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短文两篇.doc

上传人:心*** 文档编号:645092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短文两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2.短文两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2.短文两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2.短文两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2.短文两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学 科 语文 课 题 22、短文两篇 课 型 新授知识能力1、读准字音、句读,在此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好做到当堂背诵。2、结合注释能顺畅地翻译课文,并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句。3、感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能运用。过程方法通过资料补读、朗读指导、合作探究、追问点拨、交流展示等方法完成从整体感知到精读品析再到拓展延伸的学习过程教学目标情感态度 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和高尚节操,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养分,确立自己的追求和志趣。教学重点 目标 1、2、3、教学难点 目标 3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一、导入:古往今来,无数

2、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唐代的刘禹锡、宋代的周敦颐一个歌颂“陋室” ,一个独爱“莲花”,所著文章陋室铭 爱莲说也是名留千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他们的美文,体会他们的高尚节操。二、首先学习第一篇陋室铭(一)作品作者介绍:(多媒体展示一)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刘禹锡: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

3、湖南常德)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即指的是唐顺宗在位期间由王叔文、王伾等人所领导的一次政治革新运动。二王八司马中的“二王” 指王伓、王叔文, “八司马” 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召还。因写诗讽刺朝政再度被贬,曾做夔州、和州刺史。关于陋室铭的故事: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大声自由朗读屏幕内容,可以随时问,随时在注解中做好标记和补充。揭示文章主要内

4、容及文学价值,引发学生学习热情。补充文体、当时社会情形、作者等有关知识,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体特点,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尚情操做准备。2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

5、,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现在,一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人会记住那个势利的县官,但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却光照历史,留传千古。(二)整体感知1、教师诵读文章,要求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句读。生字把握:(多媒体展示二)馨 苔 牍 鸿 儒 蜀2、文贵在读,读好才能领略其中蕴含的道理。请同学们看屏幕怎样才能读出韵味。朗读指导:(多媒体展示三)、铭是韵文,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内容。、“台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字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气

6、读最后两句。(1)组织同学们进行朗读展示、交流评价。教师适时点播。(2)课件展示文章内容(画面、文字),学生根据字幕、音乐齐读全文。3、如此美妙的文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1)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字句划下来,一会儿共同探讨。教师归纳注解之外的重点词句:(多媒体展示四)有仙则名:闻名、出名。苔痕上阶绿:长上,长到。草色入帘青:映入。无丝竹之乱耳:扰乱。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2)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教师适时点播。疑难解析:1、“丝竹”指由管乐器和弦乐器组合的音乐,是悦耳的声音,怎么会扰乱耳鼓呢?下文作者自己不也弹奏乐器吗?教师小结:这里的“丝竹”指统治阶级每日沉迷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

7、,对于作者而言是嘈杂的,是不益于身心的。2、文章前面说自己的居室“斯是陋室” ,后面又说“何陋之有?”这不前后矛盾吗?在文章上标注字音及句子停顿。读准字音,念出含生字的句子,解释字义。根据朗读指导,练习读课文3 至5 分钟。同学们举手展示读,其他同学听读、评价。前后桌 4 人一组,翻译课文。提问、解答、听答、标记。举手解答举手解答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又是用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文辞蕴藉,语言精辟,要想品出味道,最有效的方法是读。教师范读激趣、学生习读入境、然后交流展示,切磋感悟。在吟诵涵泳中陶冶情操。时代不同,词义发生很大变化,因此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的

8、基本任务。学习每篇文言文,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关键是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资源将这枯燥的学习过程3变得活泼有趣。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4教师小结: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 ,是个典故:即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山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刘禹锡结尾只引用后半句,言外之意就是我是和孔子和诸葛亮和赵子云一样的君子,我住这里,因“吾德馨” ,所以陋室不陋了。作者充满自信而又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意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想一想作

9、者写到最后的时候内心充满了什么感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自豪而又略含得意的情绪通读全篇。(三)合作探究:1、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那么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读来特别朗朗上口,为什么?教师点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些字是押韵的。而且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就是 “铭”这一文体的特征 一般都是用韵的。2、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五)(1)哪句话能提携全篇大意?(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陋室的简陋的?(3)结尾引用古代名贤居所有何作用?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1)哪句话能提携全篇大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提携全篇大意教师追问:能不能给大家结合

10、注视翻译一下?点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教师追问: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关键?点拨:德馨。教师追问:文章是如何提出这个主旨句的?点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章是以山水作比喻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在议论文中,这种手法叫“类比论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陋室的简陋的?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互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从陋室的环境来写陋室的简陋。教师追问:这个句子里的“上”和“入”用的特别好,你能说说为什么吗?教师点拨:“上”和“入”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把它们写活了。它们分别

11、和“绿”与“青”相搭配,不仅让我们感受不到陋室的简陋,反而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陋室中人的方面来写陋室。教师追问:陋室中来往的都是什么人?这些人“陋”还是“不陋”?感受理解声情并茂的读课文小组探究重点标记小组探究重点标记各小组选代表举手展示探究结果。被追问的同学不会其他同学可以举手回答。学生举手展示探究结果。被追问的同学不会其他同学可以举手回答。通过设置问题,合作探究,引导点拨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探究、交流、对话中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掌握文章虚实相映、类比烘托、托物言志的写法特点。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12、牍之劳形。 ”从6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陋室中人所做事的方面来写陋室。教师追问:陋室中人都做哪些事?这些事“陋”还是“不陋”?教师追问:陋室中人不做哪些事?这些事“陋”还是“不陋”?为什么要强调不做这些事呢?这是什么写法?教师点拨:抚琴读书不是“陋”事,而是雅事。歌舞升平,公务繁忙也非“陋”事,而是烦事、累事,作者强调没有这些事,意在通过正反对比表现自己生活的恬淡、闲适、高雅而有情趣,自己乐在其中。而在这份乐中,正彰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意趣。后两句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与前两句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相映成辉,突出中心

13、“德馨” 。 教师小结:作者在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一主旨之后,从陋室之景,陋室之人,陋室之事三个方面来写陋室,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陋室,让人觉得不仅一点不陋,而且简朴典雅,别有情趣。(3)结尾引用古代名贤居所有何作用?教师点拨:运用类比手法,举古代名贤的居所,意在以此自比,表达自己有着和古代名贤一样的志趣和抱负。且用圣人孔子的话“何陋之有?”这一反问作结更有说服力。而且很好的呼应了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突出了中心。(四) 、诵读文章1、我们品读赏析了文章,合住书回顾一下,谁能把文章背下来。2、全班齐诵。(五) 、拓展延伸“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和州禹锡宅)孔子云:何陋之

14、有?人的生活需要物质基础,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撑,当一个人精神生活充实时,物质生活的欠缺也就不显得那么不堪忍受了。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学习陋室铭的现实意义。(六) 、写法归纳:(完成板书)我们知道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对陋室情景(即陋室之景幽雅,陋室之人儒雅,陋室之事高雅不陋)的描绘体现出来的,这样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陋室)所言之志是?(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 。举手回答。举手回答。各小组选代表举手展示探究结果。举手表达看法举手背诵思考,举手表达。学生填空。做笔记举手谈本节课收获。经典文言文一项关键任务就是背诵

15、。在反复吟咏、品析中自然成诵,是教师指导学生背诵经典的好方法。学以致用,了解古人的美德,是为从中悟到修德做人的道理。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把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学知识的同时学做人。最后教师归纳完成板书,学生盘点总结收获。依然为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7(七)学生盘点收获,教师布置作业:仿写陋室铭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8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 ,这是我国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值得我们后人终身学习。而且文章文词优美,语言精辟,韵律和谐,读来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

16、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篇爱莲说看看这篇文章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编者要把这两篇放在一块让同学们来学习?二、作品作者介绍:(多媒体展示一)说:是古代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不长,和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周敦颐:周敦颐,宋朝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 ,号“濂溪” ,世称“濂溪先生” 。理学派开山鼻祖。著有周子全书 。周敦颐曾在庐山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创始者。“爱莲池”的故事: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

17、莲花,他在南康郡做官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清香缕缕、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爱莲池”名闻遐迩。三、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助学指导:(多媒体展示二)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断句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哪个字不认识,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提出来大家探讨。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指导。3、请愿意示范朗读全文的同学举手。选 1-2

18、 名同学做示范。(二)译读课文1、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教师巡视)2、刚才在译读课文时,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提出来与大家探讨交流。重点归纳:(多媒体展示三)生词:予我 蕃多 濯洗涤 亭亭耸立的样子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xin)很少 植立,挺立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搞清节奏。质疑问难举手朗读听读评价四人一组活动质疑问难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在学习课文时注意与前文对比着学,培养学生鉴赏力。补充文体、作者等有关知识,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体特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情操做准备。对于文辞蕴藉,语言精辟的美文,要想品出味道,最有效的方法

19、是读。在吟诵涵泳中感悟内涵,陶冶情操。学习文言文,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9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词类活用词:蔓枝蔓,名词用如动词译作“长枝蔓” 。枝枝节,名词用如动词译作“长枝节” 。远形容词用如动词译作“远播” 。虚词:甚很 盛多 益更 独只 宜应当 之:在文中用法:水陆草木之花:之,助词,译作“的”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花之隐逸者也:之,助词, “的” 。莲之爱: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

20、标志,不译。 (古代疑问句一般都前置,和英文类似) 。以前学过的:代词:如渔人甚异之:之,代词,这,代见到的景象。具答之:之,代词,他,代桃源人。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动词,到。三、精读品析: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明确:予独爱莲之而不可亵玩焉。花之君子者也。2、教师点拨引导:由此可见,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才倍加喜爱它。下面我们来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分析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并做点拨指导:“出淤泥而不染”看出莲花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

21、濯清涟而不妖”看出莲花具有谦逊质朴的美德。“中通外直”看出莲花具有正直心胸坦荡的美德。“不蔓不枝” 看出莲花具有不攀附权贵不阿谀逢迎的美德。“香远益清” 看出莲花具有君子美名远播的美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看出莲花具有自尊自重的美德。3、这篇文章是些莲花的,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它们所象征的两种人,这样写有何用意?教师点拨指导: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不同的人生在书上圈点,做笔记。举手回答四人一组,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概括。举手展示探究结果思考,举手谈看法学生填空这一环节比较枯燥,教师通过学生合作,教师巡视解疑,大家交流探讨,多媒体助学的方式,来降低难度,提高实效,增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设置问题,合作探究,引导点拨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思考。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掌握文章虚实相映、类比烘托、托物言志的写法特点。10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和陋室铭一样,叫做?(托物言志)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