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西省上高二中 2017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 。 1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 ( )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使古代中国的民 族观念淡薄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材料“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强天下、治天下、有
2、天下、取天下”等体现出实现自身活动范围统一的要求,这为国家统一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 B 符合题意;天下、九州的称呼出现于西周以前,排除 A;秦完成统一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排除 C;“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天下一家”弱化了民族之间的区分,但并不等于古代中国没有民族观念,排除 D。 2 “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 ,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 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 )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
3、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D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时期的郡国并存制度。“推恩令”是汉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改变过去诸侯王只能把封地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 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主父偃主张“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可见利用了仁孝之道达到了削弱地方王国势力的目的,所以 C 符合题意。 3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 “ 面对 ” 、 “ 密揭 ” 、 “ 票拟 ” 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
4、,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体现了 ( ) A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D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题干信息“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可知,阁臣可以利用皇权来左右政局。故本题选 C。由材料信息“内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可知,内阁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的权力,故 A 项错误;内阁本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内阁也不是延续宰相之权,故 B
5、、 D 两项错误。 4 伯利克里曾经说 :“ 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 :就是那些最忙于他 们自己的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是很熟悉的 这是我们的特点 :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 ”“ 他们只要想到丧失了这个城邦,就不寒而栗。很自然地,我们生于他们之后的人,每个人都应当忍受一切痛苦,为它服务。 ” 这表明 ( ) A 雅典居民享有充分民主权力 B 民主政治有利于强化公民的集体意识 C 伯利克里要求人们忍受苦难 D 雅典公民一心为国,从不讲个人私利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公元前 5
6、世纪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雅典的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材料“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体现了伯利克里时期民主政治有利于强化公民的集体意识, B 符合题意。 5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 “ 在美国,多数虽然经常流露出暴君的嗜好和脾气,但还没有施行暴政的最完备手段。 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 ” 这反映出美 国 ( ) A名为民主共和,实为专制暴政 B实行代议制,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C实行联邦制,各州保持一定独立性 D采取三 权分立,防止总统专制独裁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近代政治体制。根据题干中“
7、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可知美国能避免出现专制的原因是实行了联邦制,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C 符合题意。 6以下为 1794 年法国大革命中的场景 :在大街上被公民们包围的革命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看着人们因激情而泛红的脸说: “ 你们要遵守法律 !”“ 法律是什么 ?” 人们问。罗回答: “ 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 ” 公民们继续嚷嚷: “ 我们 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 。 ” 这突 出反映了 ( ) A法律的确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民主权利滥用损害了民主制度 C革命领导层力图限制革命发展 D主权在民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8、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材料关键信息“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体现了民主的泛滥,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 B 符合题意。 7关于南京条约第十条, 英文版内容直译过来是: “ 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的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的主要内容将予以公开通告并发布 ” 中文版是: “ 英国商民 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 两者比较,最易于产生分歧的问题是 ( ) A谁来颁布 B谁来交费 C谁来征收 D谁来制定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根据材料信息“中国
9、皇帝陛下同意则例”“则例,由部颁发晓示”可知,该项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并且两者的制定者不同, D 符合题意。 8 1875 年 11 月 15 日 ,香港北京新闻公报公布了一则有关外国人在华旅行的法令:外国人在华各 省旅行须出示盖有特殊官印的护照,外国人如有非法行为就近递交该国领事馆处理。这主要说明清政府 ( ) A.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独立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C.外交开始出现制度化 D.已认识到传媒的作用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材料关键信息“外国人须出示盖有特殊官印的护照,外国人如有非法行为就近递交该国领事馆处理”体现了清政府对外国人在华旅行进行规范,
10、B 符合题意。 9林则徐曾上奏皇帝,认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 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 ) A先进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国人对世界的认识要有渐进的过程 C英国政府尚未做好发动战争的准备 D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材料里林则徐认为英国“船坚炮利”有一定弊端,中国完全可以制服,其富足也不值得学习,这说明国人对英国和世界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需要有渐进的过程, B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有关战争的形势,也没有体 现英国政府是否发动战争,更没有体现中国人民敢于斗争
11、的精神,排除 A、 C、 D。 10 从民国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 “ 中国共和立国,有志之士,群起相效仿 ” , “ 集合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 ” ,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是 ( ) A革命派力量迅速壮大 B法制法规的健全 C出于对议会政治的渴望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的政治状况。 “中国共和立国 ,有志之士 ,群起相 效仿”说明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政党之名 ,如春草怒生 ,为数几至近百”反映了对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追求 ,C 项符合题意 ;A 项与题意无关 ,排除 ;由“民国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
12、可知 B 项错误 ,排除 ;当时民族工业没有得到长足发展 ,D 项错误。 11政府往往透过修筑铁路带动本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所采取的作法之一是对进口钢铁课征较高的关税,以保障本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民国以来,生产钢铁的汉冶萍公司仅于民国 5至 8 年,获有盈余,其他时间都是亏损;民国 11 年,汉阳铁厂不堪亏损停工;民国 14 年,开办不久的大冶炼铁厂也停工。根据 上述说明及历史背景,民国 5 至 8 年何以会有盈余?其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为何 ( ) A 盈 因欧战爆发,钢铁价格大涨;亏 不平等条约束缚,关税不能自主 B 盈 机器由国外进口,设备新颖;亏 军阀混战,故无法继续修建铁路 C 盈 因欧战
13、爆发,钢铁价格大涨;亏 军阀混战,故无法继续修建铁路 D 盈 机器由国外进口,设备新颖;亏 不平等条约束缚,关税不能自主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 5 至 8 年”即 1916 年至 1919 年,可知此时正处于一战前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具有良好的 国际环境,其他时间则是相反,结合“所采取的作法之一是对进口钢铁课征较高的关税”分析, A 项正确; B、 C、D 三项都不符合时代背景或“主要原因”的限定要求,均排除。 12 “( 领事裁判权 )其损害我国的主权,自然无待于言了。然各国亦同蒙其不利 (最重要的,如领事不晓法律,各国相互之间,亦须各归
14、其国的领事审判。一件事情,关涉几国人的,即须分别向各国起诉 )。且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中国决不能允许外国人在内地杂居 ”(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意在说明 ( ) A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一些列强有意 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C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不利于列强在华的侵略活动 D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容易使列强之间产生矛盾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侵华。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领事裁判权固然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对于具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来说也带了种种不利,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一些列强会考虑有条件地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 项符合题意; A 项说法正确,但是体现不
15、出材料的观点,排除 A 项;领事裁判权的存在不影响列强在华的侵略活动,排除 C 项; 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D 项。 13在谈 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历 史必然性时,别尔加耶夫说: “ 在俄国,要求法制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一种空想,它不符合俄罗斯的传统以及在俄国占统治地位的革命思想。在俄国,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运动与国家杜马和立宪党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基础 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也恰恰是那种使人觉得像乌托邦的东西在俄罗斯则最现实。 ” 下列各项表述中,最符合别尔加耶夫这种观点的是 ( ) A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在俄国拥有牢固的社会基础 B社会主义是极权主义,
16、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 C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 传统 D社会主义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没有牢固的社会基础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根据材料“在俄国,要求法制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一种空想,它不符合俄罗斯的传统以及在俄国占统治地位的革命思想。在俄国,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可知,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俄国的历史传统。依据材料中“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也恰恰是那种使人觉得像乌托邦的东西在俄罗斯则最现实”可知,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俄国的文化传统,故 C 符合题意。 14四川民主人士张澜说: “ 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 有了 革命到底
17、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 张澜所说的 “ 人民大宪章 ” 是 ( )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了筹备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 1949 年 9 月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材料中的 “人民大宪章”指的是共同纲领, B 符合题意。 15 1958 年 8 月,蒋介石听到解 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
18、了三个 “ 好 ” ,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 “ 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 ” 的要求 。 这 表明( ) A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B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C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D蒋介石有强烈的好战情绪 “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台湾问题。材料中 1958 年蒋介石公开拒绝美国 提出的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并为解放军炮轰金门叫好,反映其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及“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国际力量干涉中国内政,可见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故选A 项。 B、 C 两项表述与材料观点相反
19、; D 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 16 2014 年 11 月 1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结束二十国集团 (G20)领导人峰会行程之后对澳大利亚展开国事访问,双方共同宣布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实质性结束,同时决定建立中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最大的自贸区谈判在经过 9 年的努力之后终于尘埃落定。明年 自贸协定正式达成后,两国间 85%的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 4年后享受零关税的贸易产品将达到 95%。中澳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表明 ( ) 坚持平等互利是我国外交工作的宗旨和出发点 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 在维护我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利益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自
20、力更生的和平外交政策 A B C D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新时期的外交。中国外交的出发点在于维护国家利益,排除;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中澳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在维护我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利益, C 符合题意。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 中说道: “ 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
21、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 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 这段话揭示了 中国 ( ) A 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C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解析】“政府垄断了政府还完全控制了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 “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说明,在封建政府的干预下不利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壮大,故此题应选 B 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而不是近代民族工业
22、,排除 A; C、 D 材料没体现。 18乾隆 御制诗中写道 :“ 间年外域有人来 ,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 ,盈虚默念惧增哉。 ” 诗中 “ 宁可求全关不开 ” 表现了乾隆皇 帝 ( ) A 要求关闭国门禁止外来贸易 B 对西方人叩关的深深疑忌 C 希望关闭国门享受太平盛世 D 对西方人叩关的极力排斥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所谓闭关自守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是封闭落后的自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 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但更多的是它的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
23、芽的发展,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材料“宁可求全关不开”体现了乾隆皇帝在面对西方骚扰时,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 B 符合题意。 19有众多 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直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 “ 自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 。 ” 导致 “ 因循不能变 ” 的主 要原因是 ( ) A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C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 D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
24、经济政策。汉武帝时推行政府管制经济措施,如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后世“因循不能变”主要原因是因为其措施能够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故本题选项A 符合题意;汉代管制经济下产品并非都来自官营,故 C 项表述错误;汉代政府管制经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势力,也对民间工商业发展起到抑制作用,但 B、 D 两项不是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原因。 20 经济学 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 传统社会 ” 、 “ 为起飞创造前提 ” 、 “ 起飞阶段 ” 、 “ 向成熟推进阶段 ” 、 “ 高额消费阶段 ”“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 。其中 “ 向成熟推
25、进阶段 ” 大致相当 于 ( ) A 手工工场阶段 B 第一次工业革命阶段 C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 D第三次科技革命阶段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传统社会”是指手 工工场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即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起飞阶段”是指工业化阶段,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向成熟推进阶段”阶段,现代科学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经济持续增长,投资扩大,新工业部门迅速发展,国际贸易迅速增加,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主导部门转到耐用消费品生产方面,故 C 符合题意。 21国家资本企业和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
26、表( 1942 年) 企业类别 国企 % 私企 % 企业类别 国企 % 私企 % 水电工业 89 11 化学饮食品工业 75 25 冶炼工业 90 10 纺织工业 23 77 机器制造业 73 27 服饰工业 8 92 电器制造业 89 11 文化工业 16 84 木材及建筑工业 4 96 杂项工业 6 94 由上表信息可知 ( ) A国民政府改善人民的生活以备抗战 B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战时期全面萎缩 C统制经济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了战备 D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关键时间信息“ 1942 年”可知此时为抗日 战争时期。根据表格信息
27、可知,在水电工业、冶炼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制造业、化学饮食品工业中,国家资本占主导地位,表明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了战备, C 符合题意。 22 1953 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的时间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到 1956 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 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 87 8。这说明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 B农村经济 “左 ”倾错误严重 C农业改 造中存在冒进倾向 D农业集体化目标已顺利完成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发展是 1958 年,时间不符
28、,排除 A 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左”倾错误思想,排除 B 项;材料中“ 1956 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 96 3,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 87 8”说明改造中存在思想冒进, C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是改造进行,不是完成,排除 D 项。 23中华人民 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 “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 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 就其形成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 农业生产合作社相比,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 ( ) A农民是否自愿 B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 C是否面向市场 D
29、是否经营同类农产品 【答案】 B 【解析】“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行”,说明土地公有制没变; 1953 1956 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土地由私有 到公有的转变。 24 1985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 )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 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
30、制改革。注意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文件的时间是 1985 年初,此时人民公社体制已经被打破,而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立,故排除 A、 C;文件只是对农产品购销制度作了调整,与农业生产现代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根据文件精神可知,农产品可以逐渐走向市场化、经营方式多样化,非农产业也可以得到相应发展,因此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 B 符合题意。 25学者武力 论道: “ 由于单一公有制下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或者说计划管理只能是主要的手段),而过 渡时期(包括 1978-1992 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政府的行政性计划管理在经济运行中发 挥了主导作用,因此就造成 了如下错觉:似乎计划经
31、济就是政府实施行政性计划管理的那部分经济,将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计划经济混为一谈,将手段与基本制度当作一回事。 ” 我国政府开始纠正这种 “ 错觉 ” 始 于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D邓小平 “南方谈话 ”的发表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 年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南方谈话”。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 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
32、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 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共 3 题: 26 题 24 分、 27 题 12 分、 28 题 14 分) 26 ( 24 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中国的城郡自古以来就是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功能。先秦的城郡是侯国的都城,是独立的地方政治中心;秦以降,城郡改为地方政府的治所,是全国性行政系统的网点,或是重兵驻守 的战略要地。 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 “ 无险可守 ” 正显示此特点,苏州四通八达,任何交通工具皆可以长驱直入。此一特色在隋炀帝修凿京杭大运河以后,变得格外突出。苏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
33、,商业随运河交通而起飞。 苏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 8 分) 材料二 : 1932 年,安庆发 布皖省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建设规划安徽省会建设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分区及功能、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其中的供水供电、通讯及医疗体系的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未曾有过,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 沈葵科技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中的作用 ( 2) 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
34、的新特征。( 4 分) 材料三: 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 %) 年份 城市化率 年份 城市化率 年份 城市化率 1949 10.6 1959 18.4 1969 17.5 1950 11.2 1960 19.7 1970 17.4 1951 11.8 1961 19.3 1971 17.3 1952 12.5 1962 17.3 1972 17.1 1953 13.3 1963 16.8 1973 17.2 1954 13.7 1964 18.4 1974 17.2 1955 13.5 1965 18.0 1975 17.3 1956 14.6 1966 17.9 1976
35、17.4 1957 15.4 1967 17.7 1977 17.6 1958 16.2 1968 17.6 1978 17.9 (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 1949 1958 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 。 ( 6分)请指出导致 1958 1978 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因素 。 ( 6 分) 【答案】 (1)原因:军事要地;政治中心;交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 (2)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城市功能的扩展。 (3)特征: 1949 至 1958 年,城市化平稳发展。 原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新中国建立后,国民 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城市工业人口大量
36、增加。 因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出现;“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上山下乡”运动使城市人口流向农村等。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第 (1)问,根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中国的城郡自古以来就是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功能”“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苏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商业随运河交通而起飞。苏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归纳出答案 。 第 (2)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安徽省会建设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分区及功能、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
37、分布等方面。其中的供水供电、通讯及医疗体系的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未曾有过,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归纳出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和城市功能的扩展。 第 (3)问,结合材料三的图表可知 1949 1958 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城市化平稳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因和因素。 27(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史上,曾经存在过南北地域之 争。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都是从西北起家,重用关陇集团和北方士人。据统计,唐代 357 名宰相的地域分布,生于北方的宰相有 326 名,占 91.3%,而属于南方的宰相仅有 31 名,占 8.7%,南北差别十分悬殊
38、。北宋以后,北方地区因为经历较多的战乱,环境相对不够安定,北方士人在科举中的优势逐渐丧失,科举及第的比重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也由此引发了朝中大臣关于科举取才举额分配的南北地域之争。代表观点一个是从陕州夏县入仕朝中的大臣司马光的分路取人说,一个是从江西庐陵应举入朝的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凭才取人说。 明朝前期,南方士人在科 场中仍占压倒优势。为改变进士的地区分布过于不均衡的状况,明仁宗洪熙元年( 1425),江西籍的大学士杨士奇向仁宗提出了南北分卷,按不同比例录取的设想。此后明朝正式形成南北卷制度。 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
39、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来越细。到康熙五十一年( 1712),废去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取中办法,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从此,由科举中的南北地域之争而出现的南北卷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一般各地士人不再计较南与北大区城的配额问题,改为 关注本省籍士子的会试中试数额问题,巳很少南北地域之争的观念了。 选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结 合材料及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 “ 科举取士中的地域之争 ” 选取一个角度,提出一个论题,展开简要的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答案】论题:南北地域之争促进了我国科举制的不断完善。 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的重心都在北方,北方
40、科举取士的人才也占绝对优势;到了宋朝,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方科举及第的比重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明清时期,随着南方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明朝推行南北分卷制度,清朝实行分省取中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南北地域之争。 从南北地域之争问题的产生到解决,体现出统治者从单一注重考试公平到兼顾地区公平的选拔策略,促使了我国古代科举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 所选角度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某一个局部问题,论点要明确合理。论据准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要有归纳总结。如南北地域之争促进了我国科举制的不断完善,阐述时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
41、都是从西北起家,重用关陇集团和北方士人”“北宋以后,北方地区因为 经历较多的战乱,环境相对不够安定,北方士人在科举中的优势逐渐丧失,科举及第的比重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明朝提出了南北分卷,按不同比例录取的设想。此后明朝正式形成南北卷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废去南北卷制度,代之以分省取中办法”按照朝代及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出科举制在地域之争下不断完善的过程和原因。 28( 14 分)美军太平洋舰队 2015 年 7 月 14 日宣称,两艘美国军舰对南海 “争议水域 ”完成了首次联合巡航。这是对中国主权特别是海权的的严重挑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阿 尔弗雷德
42、赛耶 马汉( 1840 1914 年)的主要著作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等。马汉的海军理论研究始于 1879 年,他认为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马汉也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马汉把海权看作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强调海洋的极端重要性和控制海洋的重大意义,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未来也日益取决于海权。马汉的海权论对日后各国政府的政策影响甚大,美国控制中美洲的 “ 大棒政策 ” 就是以马汉理论为基础的。冷战时代 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基础。 摘编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
43、制了全世界! ( 1) 马汉 认为海洋对一个国家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哪里?分析马汉 “ 海权论 ” 诞生的时代背景 。( 8 分) ( 2) 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说明 “ 冷战时代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基础 ” 。 ( 6 分) 【答案】 (1)意义 :海洋具有商业利益 ;海洋具有安全价值 ;世界局势的发展日益取决于海洋。背景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远洋商业发展迅速 ,商品输出和资本 输出加快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垄断阶段 ,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 ;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家实力大大增强 ,远洋运输能力大大提高。 (2)扶植日本 ,把日本作为其在远东的战略基地 ;扶植大韩民国和争夺朝鲜半岛 ;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形成遏制苏联和中国力量发展的海上链条。 【解析】海洋问题近年来一直是高考备考时必须关注的热点 ,本题以海权论的创始人马汉的理论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 (1)问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进行提炼即可 ;第二小问 ,要特别注意海权论诞生的时间 ,依据时间对时代背景进行还原 ,同 时要注意马汉是美国人 ,因此不能忽视美国的因素。第 (2)问将海权问题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突出海权问题的重要性。此问实际上问的是冷战初期美国在亚洲推行的遏制共产主义的举措 ,只要依据题意把相关史实列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