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发现,电火花间隙受到紫外线照射时会产生更强的电火花,此即光电效应。1902年勒纳德等人对光电效应做了深入研究并总结出了光电效应的基本实验规律,但是这些规律无法用光的波动理论解释。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首次提出了能量子假说,即辐射只能是hn的整数倍。1905年爱因斯坦把普朗克能量子假设启,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即一束光是一粒一粒以光速c运动的粒子流,这些粒子称为光子,光子的能量为Ehn。根据光量子假说,爱因斯坦导出了光电效应方程,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916年密立根以精湛的实验技术检验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并对普朗克常数h作了首次精确测定。1922年康普顿发现了“康普顿效应”,他采用单个光子和自由电子的碰撞理论,对这个效应做出了满意的理论解释,进一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光电效应实验在证实光的量子性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密切相关的研究5次获得诺贝尔奖。光电效应分为外光电效应和内光电效应。利用外光电效应制成的光电器件如光电管、光电池、光电倍增管等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科研和日常生活中,如摄影,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