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笔者有幸观摩了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潘则南高级教师(福州市化学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执教的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一课(教材版本为苏教版必修1),收获与感想很多。本文不拟从评课的角度对课堂进行评价,而是站在课堂背后,对名师所展示出的内功与气质进行探微,旨在勉励自己与同行,在教师专业素养培养与提高的道路上,保持方向与动力,以期对同行的教学有所启发。 一、科学整合教材内容,优化课堂结构 针对教材内容,结合查阅大量文献以及多年教学经验,多数教师采用合成氨工业所涉及的化学史、氮肥对粮食生产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或由“雷雨发庄稼”相关知识等方式进行课堂引入,进而展开课堂教学,重点都放在氨、铵盐的性质与探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同,是造成引入方式多样化的根本原因。潘老师的课堂引入如下: (PPT展示):如图1 你知道吗? 氮的转化与氮肥的生产 N2NH3-(NH4)2Cl(氯化铵) (NH4)2SO4(硫酸铵) 游离态到化合态氮的固定 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图1 (讲述):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