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要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2017.72一、总则(一)调查目标在长江、珠江、黄河、海河、辽河、淮河、松花江等七大重点河流干支流及附属水体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查明水生生物种类、分布、数量,评估重点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受威胁情况,为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提供经验,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二)调查对象淡水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包括多毛类、寡毛类、水生昆虫、软体类、甲壳类等)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三)调查周期每个重点河流调查与评估周期为 2年。二、调查要求(一)调查准备根据调查目的、任务
2、以及调查对象,确立调查工作所涉及的区域或范围,收集、分析与调查任务有关的文献和相关资料,初步确定调查范围内的重点物种名单。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调查队伍,开展必要的人员培训,准备野外作业需要的工具,包括样3品采集用具、标本保存处理用具、标本防腐剂、照相设备、信息记录用具、工具书等。在开展现场踏查和野外采样前,必须进行野外安全培训。(二)技术要求1、调查采样频次鱼类、水生哺乳类按照丰水、枯水及平水期进行采样或调查,至少保证春季和秋季两次调查。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及着生藻类等类群每季度开展一次采样调查。各类群在经费允许和采样方便的情况下可增加调查采样频次。2、调查采样点设置鱼类采样点为 1-5
3、km长的河段(图 1)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采样点为分布在断面上的点(图 2) 。图 1 鱼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46-12 Km图 2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着生藻类调查采样点设置示意图根据确定的调查范围,在图上预先布设采样河段与采样点,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现场踏查并确定采样点:七大重点河流干流及一级支流上布设采样点时,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 100km,二级以上支流相邻采样点间距不得大于50km;鱼类、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采样点位置应尽量一致;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着生藻类每个断面上的采样点均应覆盖河道和河流两岸,每个采样点采集 3次以上重复样品;应充分考虑采样点的代表性,涵盖
4、水生生物代表性生境类型,如急流、浅滩、深潭、河口和支流河口以及河漫滩等;同一采样点或河段的不同生境类型必须采样;重要经济鱼类或珍稀种类的索饵、洄游及产卵场等重要栖息地必须布设样点或河段采样;发现水体污染、温排水、岸线固化、挖沙等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活动发生地点,应当记录点位,并尽量布设样点或河段采样;因地形、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地图上定为采样河段或采样点但不适宜布设的,可不予布设,但应记录地理坐标,并采集图像信息上传。53、采样方法(1)鱼类根据采样点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下建议采样方法,并在采样时记录采样所使用的方法。鱼类样品采集后,应尽快采取措施防止其腐烂。1)网捕法网捕法是指借助各种捕鱼网具,
5、捕捞一定水体范围内的鱼类进行种类调查和统计的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手抛网、拖网、流刺网、围网、抄网、渔笼等。网捕法适用于调查各种生境的鱼类种类、数量、分布、频度、生境、受威胁因素等。根据调查采样物种的需求和栖息地类型,选择相应的网具和捕鱼方法,以及对应的渔网网眼。采样时应记录网具规格和放置时间。2)垂钓法垂钓法主要是指采用渔竿、渔线、渔钩及钓饵等工具进行捕鱼的方法。3)光诱法光诱法是指利用鱼类趋光特性,使用人工光源,将鱼诱集到指定区域加以捕捞的方法。4)电捕鱼法6指使用电鱼机向水体施加电流,使鱼发生晕厥或暂时丧失活动能力而浮上水面,便于捕捉或观测。电渔法适合在上下游的均为狭长浅滩的河段进行采样,
6、配合采样范围内的天然屏障或围网进行拦截。适用于调查鱼类种类和数量。采用电捕鱼法前,需先取得渔政等相关部门批准。电捕鱼时应注意操作人员安全防护,必须穿戴防水靴、橡胶手套等安全防护装备。5)其他采集法市场采集法:指通过访谈渔民或调查水产码头,了解掌握一定河段的鱼类资源种类和数量,并通过渔民或鱼市购买鱼类制作凭证样本。市场采集法适用于调查传统资源鱼类的资源量和种群结构,宜作为其他捕鱼方法的补充。在市场采集标本时尽量选择形态完整的个体。但若遇到特殊种类,应尽量收集。收集标本时,应注意了解所获鱼类来源,记录当地名称,了解产量情况等。(2)大型底栖动物采样方法根据采样点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下建议采样方法,
7、并在采样时记录采样所使用的方法。底栖动物样品采集后,应尽快采取措施防止其腐烂。1)网筛法指用铁锹等工具将一定范围内的底质铲入抄网等网具筛出底栖7动物的方法。抄网法适用于浅滩、浅池等栖息地类型。采样时应记录网具的规格、网眼密度,以及筛选底质的面积等。底质中有较大石块时,可用手捡起,剥离其上附着的生物。2)拖网法指将一定规格的拖网放于水底,借助船舶的行驶,将一定范围内的底质扫入拖网,起网后筛选底栖动物的方法。适用于水深较深的水域。采样时应记录拖网类型(阿氏拖网、三角拖网、桁拖网、双刃拖网等) 、规格、网眼密度、拖行时间和距离等。如果出现网眼堵塞的情况,将网内采集到的样品丢弃,重新在相同栖息地类型的
8、不同位置采集样品。(3)采泥器法指用彼得逊采泥器(抓斗式采泥器)或其他采泥工具从水底采集一定面积内的底质,筛选出底质中的生物。适用于水深较深的淤泥质、泥沙质水域。采样时应记录采泥器抓斗大小、采集次数等。(3)浮游生物采样方法根据采样点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下建议采样方法,并在采样时记录采样所使用的方法。浮游生物样品采集后,应尽快采取措施进行固定,防止其腐烂变质或影响其他样品。1)采水样法8指用一定体积的采水器在不同水层采集固定体积的水样,经沉淀、浓缩后,吸取混合均匀的浓缩样至计数框中,统计浮游生物种类、数量和体积。适用于水深较深的水体采样,以及采集定量样品。采样时应记录采集水样的体积、采水位置(
9、岸边、河湖中央)和采集的水层、分层水样是否混合等。2)浮游生物网法指用一定规格的浮游生物网(一般为 25号浮游生物网)来回捞取,并从网中过滤出浮游生物的方法。适用于水面较宽、水深较深的水体,一般用于采集定性样品。采样时网口上端不能露出水面,记录下水流速度、采集时间及采集位置(岸边、河湖中央)等。3)直接捞取法当水体中存在体积较大、较长且分枝的漂浮藻类时,可直接用手、网或竹竿等工具将藻类捞起,并置于盛水容器或固定液中。采集藻类团块时应注意采集不同颜色的藻块或同一藻块上不同颜色的部位;采集较长且分枝的藻类时应尽可能采集整体。采样时应记录采集位置(岸边、河湖中央)等。4)其他方法当水面较小、水深较浅
10、,不适宜采用上述采样方法时,可用碗、杯子等容器盛水倒入网中过滤,盛水时应注意不要带入泥沙。9(4) 着生藻类1)天然基质法根据采样河段生境类型的不同,选用以下方法进行采样:底质为砂砾、卵石、圆石及树木残骸:从水中移出底质,从表层刷下藻类的代表性区域,用蒸馏水冲洗入样品瓶。底质为苔藓、大型藻类、维管植物、根块:取植物的一部分,放入样品瓶,加少量蒸馏水,大力摇动、轻轻刮擦,清除藻类,然后将植物从样品瓶中移走。底质为大块岩石、河床岩石、原木、树木:将一端带有橡胶圈的 PVC管置于底质上,使橡胶圈与底质密封,用牙刷或刮刀将管中的藻类刮下,再用移液器将其移出。底质为沙、淤泥、微小颗粒有机物、粘土:将培养
11、皿倒置在底质上,在培养皿下插入刮刀,取下培养皿中的底质,从河中移出底质后,洗入样品瓶中。除了刮刀,还可使用汤匙、镊子或移液器。2)人工基质法使用显微镜玻片(置于硅藻计中) ,或聚氨酯泡沫塑料块(PFU) 、丙烯酸缆绳等人工基质。将硅藻计或其他适用基质放入研究区域,缚在钉入河流底部的钢筋或其他结构上,每个站位至少放置 3个。2-4周后,采集基质,用牙刷、汤匙、刮刀等工具将着生藻类取下。104、标本采集(1)采集记录采集地点选定后,应首先在野外采样点记录表上记录采集日期、地点、水系(河湖溪流)名称、地理坐标、水质及采集工具等,并拍摄环境照。(2)采集原则1)严格保护采集对象标本的采集须以不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为原则,或将对栖息地破坏降至最低限度;采集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时,除必须制作标本的,原则上拍照留存后及时放生,避免过度捕捞。2)合理选择采集对象尽量采集大小适中的成年个体,便于标本的处理、制作、保存和鉴定研究。同时,还应考虑标本的性别。对于鱼类标本,应尽量选择鳞片完整、鳍条等外表机构齐全无破损的完整个体。(3)采集数量1)鱼类采集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采集数量。每个采集点普通标本不超过 5尾/种,遇野外鉴定困难物种,或需特别研究物种,每个点采集数量不超过 20尾/种。每个采样点采集到的种类至少要保存 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