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12年黄淮南片国审小麦新品种分析.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585785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2012年黄淮南片国审小麦新品种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02012年黄淮南片国审小麦新品种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02012年黄淮南片国审小麦新品种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02012年黄淮南片国审小麦新品种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02012年黄淮南片国审小麦新品种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1-2012 年黄淮南片国审小麦新品种分析李爱国,宋晓霞,吴春西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漯河,462300作者简介:李爱国(1981.9-) ,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区试及品种利用工作 E-mail:摘要:在2001-2012年,共有82个小麦品种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推广应用。其中,弱春性品种25个,半冬性品种57个。弱筋小麦2个,中筋小麦62个,强筋小麦18个,三者比例为1319。这些品种的产量及其三要素的变化范围为:产量6711.0-8116.5kg/hm 2,有效穗558.0-667.5万/hm 2,穗粒数31.6-38.7粒,千粒重在37.

2、3-43.9g。从地域分布看,河南50个(61%),江苏12个(14.6%),陕西7个(8.5%),安徽6个(7.3%),山东3个(3.7%),河北2个(2.4%),另有2个品种(2.4%)是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其设在安阳和新乡的育种点合作共同选育成功。从育种单位类型看,科研院所育成品种63个,约占76.8%;种子公司育成16个品种(19.5%);农业推广系统仅有3个品种(3.7%)通过审定。关键词:2001-2012 年,黄淮南片,国审小麦新品种Analysis of the wheat cultivars adapt to the south area of the Huanghe and

3、 Huaihe rivers approved by the National Crop Variety Approval Committee during 2001-2012Li Aiguo, Song xiaoxia, Wu chunxi(Luoh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Henan Province, Henan Luohe, 462300)Abstract: During 2001-2012, a total of 82 wheat varieties adapt to the south area of the Huanghe and

4、 Huaihe rivers, were approved by the National Crop Variety Approval Committee. Among them, there were 25 weak spring varieties and 57semi-winter varieties; furthermore there were 2, 62, 18 weak gluten, middle Gluten and strong gluten with the proportion is 1319. The production traits, such as produc

5、tion, effective spike, grain number per spike and the kilo-grain weight, concentrated in 6711.0-8116.5 kg/hm2, 5.58-6.675 million per hectare, 31.6-38.7 and 37.3-43.9g. O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50 (61%) were selected from Henan, 12 (14.6%) were selected from Jiangsu, 7 (8.5%) were selected from

6、 Shaanxi, 6 (7.3%) were selected from Anhui, three (3.7%) were selected from Shandong, 2 (2.4%) were selected from Hebei province. Moreover, another two varieties (2.4%) were selected by the Crop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Anyang and Xinxiang breeding point coo

7、peration. As for the breeding units type, 63 (76.8%) varieties were selected b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16 (19.5%) varieties were selected by some Seed companies and 3 varieties (3.7%) were selected by the system for popularizing agricultural technique.Key words: 2001-2012; the south a

8、rea of the Huanghe and Huaihe river; the new wheat varieties.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2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和战略储备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小麦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黄淮南片冬麦区是中国的第一大麦区,横跨豫(中北) 、皖(北) 、苏(北) 、陕(关中)四省常年麦播面积866.7万hm 2左右,约占全国麦播面积的 30%。该区生态、土壤、气侯等条件复杂,是冬性品种向春性品种的过渡区。提高小麦产量对提高整个农业生产、保

9、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的研究认为,小麦遗传改良、实行品种更换,可以提高小麦产量20-50% 2-3。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小麦增产和改进品质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历年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小麦) ,对2001-2012年间黄淮南片国审小麦新品种的产量、品质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小麦育种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历年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1.2 方法利用 Excel2003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2001-2012 年黄淮南片麦区小麦新品种国审概况2001-2012

10、 年,82 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且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推广应用(详见表 1)。其它年份审定的品种数在 414 个之间,2005 年审定最多,达 14 个;2001 和2008 年审定品种数目居于末位,均为 4 个。在这 82 个品种中,半冬性品种有 57 个,约占全部品种的 69.5%;弱春性品种有 25 个,二者比例为 2.281。另外,弱、中、强筋小麦数目分别为 2、62、18,三者比例为 1319。2.2 2001-2012 年黄淮南片冬小麦审定品种产量表现从表 2 可知,2001-2012 年黄淮南片审定的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在 6711.0-8116.5kg/hm2之间,2008、20

11、11 年小麦产量都在 8000kg/hm2以上,2007、2012 年都达到了 7500kg/hm2以上,2001、2003 年产量较低,在 7000kg/hm2以下,其它几年小麦产量都徘徊在 7000-7500kg/hm2之间,变异系数为 6.1%。从产量形成的三要素来看,有效穗在 558.0-667.5 万/hm2之间波动,大部分年份有效穗接近或超过 600 万/hm 2,变异系数为 5.1%。穗粒数的变化范围在 31.6-38.7 粒,平均为 34.1 粒,仅在 2003 和 2008 年穗粒数超过了 35 粒,其它年份的穗粒数都相对较低,变异系数为 6.6%。千粒重在 37.3-43.

12、9g 之间变化,除 2001 年外,其它年份的千粒重都在 40g 以上,变异系数为 4.2%。表 1 2001-2012 年黄淮南片冬小麦品种国审情况统计表年份* 数目 半冬性 弱春性 强筋 弱筋 品种名称*2001 4 3 1 1 0淮麦 18,豫麦 58 号,闫麦 8911,淮麦162003 5 4 1 0 0 豫麦 66 号,豫麦 69 号,新麦 13 号,西农 2208,豫麦 63 号2004 7 3 4 3 2新麦 18,中原 98-68,GS郑 麦 004,皖麦 48,周麦 17,郑农 16,GS 郑麦 0052005 14 8 6 3 0郑麦 366,西农 979,连麦 2 号,

13、周麦18,泛麦 5 号,百农 AK58,皖麦 50 号,皖麦 53 号,阜麦 936,濮麦 9 号,新麦208,秦农 142,豫农 949,徐麦 292006 11 6 5 2 0新麦 19,衡观 35,富麦 2008,徐麦856,开麦 18,荔高 6 号,花培 5 号, 同舟麦 916,平安 6 号,西农 9718,郑育麦 9582007 9 7 2 2 0淮麦 22,豫农 035,周麦 22 号,漯麦 8号,皖麦 52 号,许农 5 号,淮麦 25,新麦 9817,周麦 21 号2008 4 2 2 0 0 金麦 8 号,漯麦 9 号,周麦 23 号,淮麦212009 10 9 1 0 0

14、 许科 1 号,洛麦 21 号,豫农 982,洛麦23,淮麦 28,淮麦 29,浚麦 99-7,郑育麦 9987,轮选 988,新麦 212010 6 5 1 1 0良星 66,山农 19,山农 20,新麦 26,苏育麦 1 号,郑麦 99622011 6 5 1 4 0 中原 6 号,周麦 27 号,宿 553,丰德存麦 1 号,徐麦 31,西农 5092012 6 5 1 2 0 郑麦 7698,周麦 26,平安 8 号,中麦895,金禾 9123,漯 18总计 82 57 25 18 2*2002 年,新麦 13 和豫麦 63 虽推荐国家审定,但却在 2003 年和其它几个品种的审定一起

15、进行,因此将其放在 2003 年进行统计。*:字体加粗倾斜表示该品种为弱筋,只加粗表示该品种为强筋;带下划线表示该品种为弱春性,无下划线则表明该品种为半冬性。2.3 2001-2012 年黄淮南片冬小麦审定品种品质表现表 3 列举了从 2001 以来对所有国审品种都进行了测定的品质指标,其它如最大抗延阻力、拉伸面积、延伸性、硬度指数、形成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等品质指标因年度间缺失较多,本文未进行统计。从表 3 可知,2001-2012 年黄淮南片国审小麦新品种的容重在 787-801g/L 之间变化,平均为 794g/L,除 2003 和 2004 年外,其它年份容重都在 790g/L 以

16、上。蛋白质(干基)含量在 13.5-14.3%之间波动,仅 2001、2003 和 2008 年蛋白质(干基)含量低于 14.0%。湿面筋含量徘徊在 17.5-31.2%之间,平均为 29.1%,全都低于 32.0%,变异系数为 13.4%。沉降值在 17.9-37.0ml 之间变化,平均为 30.9ml,全都低于 45.0ml,而 2012 年只有17.9ml,变异系数为 16.8%。吸水率的变化区间为 32.4-61.5%,只有 2003、2006 和 2010年的吸水率不小于 60%,变异系数为 14.4%。稳定时间在 3.2-7.6min(分钟)之间波动,只有 2010 和 2012

17、年的稳定时间大于 7min,变异系数为 31%。表 2 2001-2012 年黄淮南片冬小麦审定品种产量表现年份 有效穗(万/hm 2) 穗粒数(粒) 千粒重 (g) 产量(kg/hm 2)2001 * 32.8 37.3 6948.02003 592.5 37.6 41.4 6711.02004 597.0 31.6 40.6 7227.02005 618.0 33.0 40.4 7006.52006 586.5 34.7 40.9 7441.52007 613.5 34.2 41.9 7731.02008 558.0 38.7 41.2 8116.52009 613.5 33.5 43.5

18、 7485.02010 667.5 32.4 40.9 7344.02011 616.5 34.0 42.2 8104.52012 649.5 32.1 43.9 7584.0平均 612.0 34.1 41.3 7426.5CV% 5.1 6.6 4.2 6.1极差 7.3 7.1 6.6 1406.0注:*2001 年审定公告中没有明确写出审定品种在区试中亩穗数,因此数据缺失。表 3 2001-2012 年黄淮南片冬小麦审定品种品质表现年份 容重 蛋白质% 湿面筋% 沉降值 吸水率% 稳定时间g/L ml min2001 801 13.5 28.9 28.4 54.9 5.82003 78

19、9 13.9 29.7 29.1 61.5 3.22004 787 14.3 30.8 33.8 56.7 4.12005 799 14.3 30.7 30.6 58.1 4.82006 790 14.2 31.2 33.6 60.0 4.02007 794 14.0 30.2 32.1 58.4 5.02008 791 13.5 29.4 31.9 59.9 3.72009 791 14.0 31.1 28.5 58.4 3.32010 797 14.1 29.9 36.5 60.6 7.52011 798 14.1 30.6 37.0 57.1 7.62012 797 14.0 17.5

20、17.9 32.4 5.8平均 794 14.0 29.1 30.9 56.2 5.0CV% 0.6 2.0 13.4 16.8 14.4 31.0极差 14 0.8 13.7 19.1 29.1 4.42.4 不同类型育种单位对小麦育种的贡献2001-2012 年,82 个黄淮南片国审小麦新品种的育种单位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和陕西等省份(详见表 4) 。其中,河南 50 个(约占 61%) ,江苏 12 个(约占 14.6%) ,陕西 7 个(约占 8.5%) ,安徽 6 个(约占 7.3%) ,山东 3 个(约占 3.7%) ,河北 2 个(约占 2.4%) ,另有 2

21、个品种(约占 2.4%)是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其设在安阳和新乡的育种点合作共同选育成功。将这些品种的选育单位按照科研院所、种子公司和农业推广系统(包括农技推过站、展示中心等)分类,科研院所育成品种最多,有 63 个,约占品种总数的 76.8%;种子公司以 16 个品种位居第二;农业推广系统仅有 3 个品种通过审定。表 4 2001-2012 年黄淮南片麦区不同类型育种单位地域分布及育成小麦品种数育种单位地域分布 育种单位类型年份 安徽河北河南江苏山东陕西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总计科研院所种子公司农推系统总计2001 0 0 1 2 0 1 0 8 2 1 1 42003 0 0 4 0 0 1 0

22、10 3 1 1 52004 1 0 6 0 0 0 0 14 6 1 0 72005 3 0 7 2 0 2 0 28 13 1 0 142006 0 1 7 1 0 1 0 20 8 2 1 112007 1 0 6 2 0 0 0 18 8 1 0 92008 0 0 3 1 0 0 0 8 3 1 0 42009 0 0 7 2 0 0 1 19 7 3 0 102010 0 0 2 1 3 1 0 14 4 2 0 62011 1 0 3 1 0 1 0 12 4 2 0 62012 0 1 4 0 0 0 1 11 5 1 0 6总计 6 2 50 12 3 7 2 82 63 1

23、6 3 82比重% 7.3 2.4 61 14.6 3.7 8.5 2.4 100 76.8 19.5 3.7 1003 讨论良种是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中贡献最大、效益最显著的技术因素 4。而高产和超高产一直都是小麦育种的核心目标。小麦高产育种就是选择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三要素最大乘积的组合,如何协调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育种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统计分析表明,构成小麦产量的3个因素在实际产量中所占的比重,有效穗为47.5%,穗粒数为29.2%,千粒重为23.2%,其遗传率分别为4.6%-7.0% ,24.0%-35.4%和52.0%-81.7%,说明3个因素的栽培调控潜力表现为穗数穗粒

24、数千粒重 5。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是构成产量的首要因素,是品种群体状况的反应。在三个构成因素中,穗数是自动调节能力、对产量补偿能力最强的因素。穗数偏少,生物产量不足,产量不高;穗数偏多,易引起倒伏或造成群体郁蔽,两者都会造成光合产物浪费,使穗粒重降低,最终产量不高 6-7。本文的统计结果表明,有效穗在 558.0-667.5万/hm 2之间波动,其中有7年稳定在600万/hm 2左右,在目前的产量水平下,有效穗的提升空间已十分有限。因此,选育高产小麦品种,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重点应从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或穗重 )上突破 7。2001-2012年穗粒数的变化范围为31.6-38.7粒,平均34

25、.1粒,仅在2003和2008年穗粒数超过了35粒,其它年份的穗粒数都相对较低。研究表明 8-10,结实小穗数与穗粒数、单穗重均为显著正相关。说明通过增加结实小穗数来提高单穗重是可行的。所以超高产育种,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协调穗粒数和千粒重,关键是协调好穗粒数,只有穗大、穗匀、穗粒数多才能建立高产群体结构的框架。2001-2012 年,千粒重在 37.3-43.9g 之间变化,平均为 41.3g,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选育大粒品种易受自然因素影响,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天气变化较大,在较短的灌浆时间内,有时干旱无雨,干热风频繁发生,有时阴雨不断,低温寡照,无法发挥“库”的优势,造成粒重下降,导致产

26、量年际间的不稳定性 7。因此,在高产超高产育种过程中,应在保持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突出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从增粒、增重两方面来提高“库容” ,增加单株生产力。目前,区试品系、审定品种以及参加成果鉴定的品种,是否属于优质麦的判定依据主要是 GB/T17320-1998,要求蛋白质(或湿面筋) 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两项必须达到鉴定类型的规定。即强筋品种:蛋白质14.0%或湿面筋32.0% ,稳定时间 7.0 分钟;弱筋品种:蛋白质13.0%或湿面筋28.0%,稳定时间3.0 分钟。2001-2 012 年黄淮南片国审小麦新品种的容重在 787-801g/L 之间变化,平均为 794g/L,已经达标。

27、蛋白质(干基)含量在13.5-14.3%之间波动,2001、2003 和 2008 年低于 14.0%,不达标。湿面筋含量徘徊在17.5-31.2%之间,未达到强筋标准。稳定时间在 3.2-7.6min(分钟)之间波动,只有 2010和 2012 年大于 7min,达到强筋标准。从品种选育单位的地域分布看,河南以50个(61%)品种独占鳌头。这是因为,首先河南是小麦的主产区之一,常年播种面积约500万hm 2。其次,从省、市、县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种子企业到个人,拥有一支庞大的小麦育种队伍,育出品种的品质和产量水平较高,选育速度快 11。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品种在生产上利用的时间

28、不长,有些品种审定后刚开始推广,在面积还不大时,就被更新更好的品种所替代。从品种选育单位的类型看,2001-2012 年科研院所型单位共育成 63 个(76.8% )小麦新品种,种子公司育成 16 个(19.5%) 。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纲要 2012-2020 指出,到 2015 年,要初步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结合的育种新机制,要充分发挥种子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如何合理分工,是今后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总之,黄淮南片的育种目标应设定为

29、:以半冬性为主,产量结构为有效穗不低于 600万/hm 2,穗粒数 35-40 粒左右,千粒重约 50g,理论产量在 10500-12000kg/hm2 左右。同时,应重视优质并兼顾抗逆性和广适性。参考文献1 赵广才,常旭虹,王德梅,杨玉双,冯金凤。中国小麦生产发展潜力研究报告J 。作物杂志,2012,3:1-5.2 王琳清,陈秀兰,柳学余。小麦突变育种学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1-3.3 赵虹,胡卫国,詹克慧,王西成,马东钦,王辉。黄淮南片冬麦区主导品种春化基因及冬春性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 2010,30(3):495-504.4 肖世和。我国小麦品种改良趋势与粮食安全

30、J 。科技导报, 2006,24(4):5-75 蔡文良,吴崇海,蔡文秀。超高产小麦品种特点及其合理群体结构调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8-99.6 由瑞丽,郭秀焕,赵平。超高产小麦育种主要指标的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9,9:120-121.7 任雅琴,徐兴林,吕金仓,郭艳萍,孙军仓,陈永利,徐芦,王晶。黄淮麦区小麦育种方向和策略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 2011,5:118-120,126.8 唐永金,邢国风,项守明,等.四川多粒多小穗小麦品种选育的理论探索 J。麦类作物,1997,17(1):8-10.9 赵吉平,左联忠,王彩萍,侯小峰,郭鹏燕,郭兆萍。小麦超高产育种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种业,2012,1: 16-18.10 杨亮,卢少源,刘桂茹。超高产小麦育种的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30):9491-9492.11 王西成,赵虹,曹廷杰。从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发展趋势谈品种利用J 。河南农业科学,2004,8: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