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619989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年)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2016 年 10 月- 2 -目 录第一章 十二五回顾 .4第二章 发展环境分析 .9第三章 发展思路与目标 .11第一节 发展思路 .11第二节 发展目标 .11第四章 聚焦转型升级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聚基地 .15第一节 做大做强四大产业 .15第二节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20第三节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22第四节 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24第五章 聚焦创业创新 建设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 .26第一节 建设国内一流高教基地 .26第二节 打造一批高端创新平台 .27第三节

2、 培育一批优质创新主体 .28第四节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9第五节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30第六章 聚焦生态宜居 打造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32第一节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32第二节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33- 3 -第三节 提升园区品位品质 .35第四节 建设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37第七章 聚焦一带一路 建设区域对外开放门户 .40第一节 加快建设重大开放平台 .40第二节 全面提升对外合作水平 .41第八章 聚焦公平正义 建设幸福和谐家园 .43第一节 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43第二节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44第三节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46第九章 保障措施 .49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

3、导核心作用 .49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和要素供给 .50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51第四节 全面推进薄弱环节改革攻坚 .52- 4 -根据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编制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新站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引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第一章 十二五回顾“十二五”时期,新站区以区划调整为契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统揽全局,坚持以改革创新引领发展,按照“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开发思路,扎实推进产业新城、生态新城、智慧新城建设,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

4、任务,在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征程中发挥了“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的作用。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229.6 亿元,年均增长 16.5%,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了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 45.6 亿元增加到 187.5 亿元,年均增长27.3%;财政收入(全口径)由 18.1 亿元增加到 90.2 亿元,年均增长 27.8%;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422.5 亿元(其中工业投资 849.9 亿元) 。先后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 404.8 亿元,增加 1.8 倍。新型显示

5、产- 5 -业基地,整体规模、创新能力、本地化配套水平居全国领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研发(R&D)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2.1%提高到 4.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由 12 家增加到 52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加 1.3 倍,发明专利年申请数由 80 件增加到 1160 件;拥有市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46 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 个) ,重点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实现全覆盖;本科以上从业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总数提升至 17.4%,拥有专业技术人才 3000 多人,企业技能人才 6000 多人,外国籍专家 120 人。招商引资开创新局面。围绕产业链招商,推进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开创了新常态下

6、招商引资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招商引资 1190 亿元,外商直接投资 5 亿美元,年均增长 36.4%。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 162 个,投资过10 亿元项目 30 个,投资过 50 亿元项目 8 个,园区招大引强成果斐然。京东方、康宁、晶合、中车、惠科、三利谱等一大批国内外龙头企业汇聚园区,引领转型发展的正能量。发展空间得到新拓展。城市空间加快扩展,建成区增至 63.7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 34.49 万,城镇化率提高到 70%。少荃湖区域 40 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启动建设,高教基地基本建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政快速路和主干路网加快建设,新建道路 45 条、总长 70

7、公里,铜陵北路高架桥、郎溪路立交桥建成通车,地铁 1、3 号线启- 6 -动建设。水、电、气、热、通信等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新建鑫晟输变电等 2 个 220 千伏变电站、3 个 110 千伏变电站,陶冲湖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东方热电投运供汽。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环境面貌呈现新气象。深入推进生态园区建设,积极推广“河长制” ,累计完成污水管网建设约 61.2 公里,工业污染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 95%,二十埠河与板桥河水质量明显好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全区秸秆禁烧率达 100%,在建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检查覆盖率达 100%。持续开展绿化大会战,实施淮海大道

8、、新海大道等多个精品绿化工程。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连续“双降” ,节约用水 4.2 万吨/年,减少 COD 排放 3400 吨/年,减少固废 3900 吨/年。社会治理开启新篇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加大征拆工作力度,建成兴华苑、新店花园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 15 个 2.2 万套。建成公租房5674 套,惠及 3 万产业工人。实施了学校、医院、文化、公园、公交等一大批公共服务项目。新(改扩)建中小学校 9 所,标准化学校创建率 100%;新(改)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4 家,安医四附院即将开诊;建成文化站 2 个、农家书屋 48 个;建设群众体育工程 4

9、4 处,创建 6 个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全面推进,连续三年获评“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区” 。- 7 -改革开放释放新活力。出台新站区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 。加快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机构设置,探索国资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创新,探索城镇化项目合作。不断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开放层次,成功获批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并实现封关运行, “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中亚、中欧专线实现常态化运行。进出口总额由 8.42 亿美元增加到 23.5 亿美元。基层党建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六个专项

10、行动” 、 “五个专项整治” ,集中解决了一批“四风”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思想和制度等成果。出台关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意见 ,健全组织、培养、服务、保障、责任五大工作体系。制定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和 5 个配套方案,建立了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包联社区、机关与村居结对共建、党员干部帮扶困难群众的长效机制。实现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打造宝业、国轩等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非公企业党建示范点。- 8 -专栏 新站区“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年 2015 年总量 亿元 101.5 229.61 地区生产总值 增

11、速 % 20 13.3总量 亿元 215 320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62.2 15.9总量 亿元 138.6 182.93 工业投资增速 % 153.8 13.9总量 亿元 162.3 7504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总 产 值增速 % 16.4总量 亿元 45.6 187.55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增 加 值增速 % 19.2总量 亿元 18.1(区划调整前标准) 90.26 财政收入增速 % 7.4 44.6总量 亿元 21.4 527 社 会 消 费 品 零 售 总 额增速 % 19 10.1经济发展8 三次产业比例 1.3:77.1:21.6 0.5:81.8:17.79

12、户籍人口 万人 12.9 16.5610 人口自然增长率 8.41 12.8111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2772312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550413 新增就业人数 万个 5.6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6社会发展15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 % 2.1 4.316 万元 GDP 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0.5882 0.49181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达到市下达管 控目标 达到市下达管控目标18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95 10019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90 9520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9 10021 森林覆盖率 % 6.8 82

13、2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13 15.28资源环境2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18 22.47- 9 -25 招商引资 亿元 181.48 29026 其中:引进外资 亿美元 0.34 1.327 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率 % 8.9 14.8改革开放 28 入驻世界 500 强企业密度 家 1 3第二章 发展环境分析“十三五”时期,新站高新区发展既面临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交织的风险挑战,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修复转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产业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

14、已成大势所趋。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 “三期”叠加将在较长时间内制约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同时,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最齐全的产业体系, “一带一路” 、 “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正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开放的新优势, “五位一体” 、 “四个全面” 、 “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发展指引了方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 10 -在激发创新活力,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5、。从省市看,安徽省深入推进“调转促”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倾力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基地,致力于三个强省建设。合肥市全面对接国家战略,正在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总定位,打造全国高端产业集聚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有影响的创新之都、全国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副中心。合肥新站高新区增长势头好、发展空间大、产业有特色、创新有条件、开放有平台,完全能够在十三五再上新台阶。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综合实力不强。经济总量不大、优势产业较少、现代服务业滞后。二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高端科研机构较少,优质创新创业平台缺乏,创新体制机制亟需突破。三是城市品质品味不优。城市功能布局不够清晰,城区建设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不能适应快速城镇化需求。四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与建设高品质新城区的要求不相匹配。五是社会治理矛盾突出。历经多次区划调整,征迁安置任务繁重,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