整顿,强调医院的公益性。对不规范的医疗行为进行整 顿,对医疗收费
16、是采取逐步向成本价靠拢。到了 1992年 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明确指出卫生事业为第三产业的莺点之一,并指出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要逐步向经营性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 11。这样,卫生事业从部分公益性变成了一种产业。 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由于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所以会前针对我国的卫生状况由国家 20多个部委进行了大量的调 查研究,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第一次系统地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意
17、见稿反复修改 30多次,最后形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996年 12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和李鹏总理分别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都强调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IS-01。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1.3 医疗改革的第三阶段 (2003) 医疗改革的第三阶段从 2003年开始,造成这次改革有两大重要因素:一是 2002年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要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做好卫生工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及预期日标,
18、这其中还离不开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健康保障。为此中央专门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把卫生工作摆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于是 2003年卫生部的卫生工作会议就将该年的卫生重点放在了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和深化城镇医疗体制改革上。第二个重要因素是 2003年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的爆发和由此产生的公共卫生危机。 2003年的非典疫情波及到了我国 24个省市区和 266个县市。先后报告病例 5 327例,死亡 49例。它不仅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群众的健康,也影响到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交往。非典疫情的爆发引起了政府对卫生工作尤其是公共卫生的高度关注,由此国家在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
19、强重大疾病防治、强化卫生执法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扎实的工作和一系列改革。 毕业论文(设计) 5 1.2 医疗卫生改革的内涵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出现快速攀升的趋势。 1.2.1 法律规范性与医学发展中风险性的矛盾 医疗卫生服务是以救死扶伤 ,防病治病为根本职责 , 以治愈患者 ,促进全民健康为最终目的的一项公共卫生事业 ,是一种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由于这种服务关系 ,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社会对其进行严格的法律规范和法律监管。这种服务关系的法律性较突出的表现为 :医
20、疗服务合同。因此有必要对医疗服务合同进行剖析 ,明确其性质 ,从而达到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1.2.2 医疗服务合同并存法律规范性和风险性 医患双方履行权利、义务是规避风险的保证。 风险性的存在 ,主要原因是医学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索 ,求真求知的学科 ,很多疾病的病因 ,治疗都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所以 ,医患双方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履行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 5。 1.2.3 医疗服务公益性与“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 公益性医疗服务 ,是指由政府主导投资进行建立的各级医疗机构 ,并对医疗服务费用的规格作硬性规定 ,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获得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
21、在这种情况下 ,公立医疗机构的所得收入全部上缴财政 ,医务人员的工资由国家预算支出 ,基本类别的建设和日常开支主要由国 家经费承担。 “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 ,备受百姓关注 ,也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中的主长时间排队。另外 ,患者与医生直接接触的诊疗时间则较短 , 医患交流少 ,农村、偏远地区看病难。“看病贵”主要体现为医疗费用的上涨或增加 , 远远超出患者的承受能力。具体体现在 3个层面 : 药品贵、治疗费用 (治疗耗材 )贵、检查费用贵。其实 , 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投入不足 , 是引起“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引起“看病难 ,看病贵”的原因首先 ,我国的医疗
22、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农民所得到的医疗卫生保障极为不足 。目前 ,我国 7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农村 ,但是他们只能享受到国家20%的医疗资源。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 ,有 48. 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 , 29. 6%的居民应住院但不住院 ,这个数字在农村更是高达 65%。其次 ,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据统计 ,1990 2007年 ,我国综合医院门诊病人 ,人均医疗费用以每年 18%的速度在毕业论文(设计) 6 递增 ,严重超出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医院作为公益事业 ,不能过度的市场化、企业化 ,然而由于国家投入不足 , 医院方面“以药养医”的问题突出。目前
23、我国 95%的医院都是公立医 院 ,其实行的收入归医院所有、自行支配收入的机制 ,导致了医院公益性质的缺失。上述原因加剧了“看病难 ,看病贵”的现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合理与否 ,不仅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体现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1.2.4 医学技术垄断性和医疗技术普及发展的矛盾 垄断性 , 是一种现阶段我国医疗服务中的若干特性之一 , 是指拥有先进技术、丰富资源的大型医院或医生个人 ,垄断了技术 ,阻止医学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要矛盾之一“看病难”是对目前我国百姓就医现状的概括 ,主要表现形式为 :城市大型综合性医院看病难 ,包括挂号难 ,排队难 , 患者在诊疗、化验、交费、
24、取药等一系列过程中需要。 2 医疗卫生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完备性原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息量既必要又充分。 (2)弱相关性原则。理论上,所选取的指标与指标之间应该是完全不相关的,这样才能使每一项指标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实际上,医疗卫生中所有指标都是相关的,因此,只能要求各个指标问避免高度相关。 (3)综合性原则。医疗卫生指标应当综合考虑各项相关因素以及各方面的关联性,对各因素关系进行系统、综合地描述。 (4)可获得性与可定量化原则。设计的指标 不仅能客观地反映问题,而且能取得较为准确的数据,完成测算的任务,以真正做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同时,定量分析需要对指标进行量化,指标应易测度,便于量化,同时便于分析、比较。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医疗卫生涉及到 1、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是用单一统计指标来概括许多统计指标的综合水平,它集中反映出医院工作各个侧面中计量单位不同、类别功能各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