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州市外国语学校 2016-2017 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 1.答第 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第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家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 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
2、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 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
3、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 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摹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
4、”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 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
5、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 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
6、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 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
7、“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 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
8、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 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
9、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 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
10、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取之 /百金使工 /以药淬之 /以 试人 /血濡缕 /人无不立死者 B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取之百金 /使工以药淬之 /以 试人血 /濡缕人 /无不立死者 C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赵 人徐夫人之匕首 /取之百金 /使工以药淬之 /以 试人 /血濡缕 /人无不立死者 D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取之 /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 试人血 /
12、濡缕人 /无不立死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 、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 调,声调悲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 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
13、仇”,除“燕 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 又请 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 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译文: (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9
14、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压酒】压酒糟取出酒汁,即新酿的美酒。【欲行】要走者,指诗人自己。【不行】不走者,指金陵子弟。 8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4 分 ) 9四溟诗话评此诗说:“妙在结语。”结尾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5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 8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 分,每空 1 分) (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女子青 春年华,容颜润泽,暗示女主人公和“氓” 之间浓情蜜意的两句是:“ , 。” (
15、 2)离骚中表现屈原为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两句是:“ , 。” ( 3)出师表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两句是:“ , 。”( 4)次北固山下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
16、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 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
17、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 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
18、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 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磨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 高兴的,还是小孩
19、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没有 事的时候,你可以到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 (只要三分钱
20、 ),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 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选自宇宙风第 16 期, 1936 年 5 月 1 日) (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21、 ) (5 分 ) A文章第 1 段把成都的季节与外地的季节作对比,把成都的花与外地的花作对比, 写出了成都的春天“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的特点。 B文章第 3 段引用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很好地表现了成 都梅花的独特之处,真是美妙绝伦。 C写杨柳“拖着柔媚的长 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表现了杨柳柔媚的姿态和微风扶柳轻飘的动态,十分 惹人怜爱。 D作者写薛涛林公园的春意时,不仅着重突出此公园的风景特色,还用西湖上 的风光来反衬薛涛林公园的风光。 E文章选材丰富,既有自然之景,又有风俗人情,多姿多彩,可谓“形散”之 极;但由于作者用
22、热爱、眷恋的情感将它们串成一体,故毫无散乱之感。 ( 2)本文题目是成都的春天,文章写出了成都春天的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 6 分) ( 3)文章第 5 段中 的画线语句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 4)有人认为,文中所写成都人的“悠闲”虽然令人羡慕,但与当代生活的快节奏是格格不入的。对此,你有何见解 ?请联系现实谈一谈。(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 分) 屠呦呦 :四十六年坚守,赢得了世界喝彩 瑞典当地时间 12 月 10 日下午 4 点 30 分,全世界的目光从这一刻开始“聚焦”在斯德哥
23、尔摩音乐厅。当身着一袭紫色礼裙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和证 书的时候,庄严的会场里掌声经久不息。 46 年的坚守,让这位 85 岁的老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3 天前,屠呦呦在出席卡罗琳医学院举办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演讲会时,新华社记者拍下了令人感动的一幕:诺贝尔主题演讲会的主持人,卡罗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 JanAndersson 先生在屠呦呦演讲过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只手从后面扶着这位 85 岁的老人,另一只手为她拿着话筒,30 分钟里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在诺奖得主演讲会上,提及 46 年前的那场“战役”, 85 岁的屠呦呦
24、仍然记忆犹新: 1969年,中 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 523”项目,她被指定为课题组组长,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接受任务后,屠呦呦开始搜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编写出以 640 种中草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屠呦呦说:“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这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虽然有了这样一本“验方集”,但要从 640 种药物中筛选出对疟疾真正有效的药物,其难度可想而知。屠呦呦和她的队友们曾一度陷入到研究的“泥淖”中,找不到理想的出路。面对挫折,屠呦呦也曾苦闷 。她后来回忆说:“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
25、想放弃。”当她再次认真翻阅起曾出现抗疟苗头的几个药物的历代文献时,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给了她新的启迪,也为青蒿素的成功提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然而,上世纪 70 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大部分单位的科研工作都处于停滞状态,根本就没有一个好的实验条件。屠呦呦当年的同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姜廷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时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但任务时 间又很紧迫,屠呦呦为了加速提纯速度,急需寻找能够容纳大量溶剂和实验品的合适器皿。然而,紧张的经费却让她们一筹莫展。急中生智的屠呦呦,想到了家中腌咸菜用
26、的瓦缸,就把这样的瓦缸充当了提纯药物的器皿。最终,靠着这些瓦缸成功提纯了 100 克青蒿素结晶。而屠呦呦却因为长期接触这样的环境患上了中毒性肝炎,其他成员也出现了不同的中毒症状。” 但这些没有动摇屠呦呦的决心,病情一好转,她就急忙跑回实验室继续科研。为了能尽快让青蒿素用到临床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她和科研团队成员自己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当青蒿素片剂 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她们尝试改用单体胶囊 回忆起屠呦呦研究团队当年的实验情景,姜廷良不无感慨地说:“她的身上有着超越常人的执着精神。这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姜廷良透露,在青蒿之前,屠呦呦还筛选过很多种物质,“比如胡椒,实验室的抗疟成绩相
27、当漂亮,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 90%多,但是临床却没效果。青蒿提取物在开始的实验中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也只不过 68%,最低才百分之十几,远远不及胡椒,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坚持和执着,青蒿素的研究很难取得成功。” “执着”是记者在采访屠呦呦的同事时,听到他们用来 评价她最多的一个词汇。靠着这份执着,屠呦呦从古代医书中找到青蒿,用这株看似普通的小草,拯救了世界上无数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报告,全球有 97 个国家和地区的 33 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 12 亿人口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 1/1000。统计数据表明, 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 1 亿 9 千 8
28、 百万,死亡人数约为 58 万人。正如诺奖委员会所指出的那样,“青蒿素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的生命”。 获奖后的屠呦呦虽然一直保持着贯 有的低调,面对公众和媒体言辞甚少,但在瑞典的媒体见面会上,针对大湄公河地区和非洲少数地区出现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她却大声疾呼: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 屠呦呦说,自己和疟原虫“斗”了一辈子,发现了青蒿素。她说:“青蒿素是个全新的化学结构,关于它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完成。在科学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如今面对新一轮的耐药性挑战,她依旧信心满满。在
29、她看来,新出现的耐药性问题,让青蒿素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行多远,方为执着?思多久,方为 远见? 46 年的坚守让屠呦呦认准一个道理: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只要目标明确,坚守信念是成功的前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 JanAndersson 教授在屠呦呦演讲时,一手扶着她,一手拿着话筒,“ 30 分钟 里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表现了对屠呦呦的尊重。 B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 服之”的描述,为屠呦呦研究青蒿素提供了理论依据,确保了青蒿素的 成功提取。 C屠呦呦当年的同
30、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姜廷良对科技日报记者 所说的一段话,从正面表现了屠哟哟对科学研究的认真态度。 D文章选取大量的事实材料,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充分地表 现了屠呦呦的对科学的执着精神,表达了对这位老科学家的赞美和崇敬。 E获诺奖后,屠呦呦一直保持低调,这与她谦逊、淡泊的性格相关;而面对恶性 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却“大声疾呼”,说明她心怀愧疚。 ( 2)请概括、分析屠呦呦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6 分) ( 3)第二段开头的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作答。( 6 分) ( 4)文章结尾写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联系现实,另 举出两例来
31、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8 分) 第 II 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 分) 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 ,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 家里来。 对于腐败官员,习近平劝诫:“当个贪官,整天 ,幸福感也确实不高,而 且 很容易得心脏病,睡觉不踏实啊!” 俄罗斯青年徒手爬深圳在建的 660 米高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视频画面看得 人 。 A胆战心惊 心惊肉跳 提心吊胆 B提心吊胆 心惊肉跳 胆战心惊 C胆战心惊 提心吊胆 心惊肉跳 D提心吊胆 胆战心惊 心惊肉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2、( )( 3 分) A 10 月 27 日,“翰墨中国 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参展作 品围绕“中国梦”为主题,用书法的艺术形式传承 中国文化精神。 B典型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控、季节被空调操控、山水被镶进画框的生活, 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C平时煮粥,大家都喜欢把粥熬得稠稠的,觉得这样的粥具有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 养和很好的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吸收。 D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成员在武汉的精彩表演,受到了武汉各高校学生的 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 分) 有时,人 们把
33、学校简单地看做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 。 。 。 。 。 。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 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 但这并不是意 味着个性应当消灭,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 A B C D 16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
34、的塑像有一点不同, 刀法如果用得不对, 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 画龙点睛。 文中画线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17下面是一幅对联,请说明这副对联的寓意,并从对联的特点方面作简要分析。要求语意 简明,句子通顺, 80 字左右。( 6 分) 上联:雪过三冬春有信 下联:风来二月柳含烟 六、作文( 60 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有人说:“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 要求 :请结合 现实生活,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文体明确,自拟标题 ,不少于 800 字。 福州市外国语学校 2016-2017 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
35、案 1 A 2 C 3 D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 项,根据原文第 1 段,该项的“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缺少了“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这一修饰限定的词语。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 项,偷换概念,根据第 3 段“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这句话,可知该项把“治国原则”替换成了“美学思想” 。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4 C 5 C(祖:临行祭路神) 6 A(“穷困”,不是家境贫困,而是“不得志,走投无路”的意思) 7( 1)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
36、定高兴 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诚”“说”“乃”“有以”各 1 分, 句意 1 分) ( 2)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 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把”“揕”“然则”“见陵”被动句式各 1 分,句意 1 分) 8这首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其乐融融、令人陶醉的画图。( 2 分)运用了以乐写哀的反衬手法。( 1 分)春色迷人,畅饮佳酿,吴姬劝酒,但是却面临着别离之愁,在繁华热闹中愈见愁苦。( 1 分) 9“东流水”暗示酒肆面对长江,诗人将乘江船离去;诗人将别意与江水比长短,融别意于江水,将愁
37、情形象化;结语以问句呈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的空间。(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两点得 5 分。意思对即可) 10(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3)受任于败军之 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1( 1)答 E 得 3 分,答 C 得 2 分,答 A 得 1 分,答 BD 不得分。 A 没有天气的对比,主要 突出了成都“宜于养花”的特点。 B 林和靖的诗句并不是说明成都梅花的特点的。 D 不 是突出“风景特色”,而是人文特点;不是反衬,是对比。 ( 2)成都的春天来得比江南早。各种花木层出不穷,争奇斗艳。成都人春天 生活
38、的闲适与情趣。(每点 2 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 3)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或: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的表现手法)( 2 分),写 出了花会上艳妆的女人之多,( 2 分)从侧面烘托出了成都花会的盛况。( 2 分) ( 4)提示:此题是一个开放式的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示例一:同意这种看法。( 1 分)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竞争是当代人的不二选择。( 3 分)竞争对于每个人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而只有 参与竞争,才能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否则的话,就会被淘汰。( 2 分)所以,要成 为当代生活中的胜利者,就不可能与闲情逸致为伴。( 2 分) 示例二:不同
39、意这种看法。 ( 1 分)人的一生,工作与事业并不是全部内容。长期的紧 张会给身心造成损害。( 3 分)在紧张的生活之余,放松下来,享受一下悠闲的生活, 对身心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2 分)以“悠闲”为特征的慢生活,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 平衡,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所以说,张弛要有度,“悠 闲”与当代生活的快节奏并不是格格不入的。( 2 分) 12.( 1)答 A 得 2 分,答 D 得 3 分,答 E 得 1 分。答 BC 不给分。 E 面对恶性疟原虫对青蒿 素的抗药性却“大声疾呼”,表现的是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 B 葛洪的描述只 是给了屠呦呦“新的启迪”,“
40、为青蒿素的成功提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C 应是从侧 面表现了屠呦呦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 ( 2)超常执著。为研究青蒿素坚守了 46 年,终于赢得了世界的喝彩。勤奋刻苦。走 访名老中医,调阅大量民间方药,编写出以 640 种中草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 不怕困难。没有好的实验条件,就靠自己的智慧创造条件,用瓦缸当器皿,成功提纯了 100 克青蒿素结晶。乐于奉献。因研究青蒿素患上了中毒性肝炎,但病情一好转,她 就急忙回实验室继续科研。富于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 她大声疾呼: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淡泊低调。获奖后的屠呦呦一直保 持着贯有的低调,面对公众和媒
41、体言辞甚少。(答对三点即可,每点 2 分。其他答案酌 情给分) ( 3)第二段开头画线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 分)“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照 应第一段“庄严的会场里掌声经久不息”;( 2 分)“ 46 年的坚守”引出下文,并统摄了 下文有关屠呦呦研究提取青蒿素的所有材料。( 2 分) ( 4)“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意思是:不忘初衷,必有回报(坚守信念,必定成功)。 ( 2 分) 示例:被称为“无臂小李阳”“超级演说家”的杨孟衡,从小因高压电击伤而双臂高 位截肢,由于他坚守生活的信念,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最终名扬中华大地。( 2 分) 霍金全身瘫痪,不能说话,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
42、睛和 3 根手指,正是他坚守热 爱科学的信念,这样一个“废人”,竟成了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被称为“宇宙之王”。( 2 分)可见,一个人只要在困境面前不 忘初衷,全身心投入, 坚持不懈地奋斗,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2 分) 13 C(胆战心惊:形容十分害怕。提心吊胆:吊:悬着;不踏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不 踏实。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灾祸临头,恐慌不安) 14 B 【解析】 A 项“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 C 项“粥具有很好的食欲”搭配不当; D 项将“给予”改为“得到”。 15 D 16“刀法”喻“教育方法”;“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喻“使 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17 ( 1)寓意:在困境中,一个人只要心存希望,看到光明,就能迎来美好的明天。(意思 对即可)( 2 分) ( 2)对仗工整,如“雪”对“风”(表天气的名词),“三冬”对“二月”(数量短语); 仄(“信”)起平(“烟”)收。(每点 2 分。答对其他特点,并联系对联分析也可给满 分) 18.【写作提示】可以抓住关键词“原创”“盗版”来立意。立意角度示例:要活出自我; 要培养创造性;不可盲目模仿别人;等等。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还可 以写其他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