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统计学 嘉兴生态环境统计分析 一、论 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历史背景: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数量也迅速增长。人口的增长又反过来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如此循环作用,直至现代,环境问题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 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产业革命,跟后两个阶段相比,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该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随着种 植、养殖和渔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从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转变到自
2、觉利用土地、生物、陆地水体和海洋等自然资源。人类的生活资料有了较以前稳定得多的来源,人类的种群开始迅速扩大。人类社会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扩大物质生产规模,便开始出现烧荒、垦荒、兴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或沼泽化等问题。但此时的人类还意识不到这样做的长远后果,一些地区因而发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退化。较突出的例子是,古代经济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变成了不毛之地;中国的 黄河流域,曾经森林广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发源地,而西汉和东汉时期的两次大规模开垦,虽然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可是由于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
3、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 (2)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 。 此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为止。工业革命(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向工业占优势的经济的迅速过渡称为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 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2 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十八世纪后期欧洲的一系列发明和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开始插上技术的翅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开采和消耗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新技术使英国、欧洲和美国等地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先后进入工业化社会,并迅速
4、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高度城市化。这一阶段的环境问题跟工业和城市同步发展。先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密集,燃煤量和燃油量剧增,发达国家的城市饱受空气污染之苦,后来这些国家的城市周围又出现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垃圾污 染,工业三废、汽车尾气更是加剧了这些污染公害的程度。在后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普遍花大力气对这些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环境状况的改善,发展中国家却开始步发达国家的后尘,重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城市环境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 (
5、3) 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 从 1984 年英国科学家发现、 1985 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的 “臭氧洞 “开始,人类环境问题发展到当代环境问题阶段。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是,在 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目前这些征兆集中在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一些国家的贫困化愈演愈烈,水资源短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其他资源(包括能源)也相继出现将要耗竭的信号。这一切表明,生物圈这一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支撑已接近它的极限。这还表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远性。 现状与发展方向: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主要表
6、现为: 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生态环境警示中显示 全国 200 多个贫困县中的 87%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 地区 , 水土流失直接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目前 ,我国荒漠化土地约为 262.2 万 km2 , 占国土面积的 27.3%, 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近 4 亿人。 沙漠化迅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 149 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 15.5。 80 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 210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 25 年共丧失土地 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 5900 万亩农田, 7400 万亩草场 ,2000 多公里铁路以及许3 多
7、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 漠化威胁。 森林资源锐减。 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 中国林业年鉴中 第 5 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数据显示 , 截止 1998 年底 , 全国林业用地面积 26 329.5 万 hm2,森林面积 15894.1 万 hm2,人均占有量仅为 0.128 hm2, 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 0.6 hm2的 1P5。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 15 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 4000 5000 种。近 30 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 、 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水资源贫乏 , 黄仲杰,肖羽堂 ,
8、 许建华 , 张东等提出 水质污染严重 我国是全球 13个贫水国家之一 , 全国水资源总量为 28 000亿 m3, 居世界第 4位 , 河川年径流总量为 27000 亿 m3, 居世界第 6位 , 但人均径流量为 2600m3,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P4, 居世界第 88 位。全国 570 个城市中 , 缺水城市达 300 个 , 严重缺水的达 50 个 , 日缺水量达 1600万 m3; 同时全国农业缺水约 300 亿 m3, 我国尚有 7000多万人、 5500万牲畜需要解决饮水问题。我国水源涵养功能退化严重 , 黄河上游1990-1996 年来水量比此前 34 a平均流量减少了 22
9、. 7%。水源涵养功能的退化也直接导致洪水蓄调功能的下降 , 1998 年 , 长江洪水灾害造成下游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 1 345 亿元。到 21 世纪中期 , 全国总的用水量将从过去的 5 000 亿 m3增加到 8 000 亿 m3左右 , 占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 28%以上。按国际上经验 , 一个国家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 20%, 就很可能发生水危机。而且我国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严重不协调 , 东南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 82. 2%, 西北水量仅占17. 7%。 此外 , 水污染也 是我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 , 水污染同时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的短缺。目前 , 我国水污染非常突出。全
10、国 7 大水系近一半的监测河段污染严重 , 86% 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据对 15 个省市 29 条河流的监测 , 有 2 800 km 河段鱼类基本绝迹。淮河流域 191 条支流中 , 80%的水呈黑绿色 , 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 仅黄河流域 4 级水污染河段 12000km, 占干支流的 60%以上。华北地区因长期超采地下水形成约 3-5万 km2的漏斗区。据初步统计 , 建国以来我国累计丧失滨海湿地面积约 219万 hm2, 占 滨海湿地总面积的 50%。江河断4 流、湖泊萎缩现象加剧。 2009年 嘉兴市环境状况公报中显示 2009年嘉兴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水质类别为劣于
11、第四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年均值浓度分别为 1.649mg/L和 0.0539mg/L,均超过第四类海水的浓度限值。与 2008年相比,总体水质类别没有发生变化,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年均值浓度均有所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 7.5%和 16.7%。嘉兴市 3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九龙山三类区、独山四类区和乍浦四类区)水质均劣于第四类,未达到功能区类别要求,主要污染物为无机 氮和活性磷酸盐,特别是无机氮超标更为严重。 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
12、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被称为 “ 空中死神 ” 的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大陆,而且也影响港澳和邻近国家。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 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 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 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 2009年 中国环境公报 提出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形势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基础薄弱,面源
13、污染日益加重,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农村生态退化尚未有效遏制。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 2000年增加了 27.8%, 化学需氧量仅减少 2.1%,未完成削减 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 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 V类标准, 62%的断面达不到 III类标准;流经城市 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75%
14、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 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 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 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5 有减轻。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张颢瀚,鲍磊认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能源消费密度最高、各种资源消耗最集中、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强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也是我国新的环境和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如果举措失当 ,将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存质量和区域环境安全。近年来 ,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积极调整发展战
15、略思路 ,重视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 ,加大环境保护 ,力争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成 效显著 ,但生态环境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 而地处长三角地区中心的嘉兴,与长三角地区具有相类似的生态环境现状。 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报告 显示 2008年度 浙江 省 11个区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嘉兴市为 64.1,排名全省最后。 嘉兴市的主要发展方向为: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将创模任务纳入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书,对照创建考核存在差距的指标,加大污染整治和环境监管力度。通过创建提升公众环境意识。 (二)加大村庄绿化工程和村庄集聚工程。 增大村庄周围绿化,使现有绿化面
16、积尽可能增大。加快实施 村庄集聚工程,退耕还林。(三)加大污染整治,严格执法监管(四)加强环保科研 发展环保产业。(五)加强环境宣传,为生态环保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沈君,孙卓华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009年 GDP 增长率达到 8.7,但同时存在大规模的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一些由于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滥砍滥伐、过度开发、乱占耕地以及“三废”排放等现象严重,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据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一项研究估计,我国每年因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约为 500 亿元 (胡鞍钢, 1989);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
17、繁发生,如洪水泛滥、沙尘暴,等等。这些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巨大,例如, 1998 年的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 1 666 亿元, 2004年的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 300 多亿元。学者们认为,所有这些灾害都是生态遭到破坏的结果。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质量的严重恶化,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所以,我国在 1999 年提6 出可持续发展观,已经充分表明中央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但是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还是相当严重,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 我国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对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统计分析,以达到生态环境与 经济、社会、资源 协调发展 的目的。嘉兴
18、市是浙江省的直辖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东北邻上海,西南连杭州,西北接湖州、苏州,东南濒杭州湾、钱塘江口,北倚太湖,拥有121 公里海岸线,可建港口的海岸线达数十公里,是上海经济区的黄金地带之一。其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更应进行生态环境的统计研究,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的争论焦点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争论, 冯凌,成升魁在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争论与研究展望一文中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自西方社会上世纪 50 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 ,至 1992 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对此达成共识后 ,便迅速向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渗透 ,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风潮。由于可持续发展本来概念的模
19、糊、现实问题的繁杂以及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围绕价值、资本、技术的作用、社会经济系统的规模和尺度以及实现的方法等各方面 ,基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视角的各学科各执一端 ,以此“公共广场”发出自己的声音 ,也正是众多争论的声音使其逐渐成熟和完善。展望未来 ,多视角切入、系统的综合、公共参与与价值融合、对“人 地复合系统”的设计与 管理以及跨学科的集成研究 ,将是实现可持续文明的科学基础。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有很多 ,本文根据参考文献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有 :代表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简明性原则、方便性原则和适用性
20、原则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 文献研究法 、 阶段研究法 、 统计分析法 、 个案分析法 、 实证调查方法 这五种方法相结合 。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11.05 2010.11.22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2010.11.23 2011.01.10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 2011.02.21 2011.03.11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 2011.03.12 2011.05.03 毕业实习,修改论文 7 2011.05.04 2011.05.12 毕业论文定稿 2011.05.23 2011.06.03 毕业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沈君
21、,孙卓华 .生态环境问题昀制度分析 A.商业研究 ,(2006)15:4-137. 2 李博 ,杨持 ,林鹏 .生态学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3-47. 3 朱颜明 .环境地理学导论 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33-78. 4 王孟本 .“ 生态环境 ” 概念的起源与内涵 N. 生态学报 ,2003.9. 5 Botanical Society of China History of botany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4:17-48. 6 Schimper A FW. Plant - geography up
22、 on a physiological basisR.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1903:1-156. 7 冯凌 ,成升魁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争论与研究展望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2):12-25. 8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宣传教育办公室编 .中国生态环境警示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42-163. 9 林业部 .中国林业年鉴 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64-156. 10 黄仲杰 .我国城市供水现状 、 问题与对策 J.给水排水 ,1998,24(2):18- 20. 11 肖 羽堂 ,许建华 ,张东等 .我国水资源与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9,8(1):50-52. 12 嘉兴环保局 .嘉兴市环境状况公报 R.2009. 13 中国环保部 .中国环境公报 R.2009. 14 张颢瀚 ,鲍磊 .长三角区域的生态特征与生态治理保护的一体化推进措施J.科学发展 ,2010:12-24. 15 浙江省环保局 .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报告 R. 2009,11(2). 16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1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R.2006(3):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