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省 地 震 局省 发 展 改 革 委2017 年 3 月目 录一、发展环境 .- 1 -(一)“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进展。 .- 1 -1.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地区具 备地震预警能力。 .- 1 -2.震害防御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城 乡抗震防震能力得到提升。 .- 2 -3.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应 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 3 -4.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 4 -5.科普宣传持续强化,公众防震减灾意 识不断提升。 .- 4 -6.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公共服 务水平不断提升。 .- 5 -(二)“十三五”防
2、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 5 -二、指导思想 .- 7 -三、发展目标 .- 7 -四、主要任务 .- 9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 9 -(二)提升城乡抗震能力。 .- 10 -(三)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 11 -(四)推进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 12 -(五)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12 -(六)推进防震减灾文化建设。 .- 12 -(七)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13 -(八)推进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 .- 14 -五、重点项目 .- 14 -(一)大中城市和城市群地震风险防控工程。 .- 14 -1.减隔震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工程。 .- 1
3、4 -2.建(构)筑物结构地震安全监测与诊断示范工程。 .- 15 -3.高温环境地震应急救援专业训练基地建设工程。 .- 17 -4.基于地震风险评估的城市群强震灾害情景构建和应急决策系统。 .- 18 -(二)广东沿海地震监测与预警工程。 .- 19 -1.广东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 19 -2.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综合观测台网建设。 .- 20 -(三)广东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 21 -(四)广东平安海洋地震安全保障工程。 .- 22 -1.南海地震监测与海啸预警系统建设。 .- 22 -2.粤东地震高风险区地壳深部地震构造探查。 .- 22 -(五)现代化防震减灾公共
4、服务体系建设。 .- 23 -六、实施保障 .- 24 -(一)加强组织领导。 .- 24 -(二)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 24 -(三)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 24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25 -(五)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考评。 .- 25 -附件:广东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 25 - 1 -广东省防震减灾 “十三五”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指导我省防震减灾“十三五” 期间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我省防震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016-2020 年
5、、国家防震减灾规划 2016-2020 年、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充分考虑我省省情和震情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环境(一)“十二五 ”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 进展。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领导下,在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的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和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健全,全省防御地震灾害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为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促和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地区具备地震预警能力。通过实施珠江三角洲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建设项目,建成了由 8
6、0 个预警台、1 个预警和烈度速报台网中心组成的以井下台为主的高精度、高分辨率、可靠性强的预警台网,在重点监测区域实现了地震预警功能,发生破坏性地震- 2 -后可为珠江三角洲和周边地区赢得 530 秒的预警时间;自动速报技术取得新突破,省外地震速报时间从十几分钟压缩到 2-3 分钟,省内地震实现 1 分钟“ 超快” 速报,2 分钟内上报,地震速报全面进入 1 分钟水平,广东地震台网中心成为国家地震速报备份中心(副中心)和全功能灾备中心,实时处理全球地震数据,承担国家全球地震速报任务;部分电磁、形变、流体等观测环境和仪器设备得到改造、升级,观测质量明显改善;改进了地震预测预报会商制度,并联合周边
7、省份建立了危险区震情跟踪联防协作工作机制,震情跟踪和震情趋势研判水平有所提高。2.震害防御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城乡抗震防震能力得到提升。完成了中山市、佛山市、湛江市抗震性能普查第二期项目,为政府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城市抗震设防能力提出了参考建议和对策;在深圳和阳江等地开展学校校舍抗震性能鉴定试点工作,在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结合地震地质调查分析开展全区既有建筑物、水库大坝、桥梁等抗震性能普查鉴定,为广泛开展重要建(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积累了经验;为珠海、佛山等市的城市规划和汕头核电、广东华厦阳西电厂等重大能源项目选址提供技术服务,进一步将防震减灾融合到城市建设、重大工程
8、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完成了在世界同类勘测项目中,精度最高、一次动用海底地震仪最多、产生数据量最大的珠江三角洲海- 3 -陆联合三维地震构造探测项目,探明区域陆地和海域断裂分布以及海域分层结构和物理特性,不仅为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抗震避震提供依据,也为海洋区划和海洋工程抗震避险服务,还能为南海海洋矿产及油气开发提供基础数据;编制发布了重要建设工程强震动监测台阵技术规范,防震减灾服务于国计民生的范围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示范工作成效明显,成功创建深圳、阳江 2 个首批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 86 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和159 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基层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和工作体
9、系更加完善,防震减灾能力显著提升。3.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新修订了广东省地震应急预案以及各地级以上市地震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预案的可操作性得到了提高。通过开展粤桂琼三省(区)联合地震应急演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跨区域地震救援拉动实战演练、全国地震应急现场通讯演练、中日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全省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骨干培训等方式,提高应急队伍技术水平,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升。科学、高效、有序应对河源二次 4.8 级等二十多次地震事件,应急处置依法依规,加强了宣传引导,稳定了社会。建立了应急指挥中心仪器设备、软件系统的安检和巡查工作制度,定期更新地震应急基
10、础数据库,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建立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目前我省拥有 2 支省级应急救援队伍,- 4 -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上万人,建成各类应急避难场所 1152个,可容纳超过 1500 多万人。4.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中国地震局和省政府共建的重点实验室 地震监测与减灾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了考核评估,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完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防震减灾应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数字地震数据 实时自 动处理系统” 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地震台站直流电 源” 专利获得国家优秀专利奖,地
11、震数据实时自动处理软件广泛应用在国家台网和各省台网以及多个援外台网,地震预警技术研发取得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构)筑物结构地震安全监测与诊断报警系统研发成功并推广应用,具有很强的服务效能和减灾实效,产业化前景看好;震害预测和震灾预评估达到了单体化和网格化水平,大众化、专业化、精细化、准实时的服务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创新服务系统研发工作初步完成并逐步面向社会提供更有效的便捷服务。地震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5.科普宣传持续强化,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断提升。全省共建有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7 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56 个,省地震科普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2
12、012 年度 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被省直机关工委定为广东省 12 个省直机关党员教育基地之一。通过官方- 5 -微博和微信“南粤防震减灾 ”等新媒体广泛 传播防震减灾文化,3 个官方微博和微信粉丝数量达 14 万多。利用 12322 平台发布地震信息年均 6 万多条,门户网站年均访问量达 250 万次。6.地震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建成集监测、应急、服务三位一体的广东省地震安全创新服务平台。平台搭载各种防震减灾服务产品,可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类相关数据信息查询和信息服务,广泛服务于民生民安、工程抗震、农居地震安全、城市抗震防震、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等领域,总体服务能
13、力和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二)“十三五 ”防震减灾工作面 临的形势 。1.地震灾害和风险挑战。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是华南地区地震相对活跃的省份。近 100 年来,发生过 10 次 6 级以上地震(含 2 次 7 级以上地震),造成数千人死亡的重大灾害,是全国 14 个发生过 7 级以上地震的省份之一。研究表明, “十三五” 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省地震活动处于相对活跃时段,地震灾害风险加大,发达的超级城市群的高地震灾害风险与欠发达的乡村的基本不设防并存是我省的省情特征之一,全省 18 个地级以上市被划定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主要问题和发展机遇。面对地震灾害和风险挑战,防震减灾工作仍存在
14、一些问- 6 -题亟待解决,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一是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我省已在局部重点监测区域实现了地震预警功能,但还有其他广阔的区域尚未建设预警台网和实现地震预警功能,且预警功能不够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和应用尚不成熟,离实现有减灾实效的预警尚有不小的差距,对南海的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还比较薄弱。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和财富高度聚集于城市群,而我省超高层建筑、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基础设施如电站、石油化工、高速铁路、大型桥梁、城市供电供气项目众多,地震风险应对措施不足,城镇部分老旧民房抗震能力依旧低下,农村民居的总体抗震能力不高,一旦发生中强以上地震,会造成系统性、社会性失稳。
15、三是缺乏应对大震大灾的经验,应急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如地震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匮乏,缺少应急救援训练基地等。此外,防震减灾法制不够健全、执法能力较弱、标准体系欠缺、产业化支撑力弱、公共服务能力不强、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的存在,使防震减灾工作不能满足广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应有的地震安全保障的需求。“十三五” 时 期是我省 “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实现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地震安全保障是“ 两个率先” 的保障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树立国家安全观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新要求,而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防震减灾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7 -二、指
16、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 目标 ,坚持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和指导,坚持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相融合的发展道路。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提质增效信息化为主线,以防震减灾需求为导向,以完善服务供给为重点,以提高全社会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目标,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广东的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三、发展目标初步形成现
17、代化的防震减灾治理体系,推动和促进防震减灾法制健全、管理高效,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应急救援体系效能显著提高;地震科技创新更具活力并与产业深度融合;民众防震减灾素质明显提升;实现防震减灾工作提质、增效、信息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社会化;防震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安全的贡献率显著提高。防震减灾地方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基本健全,执法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形成政府领导、多元共治、协调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化防震减灾治理体系。- 8 -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监测能力从平均 2.0级提升到 1.0 级,震中定位精度达到 I 类标准,南海海洋地震监测能力从 4.5 级提升到 3.0 级;省内地
18、震 1 小时内作出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等地震参数速报;全省沿海地区具备地震预警能力,为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重大工程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和紧急处置服务;省内 4.5 级以上地震 5 分钟内作出地震烈度自动速报。重点监视防御区内 50%大中城市开展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震害预测工作;重点监视防御区内 50%地级以上城市开展重要建(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震灾风险排查、抗震性能鉴定和抗震加固工作;地震高风险区农村危房逐步得到改造加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新建、改扩建农居绝大部分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活断层探测、震害预测、地震小区划、地震安全性评价、抗震性能普查等成果广泛服务于城乡规划、国土利用、城镇建设及重大工程规划选址与建设;城乡综合抗震设防能力显著增强。省内地震震后 15 分钟给出震灾预评估结果,1 小时内提供震灾快速评估结果,震后 2 小时内提供人员伤亡和房屋破坏初步信息,24 小时内提供重灾区范围,5 天内完成灾区地震烈度评定。地震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应急预案覆盖率达到 100%,省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启动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市县级政府不超过 30 分钟,60 分钟内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