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观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社会价值趋向的晴雨表。从建国至今,中国人的婚恋观从压抑到自由、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正是65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体现,而每个阶段独特的婚恋观念,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个阶段的社会现实。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称,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青年人择偶的关键因素是本人成份、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五六十年代,最受欢迎的是以单一价值选出的“模范”和“英雄”,到了文革时期,贫下中农、几代红之类的出身成了一个颇有份量的条件,因为它起码可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政治背景,以保证在飘乎不定的政治风云中不会使家庭出现大的动荡。 到了八十年代,历经几番政治运动、一度忘却自我的国人渐渐在情感意识上复苏,不再对家庭生活羞于启齿。政治面貌、家庭出身已不再成为择偶的关键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学历和财富。八十年代初期,有知识、懂生活的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是青年人的理想对象。八十年代末期,放开的经济政策孵育出一批“万元户”,优渥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成为新的被追逐对象。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的到来,金钱成为择偶的重要因素,商人、大款、企业家和外企员工因此成了婚恋市场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