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坊子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2007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此后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农田基本建设项目。2013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4年6月,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发布实施,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迈入了一个新阶段。近年来,省里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旱能浇、涝能排” 高标准农田的意见(鲁政发2011 46号)、 关于大力推 进粮食高产创建的意见(鲁政办发 201331号)、 关于印 发山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5-2020年)
2、的通知(鲁农改农经2015 1271号,以下简称规划)、 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DB37/T 2323-2013)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坚持不懈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实现粮食“十二连增 ”奠定了坚实 基础。为统筹推进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坊子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确保任务落实到地块。由区发改局牵头,会同区财政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了坊子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本方案所述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 3 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
3、续高产稳产的农田。方案基准年为2014 年,水平年为2020年。 4 第一章 实施方案制定背景一、基本概况潍坊市坊子区位于山东半岛西侧,潍坊市中心城区东南部,东经 1190311926,北纬 3630 3645。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地带、环渤海经济圈的南端,处于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区域城市发展主轴和烟台莱州潍坊、日照潍坊东营两条区域城市发展次轴的交汇点上,是连接山东半岛和鲁中鲁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北靠潍坊市主城区,是潍坊市东南部发展的重要腹地,承东启西,引南联北,是潍坊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坊子区(峡山区)行政总面积 903 平方公里,其中,坊子区面积412 平方公里,现辖 5 个街道、2 个发展区
4、,村居 302 个,人口 32.5万;峡山区面积 491 平方公里,辖 4 个街道,277 个行政村,人口23 万。二、自然资源条件地势南高北低,除少数缓埠丘陵地外,多属倾斜高平地、倾斜平地地貌类,平均海拔高度 70 米。坊子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2.3,年平均降雨量 647 毫米。物产富饶,资源丰富,是潍坊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果品、瓜菜等农副产品,被誉为“中国芦笋之乡”。 矿产资源品种多、 储量大,主要有煤炭、膨润土、粘土、 5 沸石、矿泉水等 20 余种,已探明各类矿产资源总储量 25923 万吨。膨润土资源十分丰富,总储量 45
5、43 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矿泉水、沸石储量居山东省首位,品质优良,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共有矿泉水产地 6 处,沸石岩大型矿床 1 处,年开采量 5 万吨以上。水泥用灰岩已探明中型矿床 1 处,探明储量 7000 万吨,远景储量在 1 亿吨以上。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东临青岛港、烟台港,南临日照港,北临潍坊港;胶济铁路横贯东西,206 国道、309 国道和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潍莱高速公路起点就在境内;距青岛、济南国际机场分别只有 1 小时和 1.5 小时车程,离潍坊机场仅 3 公里。三、社会经济状况2014年,坊子区(峡山区)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其中,坊子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2亿元,增长9.
6、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亿元,增长12.8;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7亿元,增长13.1。2014年,峡山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88亿元,增长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42亿元,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亿元,增长15.4%;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亿元,增长38.7%。四、基本农田现状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基数分类,2012年坊子区土地总面积618395.25亩,其中,耕地面积为359023.2亩,林地面积为22233.9亩,草地面积为6894.9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45514.25亩, 6 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
7、28889.4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9324亩。2012年峡山区土地总面积为724757.85亩,其中,耕地面积为375546.45亩,林地面积为20960.4亩,草地面积为1247.55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70836.15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6834.85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91861.7亩。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山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山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5-2020 年)为依据,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地力,增强
8、农田产出能力;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农田的持续利用。二、基本原则 (一)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基础,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二)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根据农田分布、自然条件状况及 7 建设需要,选择重点街道(发展区),合理确定农田连片规模,统一规划设计,集中连片,整体推进,规模开发。采取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三)严格标准,确保质量。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过程
9、中,项目区域选择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标准执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四)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在上级政策扶持的同时,以区政府为主体,整合各类财政投入,形成资金合力。充分发挥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五)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在建设和利用高标准农田过程中,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土
10、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挥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六)建管并重,良性运行。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健全管护机制。各类项目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建成后及时确权登记,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加强对项目工程管护工作的督查指导和监测评价,强化信息管理,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8 三、总体目标 按照省规划要求,结合我区(包括峡山区)实际,到 2020 年,全区计划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21 万亩,建成区域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100 公斤以上。截至 2014 年底,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 3 万亩;规
11、划期内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8 万亩,其中,2015 年新建高标准农田 5 万亩;“十三五” 末新建高标准农田 13 万亩,全面完成省规划安排的任务目标。第三章 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一、建设标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依据以下通则和标准:(1)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2)国家农用地质量分级规程(GB/T28407);(3)山东省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DB 37/T2323-2013)。 二、建设内容(一)整治田块。进一步优化基本农田结构布局,通过合理引导建设用地等其他地类逐步退出,归并零星分散田块为成方连片农田,开展土地平整。根据地形地貌、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等因素
12、,合理确定田块的长度和宽度。通过深耕深松、剥离回填肥沃表土层,改善农田耕作层。建成后,实现田块相对集中,田块方向应满足在耕作长度方向上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 9 要求,农田有效土层厚度达到 80cm 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 30cm 以上,形成一批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二)修复改良土壤。采用农艺、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和培肥。通过深耕、挖深垫浅、完善灌排设施等逐步改良土壤不良构型、增加耕作层厚度、降低土壤盐分,保证作物生长环境良好。通过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重金属钝化剂等逐步改良土壤酸化、盐渍化、重金属污染等障碍因素,培肥地力
13、,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土壤养分平衡。建成后,土壤理化性状显著改善,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各项养分趋于平衡,并保持“中” 或“高 ”值 水平,耕作 层 土壤重金属含量指 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规定。(三)建设灌排节水设施。按照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的要求,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按照灌溉与排水并重、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并进的要求,配套改造和建设输配水渠(管)道和排水沟(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按照“节 水优先” 的要求,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统筹各类农业灌溉可用水资源,逐步替换超采区地下水源,因地制宜推广以管道灌溉为主,以微灌、喷灌为辅,灌排并举的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压减超采区
14、地下水开采量。建成后,田间灌排系统完善,节水工程措施配套,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超采区面积明显减小,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灌溉保证率达到 75%以上,排涝标准达到 5 年一遇, 10 农田防洪标准达到 10-20 年一遇,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 85%以上。 (四)整修田间道路。按照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建成后,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 100%,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五)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
15、根据防护需要,新建、修复农田防护林网。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田坎防护等设施。(六)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对适合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农田,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合理布设弱电设施,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建成后,实现农田机井、泵站等供电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满足高标准农田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要求。(七)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配置定位监测设备,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和虫情监测站(点),加强灌溉试验站网建设。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大力推进良种良法、水肥一
16、体化和科学施肥等农业科技应用,加快新型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 95%以上,基本形成农 11 田监测网络,田间定位监测点覆盖率达到 5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 60%以上。 (八)强化后续管护。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奖补机制,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落实管护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完善监测监管系统,全面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第四章 区域布局及建设任务一、区域现状、建设重点及建成要求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水源、土壤类型等因素,全省划分为黄泛平原区、山前冲积平原区、黄河三角洲地区、胶东半岛丘陵区和泰沂低山丘陵区 5 个类型区。其中,我区属于山前冲积平原区。全区地势起伏平缓,土层较深厚,土壤肥沃,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水资源较丰富,灌溉方式以井灌为主,也有部分河、库水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形成了部分漏斗区。田间渠系不配套,水资源浪费较大。全区基本农田面积 66.9万亩,2011-2014 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 3 万亩。规划 2015 年新建高标准农田 5 万亩,2016-2020 年新建 13 万亩。山前冲积平原区高标准农田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