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潍坊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81 号)精神,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1867 号)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鲁政发20187 号)要求,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特制定本规划。第一章 转换基础与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在全省前列的重要战略部署,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责任,更是重大挑战。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我市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施好新
2、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奋力开创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第一节 转换基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五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左右,2017 年,达到 5858.6 亿元,居全省第4 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 1 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39.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4855.5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737.9 亿元。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3不断提高。雄厚的综合实力为动能转换提供了充足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4:45.6:46。创建国家农商互联标准化示范市,
3、成为首批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26.7亿元,实现利税1038.1亿元,实现利润699.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4.2%。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达到55%,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等保持较快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创新活力动力增强。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1%,居全省第4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国际专利申请量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和建设中国
4、(潍坊)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氢燃料电池项目被列为国家重大创新专项。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北航歌尔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技术研究院、潍坊激光雷达技术研究院等37家高校院所研发机构落户潍坊。雷沃重工被认定为农机行业首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改革开放成效显著。“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持续实施降成本“711”专项行动,2017年为企业减负140亿元,重点行业产能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2017年完成规模以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920家,累计完成改制企业2251家。我市上市公司达到37家,股票41支,“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达到49家和4617家,全市公共资源交易额达到860亿元。2017年,合
5、同利用外资270亿元,实际到账外资78.4亿元。进口肉类指定口岸通过国家验收。潍坊机场年客运量达到59.8万人次。潍坊港年货物吞吐量4210万吨、集装箱35.1万标箱。与国外10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风筝会、鲁台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影响力和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到60.15%。站南广场片区、高铁新片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潍坊综合保税区北区获批设立。4个县市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2个镇进入全省十强,9个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改造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34个。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潍坊港4个5万吨级和2个2万吨级泊位投入运营。潍日高速北段、宝通街东延、
6、潍昌路和央赣路新改建项目建成通车,潍日高速南段、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正在推进。轨道交通启动前期工作。黄水东调一期、引黄入峡后续工程完成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竣工,榆横-潍坊、扎鲁特-青州特高压工程建成运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集中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深入实施“啄木鸟行动”。2017年,全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77天,PM 2.5、PM 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改善9.2%、8.9%、36.1%和5.3%。全面推行河长制,启动“清河行动”,市控以上重点河流COD、氨氮平均浓度分别改善6.1%和9.6%。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全部搬迁。新能
7、源公交车占比达到56.2%,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完成造林8.3万亩。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5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转型升级压力大,传统动能主体地位尚未根本改变。新经济规模偏小,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高,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实力整体偏弱,新业态、新模式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研发创新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能源消耗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重
8、点领域改革难度加大,民营企业活力不足,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仍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政府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挖掘不够,外贸依存度低,国际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全面开放的广度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这些是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着力突破的关键问题,迫切需要创新思路加快解决。第二节 转换环境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深刻把握战略机遇的丰富内涵,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困难挑战,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从国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繁荣的关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
9、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到各领域,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深刻变化,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超前部署面向未来的创新行动,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了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重大机遇,统筹谋划、科学部署,健全完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将有助于一揽子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山东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增强
10、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全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大会的召开,吹响山东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从我市看,新旧动能转换的形势迫切、任务繁重,但潜力巨大、空间广阔。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市迈向高质量发展、赢得未来发展竞争优势的决定性战役,将直接决定我市在全省乃至更大范围内下一轮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见事早、行动快、抓得实,加快推进“四区四基地一通道”建设,推进一批重大支撑项目,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为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抢得了先机,赢得了主动。各级各部门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强化危机意识、树立战略思维、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热切期盼
11、我市在新一轮发展中勇立潮头、再创辉煌,全市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浓厚氛围,具备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第二章 转换方向与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7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新旧动能转换战略部署,围绕市党代会确定的“一三四七”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新”促“四化”,推进“四个城市”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
12、发展,确保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第二节 战略定位坚持国际视野、国内一流、潍坊特色,按照“走在前列、起好带头作用”的目标定位,在融入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争当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助推“四个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强市。“产业强市”建设排头兵。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以构建“1669”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统筹产业发展布局,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提升优势产业、扩张新兴产业、培强潜力产业,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我市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文化名市”建设标杆区。实施文
13、化产业培育工程和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策划办好一批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节会,发展文化创意、智慧文化,将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培植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增强潍坊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提升城市文明程度,8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活力城市”建设新高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激发动能转换,以开放促进倒逼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拓展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在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程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进入国内创新型城市行列。“品质城市”建设样板区。坚持以
14、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统筹城乡、区域、陆海、减排节能绿色发展,实施品牌提升战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做好“四新”“四化”与民生领域的结合文章,打造产品优质、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形象优秀、生活优越的城市品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第三节 路径方向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以“ 四新” 促 “四化”为核心,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新技术异军突起。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强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
15、等新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渗透,以应用性创新、体验式创新、集成创新、流程创新等为路径,加速推广或替代步伐,迅速形成市场力量,促进企业以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推动新产业培育壮大。把握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等产业分工9发展趋势,大力发展能够推动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新产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大企业培育和产业集群打造工程,加速培植龙头企业群和“隐形冠军 ”企业群,加速建设国家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基材料产业基地,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三个千亿级和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三个300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推动新业态加速成长。顺应新技术创新应用潮流和
16、市场消费升级特点,以分享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能制造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创业组织方式、创新设计产业、先进制造方式、新型营销模式等新业态,推动传统制造和服务产业加速衍生新环节、新活动,以丰富多元的产品服务,激活个性化、中高端消费需求,持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模式蓬勃兴起。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为目标,打破原有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要素重新组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加强供需对接,提供生产、消费、娱乐、休闲、服务等一站式全链条服务。高效配置社会资源,重点在交通出行、房屋住宿、专业技能、生活服务等领域
17、,发展便捷、安全、大众的共享式服务。推动产业智慧化。实施企业“全面触网行动 ”和“千企上云计划”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将“ 四新 ”嫁接运用到传统产业,释放传统动能的巨大潜力。推动传统工业智慧化,发展物联网、机联网、厂联网,改造提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造纸包装、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大力推广“机器换人” ,实现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营销服务网络化。推动服务智慧化,发展以互联10网为载体的新兴消费模式,加快发展移动支付、智慧物流、智慧医疗、健康养老、在线教育、社区服务等服务业。推动农业智慧化,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农业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流通和
18、安全监管中的应用,拓宽农产品线上线下流通渠道。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推进“老树发新芽”“有中出新”,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推动智慧产业化。密切关注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生命科学、高端软件等新技术革命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持续跟踪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加速推进技术、知识、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拓展长远发展战略空间,推动“筑巢引凤”“无中生有”,实现新兴产业提规模。推动跨界融合化。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行业、领域跨界融合、交叉渗透,培植壮大农
19、业“新六产”,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业与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不断衍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实现跨界融合提潜能。推动品牌高端化。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构筑品牌培育、品牌提升、品牌服务、品牌保护机制,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推动“潍坊制造”向“潍坊质造”,潍坊产品向潍坊精品转变,实现制造优势向品牌优势、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的提升。开展质量对标提升和标准化行动,培育一批国家级标杆企业,打造一11批高端知名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地域品牌、城市品牌,打响“好品潍坊”“ 诚信潍坊”“ 食安潍坊” 名片,实现品牌高端提价值
20、。第四节 主要目标到2022年,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经济质量优势显著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建设国际动力城、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家级虚拟现实产业基地、国家级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国家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打造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和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力争达到28%。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高。以“四新”促“四化”取得重大进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传统产业加快攻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9%左右,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6%左右。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外向度达到27%,国际竞争合作能力大幅提高。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力的创新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8%,全市专利申请总量、授权总量年均分别增长7%和4%,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85人,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达到260件。发展协调性全面增强。“四个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空间发展布局更加优化,城乡、区域、陆海统筹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