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建筑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创造了方便迁徙的毡包建筑形式,又称蒙古包。蒙古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斜仁柱,就是北方狩猎部落为了满足抵御严寒及迁徙的需要造的一种可移动式住房,由几十根木杆聚在一起绑扎成圆锥状骨架,外面覆盖上多张兽皮来构成,这是比较原始的居住形式。斜仁柱大兴安岭鄂温克族的“撮罗子”赫哲族的“马架子”美国印第安人的蒂皮也是类似这种斜仁柱圆锥形帐棚式的居住形式。斜仁柱几经演变,公元前7世纪已呈穹庐状。公元前5世纪基本定型,并成为北方戎狄在游牧生活中的主要居所。在史记匈奴传的记载中这种居所被称为帐或落。它不仅是居所的称谓,也是部落实力的计量单位,若干帐和落表示着部落人马的多少,力量的强弱,每个帐或落实际上就是一个毡包。到了公元12世纪,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统一了北方,毡包的制作达到鼎盛,出现了能够容纳上千人的巨型宫帐式毡包。几十头牛牵引的豪车型毡包说明毡包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公元16世纪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这些毡包被统称为蒙古包。“包”在满语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