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潮 州 市 人 民 政 府二 九 年 八 月弘扬古文化 创建新潮州(征 求 意 见 稿 )弘扬古文化 创建新潮州潮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征 求 意 见 稿 )潮 州 市 人 民 政 府二 九 年 八 月.i.目 录一、总则 .1第一条 创模工作决定 1第二条 规划设计要点 1第三条 规划时限范围 2第四条 规划批准实施 2二、城市特征和发展趋势 .3第五条 城市基本情况 3第六条 社会经济发展 4第七条 城市特色文化 5第八条 环境基础设施 6第九条 环境保护能力 6第十条 发展趋势定位 7第十一条 区域环境优势 7第十二条 面临主要挑战 10三、创模指
2、标差距与创模目标 .11第十三条 指标完成概况 11第十四条 创模难点分析 11第十五条 差距的可达性 11第十六条 总体战略思路 12第十七条 创模总体目标 12第十八条 创建阶段目标 12四、主要规划任务 .13第十九条 创模规划主要任务 13第二十条 全力推进节能减排 13第二十一条 保护城乡生态环境 14.ii.第二十二条 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15第二十三条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 19第二十四条 贯彻落实环境政策 20第二十五条 创模骨干工程项目 20五、创建工作保障措施 .21第二十六条 城市创建长效机制 21第二十七条 创模组织及其职责 21第二十八条 全市各界参与创建 22第二十九条
3、创模责任考核体系 22第三十条 政策技术条件保障 22第三十一条 创模资金筹措保障 23第三十二条 创模宣传信息发布 23六、附则 .24第三十三条 编制创建行动计划 24第三十四条 持续改进建设计划 24第三十五条 后续规划计划修编 25第三十六条 本规划的相关解释 25.1.一、总则第一条 创模工作决定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要建成若干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等精神,响应国家和广东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号召,我市人民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在潮州市市区开展创
4、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活动,提升我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总体水平,促进“建设生态潮州”目标的实现。我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潮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领导小组的通知(潮委办20092 号),确定了对我市创模工作的组织领导职责。第二条 规划设计要点为指导我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我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潮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创模规划)。我市创模规划依据国家、广东省和我市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办法和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我市创模规划的编制遵循环境保护部对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各项要求和指导原则,强调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持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水平,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
5、,突出工业污染防治,统筹城乡和区域环境协调发展,力求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受益,根据我市市情,寻找差距,梳理思路,制定创建工作方案,.2.确定创模重大工程项目。全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驻潮部队、社会团体、民众组织等,均参与本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并将各自制定相关规划、计划任务和创建工程等,纳入到我市的创模规划中。本规划采用“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本创模规划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节能减排专题、环境质量达标专题、创模重大项目实施专题、规划图集、部门意见、专家论证意见和我市公众意见等。第三条 规划时限范围本规划创建区范围包括我市的湘桥区和枫溪区,面积为 176.74平方公里。
6、全市所辖二区二县均应完成相关的创建任务,接受创模工作的考核。本规划基准水平年为 2007 年,规划年为 2009 年至 2011 年的 4年,规划编制时的创建过程考核年为 2005 年至 2007 年。为把握我市各阶段的创建进度和工作重点,在创建期间各年,须用以最新的数据资料评估我市的创模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创建指标的年度自行考核。第四条 规划批准实施我市创模规划是创建过程的组成部分和检查评估创建工作进展状况的依据。本规划将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本规划遵从环境保护部规定的程序进行编制、申请、报批、评审、修改和实施。在我市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后,由市人民政府报环境保护部提出.3.对本规划的审查申请。在通
7、过审查并完成修改后,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我市的创模规划。二、城市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五条 城市基本情况我市位于广东省最东端,东临福建省,有广东的“东大门”之称,属环珠江三角洲地区东界。我市南连汕头,西邻揭阳,北接梅州,东交福建省漳州市,东南饶平县濒临南海,地理座标为东经1162211711,北纬 23262414。全市总面积 3633 平方公里,其中陆域 3100 平方公里,海域 533 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136 公里。我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冬短夏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雪,气温范围-0.539.6,年平均气温21.4,年均降雨量 1685.8 毫米。我市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
8、陵占全市陆地面积的 65.2%。主要山脉有粤闽交界的武夷山系嶂宏山脉支脉和潮梅交界的莲花山系凤凰山脉。全市现有耕地面积 67.81 万亩,其中水田 50.81 万亩,旱园 17 万亩,人均耕地 0.31 亩;山林地面积 200 多万亩。我市位于水资源区珠江一级区中韩江及粤东诸河二级区的韩江白莲以下及粤东诸河三级区内,地表水资源充沛。我市境内有韩江流域、黄冈流域和榕江流域三大水系。集雨面积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流和支流 10 条,50100 平方公里的有 7 条。其中,韩江为粤东第一大河,境内长 96 公里,集雨面积约 1000 多平方公里,约为国土面积的 34%,是我市的“母亲河”。全市河
9、川年径流总量 30 亿.4.立米,过境客水 245 亿立米。我市植物分布差异明显,茶、林、果、粮、菜等分区宜长。自然矿产资源较丰富,优质瓷矿储量多。潮州建制历史悠久。东晋义熙九年(公元 413 年)始建义安郡,为潮州建制之始,至今约有 1600 年的历史。历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初期,潮州城一直是郡、州、路、道、府、专员公署的所在地,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后至 1988 年底,我市曾属汕头地区。1989 年 1 月我市改由广东省直辖,1990 年 1 月定为副地级市。1991 年 12 月 7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市升格为地级市。我市现辖湘桥区、枫溪
10、区、潮安县和饶平县二区二县。2007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254.7 万人,城镇人口比 62.9%,全年出生率为10.38,死亡率 5.59,自然增长率 4.78。其中,创建区总人口 45.3 万人,占全市的 17.8%;户数 12.3 万户,占全市的 20.1%;城镇人口比 100%。我市人口的特点是:多年增幅和 2007 年自然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人口为主,占全市总人口的 74.6%;人口密度地域差异显著,创建区人口密度为全市平均水平的 3.14 倍。第六条 社会经济发展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优化结构
11、、提高水平、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突出“自主创新,品牌带动,市场开拓,港口建设,人才兴市”战略重点,立足特色,发挥优势,.5.错位发展,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文化经济、港口经济,着力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内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发展。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产业结构平稳调整,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的特点。全市 2007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80.22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8.60 亿元,第二产业 218.16 亿元,第三产业 133.47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12、 9.1 :56.4 :34.5。第七条 城市特色文化我市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独特的传统工艺,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之称,是“潮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本土原生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交融,形成了风格独特地域的潮人文化,拥有地方特色鲜明、结构完整、门类齐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观。我市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内外,潮州话、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绣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当前,我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 处。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稳步推进,2
13、007 年,潮州工夫茶、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潮州歌册、潮州鲤鱼舞、潮州暑茶、潮州畲族招兵节、饶平彩青艺术等七个项目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并由省推荐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市又是沿海经济开放城市、著名侨乡,先后荣获“国家历史.6.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 、“中国潮州菜之乡” 、“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 、“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广东省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第八条 环境基础设施我市高度重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争取上级低息贷款、环保专项资金补助、收取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等多种途径筹措环
14、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费,目前已建成日处理能力达 8 万吨的市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建成日处理能力为 750 吨的市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配套建设有“机械蒸汽压缩蒸发+铵回收”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装置,尾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建成日处理能力 6 吨的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第九条 环境保护能力我市及所辖的县均建立了独立的环境保护行政机构。全市环境管理体系较完善,包括市环境保护局、市环境监察分局、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我市市区建成了 3 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和 1 个江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对市区空气质量和韩江赤凤断面水质的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市区空气质量日报、饮用水源水质和韩江赤凤断面水质旬报。新建成的环境监控中心建有国控重点源监控平台、市区空气质量、韩江水质自动监测中控平台等设施,兼具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控、环境应急和环境科研四项功能。通 过 加 大 投 入 , 我 市 的 环 境 管 理 能 力 得 到 了 有 效 提 升 , 环 境 保 护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