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员自觉追求卓越打赢国家“双一流”翻身仗在 2017 年暑期中层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校长李小年(2017 年 9 月 5 日)同志们:2017 年,全国奏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号角,浙江省翻启了实现“两个高水平”建设奋斗目标、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新篇章,学校进入了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下面,我想围绕“全员自觉追求卓越,打赢国家双一流翻身仗”这个主题,结合学校行政工作向大家汇报近期的所思、所想、所虑,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现状与基础,二是使命与追求,三是路径与策略。讲话没有准备面面俱到,希望大家在随后的讨论中打开思路、广开言路、积极献计献策,也真诚地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现状与
2、基础(一)基础条件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浙江精神办学,与区域发展互动”的办学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发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传统,有效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2013 年 5 月,学校成为国家“2011 计划”首批牵头高校之一,2015 年 4 月,成功入选“浙江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在最新公布的(USNews)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2017 世界大学工科排行榜上列 380 位,全国工科排行榜上列 53 位。学校现有教职工近 3100 人,专任教师 2147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 514 人、副高级职称教师 997
3、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402 人,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 79 人次、各类省级人才 567 人次,人力资源基础进一步夯实。5 年来,学校经费总投入达到 74.68 亿元(其中,用于学科建设 3.84 亿元、队伍建设 2.05 亿元、人才培养 2.11 亿元),为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与此同时,屏峰校区 1-A 区块已经投入使用,德清校区已正式开工。这些都为学校后续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1.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学校从 2015 年开展全面深化改革以来,通过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校治理等方面出台和完善了 60 余项改革文件。通过“三合一”岗聘、
4、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与教学激励、目标责任捆绑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各项事业呈现上扬态势,政策效应开始显现,积聚了良好的发展动能。2.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按照分层分类的原则,从世界一流、全国一流、全省特色优势三个维度推进学科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目前,学校有 4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排名前 1%,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也在接近前 1%。18个学科入选“十三五”省一流学科。现有 6 个博士后流动站,5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4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有效对接“双一流”建设,全面推进“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启动实施了
5、“一流学科高峰建设计划”。坚持“大目标、高投入、强绩效”,打造一流高峰学科。3.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 20091 人(不含之江);在读各类研究生9588 人(博士研究生 698 人,硕士研究生 8890 人),留学生 1112 人,研究生和本科生人数比例(研本比)接近 1:2。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已有 6 个专业停止招生。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立起五年一轮常态化的专业评估制度。目前,已有 11 个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面放开转专业申请,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严把研究生出口关,提高导师资格标准,优化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提高研究生学术产出。近年来,获国
6、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 项,连续 4 次获省本科教学业绩考核第 1 名。本科生、研究生的一次签约率分别保持在 93%、95%以上。4.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实施并不断完善“三合一”岗聘制度,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目前,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人、国家“万人计划”4 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 12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6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 2 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3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8 人、浙江省特级专家 8 人。5.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提升教师
7、科研水平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近年来,科研经费、项目、论文、专利、平台等呈明显的上扬态势。国家基金稳步增长,2015-2017 年分别为 109、137、159 项;国家社科常规项目全国高校排名近三年分别为 32、26、45 名;1000 万以上重大项目 12 项;科研经费逆势增长,论文稳步攀升,专利一直高位运行。近年来,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协同创新需求为导向,先后建立 9 个校级直属研究院、10 个地方实体研究院、30 多个技术转移中心,服务企事业单位 4000 多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围绕“一流学科高峰建设计划”,创新大科研的培育机制,实施旨在培育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和重大成果的
8、“8+X”卓越创新计划。6.教育国际化持续推进以入选“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为契机,积极实施“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工程”。通过各种渠道建立与高水平大学合作与交流,更多借助学院和学科力量扩大国际合作范围,提高合作层次。积极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国际影响力。2016 年“激光绿色制造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为首批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新建基地。2017 年“绿色制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111 计划”立项建设。总之,学校近年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奠定了较好的办学基础,具有较强发展后劲。(二)发展任务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需求和严峻形势,我们必须肩负起新的历史担
9、当。当前,我们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统筹规划,精心布局,深化改革,追求卓越,按照既定发展目标,尽快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坚定不移地加快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打赢“双一流”翻身仗,实现全体工大人的“名校梦”,在全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奋斗目标、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当好“尖兵”和“领头羊”,用超常规思路高水平谱写学校发展的新篇章。二、使命与追求使命是一所大学最高的精神追求。纵观世界一流大学,追求卓越是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之所以享誉世界,就在
10、于强调使命驱动、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浙江大学等也是如此,我们浙江工业大学也必须是如此!没有全员的自觉就不会有持续的发展。工大发展好坏、快慢、荣辱与每位师生都紧密相关,我们要通过文化价值引领和制度安排,让全体师生拥有追求卓越的共同价值取向,让广大教授能自觉追求卓越,自觉地迎接各种挑战和压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内涵式发展。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完全依赖制度进行管理就会缺乏活力、动力和创造力,必须提高教师抱负水平和理想信念。当然,追求卓越要成为全员自觉的行动,我们必须对卓越的内涵有一个共识性的理解。首先,卓越的核心是品质。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追求有品质的高水平,有丰富精神内涵和工大特有
11、大学文化的高水平。卓越体现在水平和品质上,就是品质教学、品质管理、品质保障等,还要体现主动性,结合高水平的科研,就构成了品质工大。其次,卓越是分层次的。对不同岗位老师,尽管精神层面卓越相同,但是工作层面的卓越是有别的。有别体现在我们要求全校师生在各自岗位上把自己工作做到极致。虽然卓越没有“放之四海皆准”标准,但是通往卓越的路径是唯一的,那就是“勤奋”!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而是不断自我超越、不断自强进取的结果。第三,卓越是一种价值理念。通常卓越是一种追求,在于将自身个人发展与组织愿景、崇高的理想信念相结合,将自己潜能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一)发展目标需要我们全员自觉追求卓越我们要追求卓
12、越,实现工大“名校梦”,各方面的目标定位和工作要求毫无疑问肯定更高了,相对于更高要求,我们还有许多方面存在不相适应和需要提升的地方,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高水平建设工大的关键因素。大家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深入思考。1.思想认识水平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将学校比作一列火车,那么思想认识水平可能就是控制板,车子的启动、运行、进退、速度等都受它影响。目前,我们一些老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念需要更新,要坚定地克服惯性思维,实际行动需要更加坚决、果断,提倡主动探究的精神,需要积极呼应社会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2.高峰学科建设高峰学科缺失是影响学校内涵建设的短板。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凸显了高峰学科
13、缺失对学校上水平上层次的制约效应。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如何自觉地正确认识一流学科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发生剧变的关键时期,着力打造学校“五大优势学科群”?通过高峰学科建设,将我们最强的学科充分地凸显出来的同时,是否需要及如何同时实现其他学科和支撑学科或辅助学科共同繁荣发展?3.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动力总成,就像飞机的发动机。高端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巨大财富,需要学校不懈追求,我们要创新完善学校人才队伍成长的制度体系和文化环境。目前,领军人物,高层次人才和青年英才的培养与引进、校内自己培养的高端人才、团队建设中接班人培养等工作,显然未能很好地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14、;地方高校特有的人才断层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另外,需要进一步加强团队作战意识和学科专业团队建设。4.办学资源集聚随着大学规模扩大和功能拓展,办大学越来越成为昂贵的事业,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大家清楚,德清校区启动建设后,学校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个人认为,将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资源投资驱动阶段,而是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除本科教学外),大家要转变观念,与其等下雨,不如主动找涌泉。其他各方面的工作都应该是如此(当然,学校将继续为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5.卓越文化建设大学是个学者云集、充满文化氛围的特殊环境,文化建设如同润滑剂或者催化
15、剂,没有高远的文化作为引领和支撑,大学必然缺少生机和活力。与国内高水平大学比较一下,我们大家需要共同提高理想抱负和事业发展的目标,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构建追求卓越、大气和谐、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学校历史上形成“三创精神”在新的办学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高高举起、大力弘扬。6.体制机制改革大学作为系统,体制机制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来考虑,体制机制的变是永恒的,不变只是相对的。我们一方面需要建立精准施策、有效投入(资)的机制体制,另一方面,也需要健全完善分层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每个学院、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发展形势倒逼我们全员自觉追求卓越1.宏
16、观层面(1)全球: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瞬息万变,世界主要经济强国都将建设高水平大学作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从世界历史发展事实看,大学与国家之间有着强烈的共生关系,大学崛起往往就意味着大国崛起。一流大学在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社会进步、产业革命、文化繁荣中始终肩负重大使命,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乃至综合国力重要体现,也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到较高水平或新阶段后的迫切需要。学界有一种观点:未来中国将和美国、英国、德国,甚至包括日本,还有印度,在北纬 30 到 45 度之间,出现一个世界教育中心城市带。(2)全国: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创新驱动、高教强国战
17、略为地方高校崛起撑起了发展空间在新时期,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等教育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崛起创造了难得机遇和同台竞争平台。党的十九大将“面向世界谋划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为今后高等教育发展描绘蓝图、指明方向;同时“双一流”是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将对现有高校格局进行重大调整,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层次再划分、资源再配置。更为严峻的是,我们所追赶的标兵已进入“双一流”,占得先机,拉大了与我们的距离,而追兵已越来越迫近,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挤压”。(3)全省: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迫切需要区域高等教育作出强有力的积极回应,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立足区域是地方高水
18、平大学生存之本。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高水平”建设奋斗目标,对高校的知识、技术、人才和智库的需求的强烈程度前所未有;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工大当好“尖兵”和“领头羊”的期待和嘱托前所未有;G20 峰会、亚运会召开对杭州国际知名城市品位的提升进而对在杭高校办学的区位优势增强前所未有。同时,之江实验室的成立,西湖大学、湖畔大学等新型办学实体和研究平台的加快推进,以及省政府规划大力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来浙江办学等等,这些区域发展环境变化给学校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将使相关学科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对学校未来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比如 8 月 22 日省
19、政府发文成立的之江实验室,主要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四个一批”建设,即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群,整合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支撑引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积极争创网络信息国家实验室。之江实验室的成立对我校信息类学科和计算机类学科提出了高水平建设的新要求,需要我们主动对接、强化协同。又如正在筹建的西湖大学致力打造一所新型民办、国际化、高水平高起点的研究型大学,优先建设理学、医学、工学三个学科门类,今年 9 月 2 日首批 19 位博士研究生正式入学,发展势头强劲,将对我校生物工程、药学等学科带来不小挑
20、战,但我们若能积极做好内功,主动寻求合作,更将是这些学科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再如湖畔大学立志打造世界一流商学院,对国内 MBA 教育培训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对学校 MBA 和经管类学科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会创造更好的学术生态。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开放办学、融入发展,围绕需求及时调整发展方向。2.微观层面(1)学科:“双一流”建设倒逼学校必须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聚焦重点提升核心竞争力学科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础。这几年,“双一流”建设持续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各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都卯足劲来竞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更加强化以一流学科带动学校整体实力提升的战略导向。对于工大这样一所地方高校,
21、成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学校跨越发展的关键,是摆脱长期困扰我们身份短板的一次战略机遇。“双一流”建设以绩效为杠杆,实行动态筛选,只要我们沉下心来重新梳理家底,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鼓励基层探索,在一流高峰学科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厚积薄发,就有机会在下一轮建设跻身其中。(2)学者:各类人才政策密集出台,为学校引才、聚才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学者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近一两年来,国家和地方密集出台力度空前的政策来推动人才工作改革:2016 年 3 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全面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浙江省 2016 年
22、 6 月实施“人才新政”,聚焦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目标,为我们地方高校集聚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等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以及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将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学科、一个学院或者整个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就目前工大所处的方位和态势而言,进一步提升学校质量水平的关键还是在人才,尤其需要有大学者、大师等高层次人才引领,需要强有力政策来保障,真正实现“人才强校”。(3)学生:国家和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将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学生是高水平大学的立校之本。去年 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关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道路问题
23、、方向问题,高等教育在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发展的同时,必须坚定教育方针,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新工科”是个热词,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省属高校,必须要迎接“新工科”对学科重构、专业调整、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等提出的新挑战。同样,浙江省率先实施新一轮高考改革,带来专业间激烈竞争,倒逼学科、师资、科研等上水平,提升社会声誉,以吸引更优质生源。(三)工大精神引领我们全员自觉追求卓越1.全员追求卓越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克服困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文化底色和内在基因。从 1953 年建校至今,学校经历“五年三迁”艰辛,遭受“文革”洗礼,也抓住了落户杭州、升格大学、四校合并、省部共建、入选“
24、2011 计划”等几次历史性机遇,形成“厚德健行”校训,凝成“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工大精神与文化基因。通过历届班子,包括在座所有管理层的共同努力,所以才有工大今天的综合实力,才有今天省委省政府把“尖兵”“领头羊”的重任赋予我们。2.现阶段以举全校之力进入国家“双一流”为学校全员追求卓越的重要标志。工大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现在阶段性目标是进入“双一流”。打赢“双一流”翻身仗是学校近几年的重要任务,关乎学校的身份标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校师生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要从思想(精神面貌)、行动和成效等方面,自觉地去追求卓越(卓越文化始终印在工大人的内心深处,需要我们在新的办学进程中进一步
25、凝练其文化内涵,构建起师生组织愿景和集体风尚,强化师生普遍而深厚的价值认同,切实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使命、办学理念和精神的认同感,以自觉追求卓越文化引领全体师生行为、引领工大跨越发展)。三、 路径与策略当前,实现卓越文化引领、精准施策、资源有效配置、科学品质管理和品质教学是学校行政改革的核心任务,追求卓越就是要通过文化价值引领,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竞争的新挑战,大力倡导全员自觉追求卓越的文化,强化“排头兵”的使命和担当;就是要通过政策制度导向,强化战略谋划、顶层设计和战术协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就是要通过服务管理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主动服务、品质管理,为教学和科研等工
26、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通过上述工作,努力把全体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来,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打赢“双一流”翻身仗,实现全体工大人的“名校梦”。具体路径我从七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做强内功,以质图强,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并举学校历经 60 多年办学历史,特别是通过近 20 年跨越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认可。首轮“双一流”建设我们未能进入,不是综合实力不行,而是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需要集中精力优先突破。1.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鼓励基层探索,优先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未来工作优
27、先的战略选择,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最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无疑是入选“双一流”。如何突破“双一流”是摆在学校发展前面最大一个局,必须举全校之力强化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重点突破、协同推进去攻克。实施一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打造一流高峰学科。一流高峰学科承担对接“双一流”建设的主攻手角色,当前核心工作是举全校之力实现一流高峰学科建设的新突破。前段时间确定的 5 个一流高峰学科要尽快进行方案优化论证,明确战略任务与核心质点、实现路径与责任团队。学校将在政策扶持、资源保障和绩效评估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这是我们未来几年重中之重的工作,大家一定要有大局意识、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实施“8+X”卓越创新
28、计划,形成重大成果持续产出能力。接下来要打好重大成果“组合拳”,从战略层面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层层推进。上学期通过各个学院自主申报和公开答辩,目前已经初步遴选出 8 个重点培育的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开学后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一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的对接,尽快形成一对一的个性化支持方案。各学院也可以根据自身建设发展情况,及时提出需要学校层面进行重点培育支持的新“增长点”。面对“双一流”要做最坏打算和最佳考虑。所谓最坏打算就是要有底线思维。学校主要领导、班子成员、相关部门以及学院、学科负责人要做到胸中有数。所谓做最佳考虑就是要通过聚焦重点、特色发展、政策引导和文化引领,实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2.加强统筹兼顾和系统思维,稳步提升综合竞争力大学建设需要良好的生态,核心竞争力与综合竞争力是互为支持的。从长远来看,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在某些点上经过持续积累和积淀就会自发产生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提升又能很好地促进、带动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