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毋吾以也”执教论语侍坐篇时,笔者发现,对于“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中后一个“以”的理解,历来看法不一。虽说各家都将它看作动词,但具体意义却相差甚远。主要释义有三,分别是:(1)认为;(2)通“已”,停止;(3)用。分析一下这三种观点。对于前两种。笔者不敢苟同,唯赞成第三种。理由如下:“毋吾以也”一句,毫无疑问,为一特殊句式。既是倒装句(古汉语中,代词“吾”作宾语。可置于动词前),同时也是省略句,省略了较多内容。而这些内容的补出并非易事。据观点(1)。该句应译作:”(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对)我(说了)。”据观点(2),该句应译为:“(你们)不要(因为)我(而)停止(讲话)。”如此翻译可谓费尽脑筋。试想,假若读者对象的古文根基不很深厚,却又认定此处的“以”作“认为”或“止”讲,要想成功地补出省略部分。恐怕很难!其实。古汉语中,“以”表示“认为”的现象很多。不过。它的后面往往都直接带有成分。意思明确,理解起来绝不像该句这样困难。比如。“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臧孙,臧孙以难;告后孙,后孙以可,劝”(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