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移情说美学 移情说美学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叶流行于西方许多国家。它要求冲破狭隘的理性,无限伸张和解放自我,把想象和情感提到首位。这种凭借想象和情感把自我伸张到外在自然的浪漫主义运动的余波,与浪漫主义文艺实践有着密切联系。移情说以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泛神主义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有着内在联系。 移情现象在神话、语言、宗教、艺术以及原始民族的形象思维中到处可见。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就已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迁想妙得”、“妙对通神”的概念加以概括。在西方,古希腊已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比较深入的研究则是由十七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们进行的。然而,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末叶以后,移情说美学才形成为一种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在德国等国美学领域取得主导地位。 移情说美学的先驱是洛采(Hennann hitze,1817一1881)和费希尔父子(Friedrich Vischer,18cr71887;Robert Vischer。18471933)。洛采在一书中已指出移情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是把生命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