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疏肝法治疗乙肝(脾虚肝郁型) 祖国医学无乙型肝炎的病名,但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类似记载和论述。灵枢五邪日:“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难经日:“ 脾之积名痞气,在胃脘,腹大如盘,久不愈,令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 。此外,古代文献中还有“ 肝积肥气” 、“ 肝瘀症积” 的论述。在中医文献中虽然没有病毒肝炎这一词,但是祖国医学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漫长岁月中留下了大量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类似本病的描述和记载甚多,根据本病的主症和转归,当属中医黄疸和胁痛的范畴。辨证分型是中医的精髓,慢性乙肝在临床上有多种不同的分法,至今尚未有统一和固定的模式。王伯祥根据慢性乙肝病理是从郁到瘀的发展过程,将慢性乙肝分为肝郁气滞、肝郁湿热、肝郁脾虚、肝郁血瘀、肝、肾阴虚五型。关幼波据个体差异,病情轻重,阶段性的不同,认为不能简单的将乙肝归纳为几个固定类型,而从辨证角度归纳出了十几种辨证归类:肝胆湿热、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脾湿不运、脾肾两虚、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肝郁气滞、气虚血滞、痰瘀互结。周仲英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湿热瘀毒证和正虚瘀毒证,辨证强调湿与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