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中国人民擅长的学科,但近几个世纪却未能保持这种优势。如果说,中国传统数学在明末清初与由欧洲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古典数学(几何学、借根方代数、笔算算术等)勉强比了个平手的话,其实几乎同时已经和笛卡儿、牛顿的变量数学相形见绌,以后差距越拉越大。两次鸦片战争使得国门再开,恭亲王奕沂“震于西人术数之学”,知道“盖以西人制器之法,无不由度数而生”1,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买舰造船派人赴欧学习海军兵工,表面看来大同小异,可政制不改科学不兴,虽然李善兰、华蘅芳等奋起追赶西方数学,但已无力回天。于是徐光启彼方之材质”,入传统数学的“型模”,以及“度数旁通十事”(将数学应用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十个领域)等宏愿,历史地落到本世纪初派出的留学生群体身上。甲午、庚子之役败北,更加激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决心,早期东渡日本的学人,忙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前后,因学制改革,出国之前得以从新式学堂和预备学校打下起码的科学基础,加之公费留学主要限学理工农医等科,在这支队伍中培育了未来中国科学挑大梁的人材。1914年爆发列强争霸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科学和技术的伟力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