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570617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0707)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本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1、学习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3、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前沿动态,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承担本学科领域技术工作的

2、能力;具有开辟新领域作出创造性成果的能力。4、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5、具有能够适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健康体魄和进取精神。二、研究方向(1) 土壤侵蚀规律与控制技术土壤侵蚀规律本研究方向以区域水土流失控制为目标,以区域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理论为核心,通过模拟降雨、野外径流场、小流域定位水土流失监测,结合遥感反演土地利用类型与植被变化,解析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控制过程的影响机制,揭示森林植被对土壤侵蚀控制影响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规律,提出适合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预测模型。土壤侵蚀控制技术基于土壤侵蚀以及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机制基础理论,提出相应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技术体系,探索生态

3、修复措施对区域(流域)水土资源环境演变过程的影响;研究群落演替、水土保持功能及植被重建理论与技术,建设结构稳定、功能高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示范样板与技术体系。(2)森林水文与理水机制森林理水机制通过森林生态站的定位观测和野外调查,掌握植被结构特征,确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主要因素;通过野外森林生态系统各水文过程定位监测,揭示森林对降雨再分配机制,水分在林内传输和径流组分转换规律。通过对林分、小流域进行嵌套式径流过程系统监测以及小流域小气候因子监测,定量评估森林植被垂直结构对降水输入过程的影响机制。森林植被耗水规律与水源涵养功能以区域典型森林

4、植被为对象,通过系统观测,定量揭示典型森林植被的生态耗水量以及影响因素;多尺度进行地面径流、壤中流、深层径流等径流各组分、气象与环境因子的定位观测,基于生态水文模型进行不同尺度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揭示森林植被对水文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定量评价森林植被对径流量及其组分的形成过程影响、植被耗水与水源涵养对区域干旱、洪涝灾害控制功能。森林植被的水资源影响评价和区域特征分析以典型森林植被对水文各要素及其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为基础,揭示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影响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规律,系统分析和定量评价区域典型森林植被对水资源形成过程的影响,并提出区域森林植被与水资源协调管理的技术方案与对策。(3)岩土稳定

5、机制与边坡防护通过对岩、土体的微观结构、宏观力学特性(包括动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揭示影响岩土体稳定的内外因素与基本规律,识别地质灾害,为林区地基处理与边坡防护提供理论基础。以生态护坡为特色,开展裸露岩壁生态修复基质配比、土壤微生物种群的筛选与运用,植被修复技术模式优化等研究,揭示破坏山体生态修复机制。开展边坡岩、土体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机理室内试验与原位试验,研究各种植被护坡机理与应用,揭示边坡浅层水土保持与深层力学稳定的协同作用机制,为裸露山体边坡复绿与稳定加固一体化防护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提出新型边坡支护与防护技术,人工边坡开挖支护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展边坡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4)流域

6、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 本研究方向以水文学、气象学、流域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流域生态系统的高地、沿岸带、水体间的水土生态过程为核心,以小流域和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态安全为目标,研究流域生态过程与与修复管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重点研究:流域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径流等的时空变化规律和驱动力,以及与气候变化和水文循环过程的关系,流域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的偶合关系及模型构建。流域生态系统的山地、坡耕地、农田、林地、果园、建筑道路用地、湿地、水体等景观要素间的空间关系, 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基于水土保持的 “源汇”景观调控原理与技术。滨湖滨江滨海带防护林、农田林网、沟

7、渠塘岸生态防护林带对 N、P 及其他面源污染物的拦截削减效应,定量评价与动态预测不同植被带对面源污染控制效应,提出不同类型水岸植被带的布局、结构配置与优化方案。 流域湿地植物群落与环境的演变过程及相互作用规律,径流污染物在湿地土壤-植物-水体连续系统中的迁移、吸收、积累转化等作用机理,湿地受损因子诊断、植被恢复和水环境改善技术,开展生态河道构建理论和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5)生态防护林构建技术理论目前,国内外在生态防护林研究方面,主要包括防护林类型区划、防护林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护林树种选择与林种配置、防护林带结构与小气候效应、防护林的功能评价与计量方法等。 防护林的优化空间布局:根据自然地

8、理环境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防护需求,在流域和区域不同空间尺度,研究防护林的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以发挥其最大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防护林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防护林的功能定位,研究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生态过程,以便为防护林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防护林树种选择与林种配置:根据防护需求,研究不同防护树种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位差异,正确选择防护林树种并合理配置;根据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林种优化配置格局。防护林的功能评价与计量方法:研究不同类型防护林综合功能与效益(改善气候、降低风速、固土护坡、改良土壤、净化大气、吸碳放氧、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以及

9、森林碳汇、减轻温室效应等)并进行价值评估。三、学习年限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包括学位论文答辩时间) ,必要时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 但一般不超过 6 年。一般前半年至 1 年时间为课程学习阶段,后 2 年至 2 年半时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四、课程设置为了使博士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要求博士生修完并取得总学分 15 个(同等学历者不少于 18 个学分) ,其中学位课 9 学分,其余为选修课程。具体课程设置如下:1、公共学位课程 (5 学分)(1)第一外国语 3 学分(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2 学分

10、2、专业基础和专业学位课程 (4 学分)(1)流域水文学 2 学分(2)林业生态工程学 2 学分(3)流域生态系统管理 2 学分(4)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2 学分3、选修课(6 学分)(1)第二外国语 2 学分(2)生态学研究法 2 学分(3)城市生态环境工程学 2 学分(4)城市水土保持 2 学分(5)生态环境评价 2 学分(6)土壤生态学 2 学分(7)第四纪地质与地貌 2 学分(8)城市生态学 2 学分(9)景观生态学与 GIS 2 学分(10)生态经济学 2 学分(11)多元统计分析 3 学分(12)林农复合经营专题 2 学分(1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 学分(14)土壤学专题 2

11、 学分(15)大系统理论 2 学分(16)生物多样性专题 2 学分五、课程的说明和教学内容1、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2、第一外国语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3、流域水文学要求研究生掌握水文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技术、方法,流域水量平衡计算,径流的形成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主要讲授水文学基本理论,森林与降水和径流的关系,流域径流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流域的水量平衡,流域水文监测与计算,水质分析与水资源评价等。4、林业生态工程学要求研究生掌握国内外林业生态工程的研究进展,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与布局技术,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监测与评

12、价技术。主要讲授国内外林业生态工程的研究进展,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布局,不同类型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原理与技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5、流域生态系统管理要求研究生掌握山丘区流域治理的基本理论和经营管理措施,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技术,以及流域治理效益评价方法。主要讲授山区流域治理的研究进展,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诊断,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体系、技术以及治理效益。6、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要求研究生掌握国内外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综合防治技术,困难立地的生态环境重建与植被恢复技术,为土壤侵蚀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主要讲授水土保持研究动态,土粒和土体(土块)被剥蚀、搬

13、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力学机理与运动规律,荒漠化成因与综合防治技术,流域水土保持理论与技术,工矿、交通等重点流失区生态环境重建与植被恢复技术。六、培养方式对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或国家的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同时,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积极参加学校、学科组统一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指导老师要关心博士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博士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创造性、治学的严谨性;培养其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并能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在博士生入学后及时制定培养计划。博士生的专业特点强,须因人而异,充分体现个人的特长。根据培养目标的要

14、求,博士生还应学习一些相关课程,以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新的科学实验手段,以拓宽知识面、掌握扎实的专业和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博士生要参加一定的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其多方面的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工作量至少要完成 40 学时(不计学分) ,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博士生应安排到相关单位参加生产实践、社会调查或科研基地工作 12 周。博士生培养工作由导师负责,指导方式采取导师指导和以导师为首的指导小组(3-5 人)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和博士生三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方式灵活多样,提倡和鼓励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以开辟新

15、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博士生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讨论会,并创造条件与国内外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七、综合考试1、博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必须进行一次综合考试和外语考试,以取得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的资格。2、综合考试是对博士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综合检查,综合考试采用笔试或口试的方式。笔试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大体上覆盖三门以上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内容。口试可组织由 5-7 名专家的考试委员会(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和跨学科课程教师)结合开题报告进行,对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课题实施方案和该博士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等进行口头测试,三分之二及以上

16、专家通过为合格。综合考试未通过者,可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仍未通过者,停止做博士论文,终止其学业。3、外语考试统一参加国家水平五级考试,并达到学校规定的分数。4、综合考试的试题、答卷、口试记录及评语和成绩交研究生部统一存档。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论文选题应瞄准学科前沿领域、或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突出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收集材料,查阅文献,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提

17、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经学位指导小组充分论证和修改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拟订具体工作计划,用于论文的时间不能少于整个博士生学习年限的三分之二。以后应按阶段在教研室(研究室)或指导小组学术会议上报告论文工作的进展,以取得集体帮助。博士研究生论文要求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研究过程中,应完成阶段性研究论文两篇,并在国内外专业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最后的博士生学位论文不是几篇普通论文的汇集,而是一篇完整、系统的具有创造性成果的博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审阅,并召开论文报告会,发挥集体(含指导小组)指导力量,提出意见,修改补充,最后修改定稿。定稿后的论文必须语言通顺、简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楚,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学位论文答辩工作按有关规定办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