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创设一个情景,引出需要孩子们探究的问题;接着组织孩子们对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假设,如果假设比较多,老师一般会记录并认可后续活动将要验证的假设,对后续不会验证的假设,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煞有介事地表扬孩子很聪明,并告知可以课下研究;然后引导孩子们针对“老师认可的假设”,制订探究计划,开展观察或实验,收集、整理、分析有关事实、证据,并得出结论;最后,引导孩子们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孩子们经历的这样的探究“流程”,往往被描述为“经历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我们不能说这样的“科学探究”对促进孩子们的发展没有作用,但作用有多大?许多课堂上“老师认可的假设”往往都被证实,而没有被证伪,探究原本应该是这样的吗?这样被精密设计的“严谨”的探究是真实的吗?这样的探究是不是让人觉得,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就像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员工,每个人都在按规定的流程,做着规定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对他们的探究活动会形成怎样的认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真的得到有效提升了吗?质疑远不止这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吴向东老师和他的鸢尾花(IRIS)团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