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课程环境下初中数学习题的特点内容提要:波利亚说:“学好数学,就是善于解题” 。数学习题承载着数学的知识和数学的方法,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也蕴含其中,数学学习就是在不断的解答习题中完成的。传统意义下的数学习题,结构严谨,形式单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能力水平,答案唯一,注重“熟能生巧” ,做大量的重复训练,学生成了解题的工具,是习题的奴隶,考试能得高分,却不能解决身边的问题,造成“高分低能” , 后续学习能力差。新课程环境下的初中数学习题,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形式多样,结构开放,关注的不仅是会做习题,而且更加注重寻找结果所经历的过程,着力培养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切实提高素质
2、,培养学习型人才。关键词:新课程;数学;习题;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中对课程改革的目的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的初中数学习题在如下方面弊端明显:一、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二、要求统一,一刀切,达不到要求的就淘汰,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过程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自然淘汰过程,与素质教育相背。三、传统的数学习题注重知识的模仿型演练,过分强调“熟能生巧
3、”的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得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精神,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四、答案唯一,过分强调思维的完整与严密,不利于思维的其它方面,如:多样性、开放性、创造性、批判性等能力培养。新课程环境下,初中数学习题出现了许多新形式,与以往相比有了许多新特点,通过解答习题,学生进行了更加有效的学习,亲近数学,接受数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数学变得可亲了!纵观新课程的实践,初中数学习题个性纷呈,在如下方面特点明显:1、体验性: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标准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中,不仅使用了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如“了解(认识) 、理解、掌握、
4、灵活应用”等,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 、体验(体会) 、2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体验性(感受性)习题,对加深数学原理的感受、对数学概念的体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比如,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这一数学原理,设置这样的习题让学生思考:城区铁路西移,扩大了市区,改变了市区的人居环境,更重要的是铁路被拉直了,拉直了有什么好处?比如, “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让学生思考:横穿马路是违犯交通规则的,为什么屡禁不止?怎样过马路才是合理(数学原理)又合法(交通法规)的?又如,自行车为什么与地面只需有三点接触就能停稳,是怎样的三点?门为什么开、关自如?符合
5、什么数学原理?再如:如图是某水池的横断面示意图,分为深水池和浅水池,如果以固定的流量向蓄水池注水,则水深 h 与时间 t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像大致是 A、B、C、D 中的( )通过体验性(感受性)习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会“数学”地看,“数学”地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2、层次性:人人享受成功的愉悦新课标提出这样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习题设置,作业布置,既需要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的饱, “学有余力的学生”吃的好。浙教版初
6、中数学新课程的作业本中: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书本中 A 组题、B 组题、C 组题等形式都很好地体现了层次性。甚至在一道题中都有层次要求,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业本数学七年级上(1)中的总复习题第 23 题:某果品公司急需将一批不易存放的水果,从 A 市运到 B 市销售,现有三家运输公司可提供选择,这三家公司提供的信息如下: 3运输单位运输速度(千米/时)运输费用(元/千米)包装与装卸时间(时)包装与装卸费用(元)甲公司 60 6 4 1500乙公司 50 8 2 1000丙公司 100 10 3 700(1)若乙、丙两家公司的包装与装卸及运输费用总和恰好是甲公司的 2 倍,求 A、B
7、两市的路程(精确到个位) 。(2)如果 A、B 两市的距离为 S 千米,且这批水果在包装与装卸以及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为 300 元/时,则选择甲、乙、丙各家公司的总费用(包装与装卸、运输费用及损耗三项之和)分别是多少元?(3)要使费用花费最小,应选择哪家公司?解答时分层要求:(1)作为 A 档题要求“学困生”掌握。 (2)作为 B 档题要求“中等生”掌握,同时鼓励“学困生”也尽可能掌握。 (3)作为 C 档题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 “层次性”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实现“人人能学习、个个有收获” 。3、情境性: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原汁原味的
8、生活情境中,隐含着数学。从生活到数学,需要对信息进行提炼加工,数学建模,实现从生活问题到数学习题的转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小红妈在超市购物时与售货员的一段对话:小红妈:“售货员,请帮我买些梨。 ”售货员:“小红妈,您上次买的那种梨都卖完了,我们还没来得及进货,我建议这次您买些新进的苹果,价格比梨贵一点,不过苹果的营养价值更高。 ”小红妈:“好,你们很讲信用,这次我照上次一样,也花 30 元钱。 ”对照前后两次的电脑小票,小红妈发现:每千克苹果的价格是梨的 1.5 倍,苹果的重量比梨轻 2.5 千克。试根据上面对话和小红妈的发现,分别求出梨和苹果的单价。这种原汁原味
9、的情境在以前的初中数学习题中是看不到的,它已经找不到数学习题原有的4呆板格式和严谨结构。仅是生活的一个片段,却更加可亲。4、开放性:发散性思维的载体传统数学习题,从题设到结论,结构完备,思维单一,条件不多不少,得到答案恰好,“数学习题是可以背背出来的” (特级教师周喜杰老师语) 。做这样的习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但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深刻性和灵活性、创造性等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开放性习题,由于其结构的不完备或策略的多样,学生在解答习题时,思维处于一个开放的系统中。例如:写出一个经过点(1,1)但图像不经过第三象限的函数解析式。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学过的所有函数的知识中(解
10、析式、图像、性质) ,进行选择、验证、比较、判断,才能找到,且答案不唯一。一道题,承载是所有的函数知识与相关方法,传统的数学习题的功能是达不到这一步的。5、实践性:品味数学服务于生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知识是可以通过“言传”和“练习”这种“静坐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来传递和掌握的,不妨称它为显性知识(大部分的代数知识属此列) ;还有一些知识必需“身临其境” , “动手实践”才能感受或体验到精髓,这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不妨称它为意会知识(大部分的几何知识属此列) 。意会知识学习关键在实践,教师要提供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不再拘泥于座位,甚至不局限于教室,让学生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知识服务于
11、生活,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来源和作用。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布置下列习题:请你用学过的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用你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方法,并完成下面活动报告。测量旗杆高度的活动报告活动内容 利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活动方式 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小组名单:,记录员,操作员。设计方案 1活动工具 2活动方法3活动步骤 4测量数据5.画出图形 6.计算过程 7.所运用的知识5注意事项学生通过课外时间,分小组实践操作后,教师再用作业汇报的形式,让小组展示各自的方法,学生共有以下几种方法:1、 利用相机;2、利用镜子的反射;3、测量旗
12、绳;4、利用 45的三角板;5、利用阳光下的影子;6、利用标杆教师接下来让学生对每一种测量方法进行评价,学生发现自己测量的结果与实际高度有误差,产生了疑惑,教师顺势再组织学生讨论造成测量误差的原因及克服误差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还得出:旗杆底部有基石,与标杆底部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测得的结果需减去基石高度,才是旗杆的实际高度。因为基石及其他原因,所得数据有误差,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由参与、自主实践,不但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动手实践的乐趣,体验到了面对困难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学生走出了课堂,从中获得了在课堂里学不到或无法理解的相关意会
13、知识。6、探索性:细嚼慢品,穷根究底探源据学生作业和平时的测试来看,学生比较容易错,甚至一错再错的习题经常是相似性的题目。探索性习题要求学生正面挑战难点,不得退缩、逃避,细心探索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品味其相似的原因与不同的根源。如在讲授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时,对于课本例题:已知: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E、F、G、H 分别是 AB、BC、CD、DA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 EFGH 是平行四边形。师生共同分析解答之后,设计如下题组:题 1:若四边形 ABCD 为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 ,其它条件不变,则四边形EFGH 是-形。题 2:若四边形 ABCD 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其它条件不
14、变,则四边形 EFGH 是 - 形。题 3:若四边形 ABCD 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其它条件不变,则四边形 EFGH 是- 6- 形。再逆向编拟题组:题 4: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 ,那么能否确定原四边形的形状?题 5: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 ,那么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有怎样的关系?通过题组探索,学生从根源上领悟到了此类问题的共性:对角线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从而搞清了问题,训练了方法,提升了思想。7、研究性: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以渗透一些课题学习。学生将探讨
15、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走科学研究之路: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新课程环境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课题学习中。所谓课题学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绝大多数学生的可接受性,布置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问题研究的学习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对教学中涉及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究其本质规律”的研究。例如:用一张形状、大小固定的长方形纸片,如何做一个无盖的、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纸盒。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在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和自
16、由的空间充分的交流的同时,对研究步骤进行适当的指导,如:(1)怎么剪、拼?(2)怎么算?在解决了一个课题,学生获得相关的经验后,给以类似的课题进一步研究,用以巩固经验并使之上升为能力。如:用一张形状、大小固定的长方形纸片,如何做一个无盖的、体积最大的长方体纸盒;用一张形状、大小固定的长方形纸片,如何做一个有盖的、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纸盒;用一张形状、大小固定的长方形纸片,如何做一个有盖的、体积最大的长方体纸盒。学生通过课题学习的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强调“从做中学” ,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分
17、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消除“解决实际问题”的神秘感,增加学生敢于解决问题的信心。78、合情性:数学的发现之路波利亚在他的数学与猜想中指出:“数学被人看作是一门论证科学。然而这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以最后确定的形式出现的定型的数学,好像是仅含证明的纯论证性的材料,然而,数学的创造过程与任何其它知识的创造过程是一样的。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先得猜测证明的思路,你先得把观察到的结果加以综合,然后加以类比。你得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尝试。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是论证推理,即证明;但是这个证明是通过合情推理,通过猜想而发现的。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那么就应当让猜测、合情推理占有适
18、当的位置。 ”合情推理,在新课程环境下的初中数学习题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例如:123415 2 系 , 2345111 23456119 2 , -请仔细观察、三个等式,利用其蕴含的规律,写出第(n)个式子。这种题目,只要合情写出结论:n(n1)(n2)(n3)1n(n3)1 2,然后 n 用 4,5 等特殊值进行验证即可,通常并不要求初中学生作严格的证明。许多“找规律”问题大体如此。当然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是不保险的,它的正确性的验证必须用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像“哥德巴赫猜想” ,从特殊情况合情推出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要证明它的正确性就成了世界难题。 “合情”是数学的发现之路, “证明”则当
19、别论。理念的转变,更新了课程环境,初中数学习题得以一改以往的沉闷与呆板,出现许多“新而不奇,活而不乱,宽而不偏,难而不怪”的新题型,给人全新的感觉。数学习题的新特点的出现,不仅是学生完成作业任务的不同,而且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影响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习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不可或缺的载体,载体不同,承载的东西势必不一样,结果也一定不一样。目前,在大的环境上,数学教育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但传统的东西不可全盘否定,应有选择地继承和发扬,像传统习题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完整性以及在重概念、重计算等方面,新课程就比之不及。当然每一项变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需要我们不断去尝试、创新、完善和发展。参考文献:、旭亮“新教材的数学作业设计” , 中小学数学教师版 2005 年第 1-2 期、 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郑桂华、王平编著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年4、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1 年。86、张丰“任务学习与作业改革” , 以研究的策略推进素质教育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