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657168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34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贵 州 省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第 十 二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2011 年 1 月 22 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 一 篇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加 快 转 变经 济 发 展 方 式

2、,奋 力 推 进 全 省 经 济 社 会 发 展的 历 史 性 跨 越第 一 章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环 境“十一五”时期,全省上下奋力克服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百年不遇的特大重旱灾害带来的严重影响,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1历史性跨越第一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翻番;破解长期制约我省发展的交通瓶颈和工程性缺水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优势产

3、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从系统制度安排上加快解决一些重大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的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省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跑线上。专栏 1 “十一五” 规划主要指标预计实现情况指 标 2005 年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 年 “十一五”年均增长(%)生产总值(亿元) 2005.42 10%以上 4593.97 12.6#第一产业(亿元) 368.

4、94 4%左右 630.33 4.7第二产业(亿元) 821.16 13%以上 1800.06 12.6第三产业(亿元) 815.32 13%以上 2163.58 15.6人均生产总值(元) 5119 超过 800 美元 1819.70 美元(12051.34) 12.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82.5 320 533.9 2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018.25 2040 左右(15%左右) 3186 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15.76 1022 以上(11%以上) 1482 19.2旅游总收入(亿元) 251.14 700 左右(25%以上) 1060 33.4

5、城镇登记失业率(%) 4.2 5 以内 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6.6685.12 80 以上 2195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 165 180 左右 200城镇化率(%) 26.87 35 31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28.4 35 以上 35粮食总产量(万吨) 1100 五年平均1100 左右 1111.7 五年平均1115.2畜牧业增加值(亿元) 122.16 188 185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亩) 0.37 0.5 0.64公路通车里程(万公里) 4.96 5(老口径) 14.98(新口径)电力总装机(万千瓦) 1324 3000 以上 3000 以上2指 标 2005

6、年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 年 “十一五”年均增长(%)“普九”人口覆盖率(%) 93.9 100 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30.5 50 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1 15 左右 20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0.57 1.2 0.7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157(老口径) 206 205年末常住人口总数(万人) 3730 4096 左右 3820人口自然增长率() 7.38 6 左右 6.3人均期望寿命(岁) 68 69 69.5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50.5 437.6 443.8森林覆盖率(%) 34.9 40 以上 40.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

7、元) 2.81 2.25下降20% 2.25 下降 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135.8 115.4 以内下降 15% 115.4 以内 下降 1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22.56 21 以内下降 7% 21 以内 下降 7%城市污水处理率(%) 21.1 60 以上 60 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6.7 60 以上 60 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876.96 2396 以上(6%以上) 3400 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147.13 11427(6%以上) 14180 8.3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183.67

8、210 25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80 260 2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31.9 80 以上 96.3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人/亿元) 1.91 1 以下 0.48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内为五年累计数。“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既面临总体有利的形势,也存在严峻挑战。我省具备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有利于我们更好运用两个市场、3两种资源加速发展;国家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全国

9、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中央企业转型发展和向西部扩张加快,东部产业加快转移,有利于我们争取中央支持和借助省外力量加速发展;我省基础条件改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内生动力增强,自身财力不断提升,丰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显现,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遵循经济成长规律加速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较多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慢、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仍将非常突出,思想观念陈旧、办事效率低下、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创新乏力、社会矛盾易发

10、多发、体制机制转换滞缓等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我省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和压力。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全国呈现出东部率先发展、中部迅速崛起、西部竞相开发的格局,纵向比我省发展明显加快,横向比多数省区市的发展速度更快,我省与先进地区在很多方面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特别是要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目前我省在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城镇人口比重、缩小城乡差距等指标上存在较大差距。进入“十二五” 以后,全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将在前十年蓄积能量的基础上继续加速,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现实压力和潜在压力,我省如不加速发展,就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丧失机遇,就会在全面建设

11、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继续拉大差距。“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和进入加快发展时期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全面落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历史性任务,找准我省在全国和区域发展中的定位,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缩小在“好”的方面存在的差距,花大力气、下真功夫解决“

12、慢”这个主要矛盾,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第 二 章 指 导 思 想 和 基 本 要 求“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统筹区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民生,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实现经

13、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滞后状况,发展是解决全省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4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真正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贯穿于“十二五”的全过程,落实到实施“十二五” 规划的各领域,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切实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加速发展,就是要创造条件,奋力拼搏,使我省经济发展速度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高于以往历史时期、高于西部地区同期平均水

14、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转型,就是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向全覆盖、社会化转变,推进社会形态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推动跨越,就是要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推动经济总量登上新的重要台阶,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由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基本要求是:必须把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积极扩大消费、出口需求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保持投资合理较快增长,围绕科学规划实施重大项目,依托重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15、必须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积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优势互补。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

16、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人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青山绿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良好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必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17、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按照行政干预最少、发展环境最优、服务质量最好的目标,在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在重点领域扩大开放,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对内对外开放环境。第 三 章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主 要 目 标5“十二五”时期要努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 济 加 速 发 展 。 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 8000 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 1000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 3000 美元。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以上,其中,第

18、一产业增长 5%以上,第二产业增长 16%以上,第三产业增长 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30%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15%以上,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 1000 亿元,年均增长 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7%以上。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9.6:45:45.4;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到 25%以上;力争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250 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 40%;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5%。发展基础平台进一步夯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交通基础平台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快速铁路系统,铁路通车里程力争达到 5000 公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超

19、过 1400 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4500 公里以上;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0.9 亩,农村人口人均基本口粮田达到 0.5 亩。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6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7%;人力资源和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45%,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2%,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250 万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耕地保有量

20、439.8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45%;森林蓄积量 3.8 亿立方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力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 135 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平均水 平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全省常住人口 3936 万人;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 70 岁以上;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 3

21、20 万人以上;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93%;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 39.82 万套,2014 年前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130 万户;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 0.31 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共管理和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完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开放型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使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登上一个新的重要台阶,力争在西部地区实现赶超进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条件更加充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6专栏

22、 2 “十二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类别 指 标 2010 年 2015 年 年均增长(%) 属性生产总值(亿元) 4593.97 8400 12 以上#第一产业(亿元) 630.33 805 5 以上第二产业(亿元) 1800.06 3782 16 以上第三产业(亿元) 2163.58 3813 12 以上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元) 12051.34 21400 12 以上 预期性财政总收入(亿元) 969.7 1950 15 以上#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533.9 1074 15 以上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186 11830 30 以上 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3、 1482 3249 17 以上 预期性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30 80 20 以上 预期性经济增长引进省外到位资金(亿元) 900 3000 30 以上 预期性三次产业结构 13.7:39.2:47.1 9.6:45:45.4 预期性服务业就业比重(%) 25 以上 预期性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200 250 以上 预期性城镇化率(%) 31 40 9 预期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35 45 10 预期性粮食总产量(万吨) 1111.7 五年年均1150 以上 预期性结构调整电力总装机(万千瓦) 3000 4500 1500 预期性铁路通车里程(公里) 1983 5000 300

24、0#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公里) 1400 以上预期性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1507 4500 以上 3000 预期性乡镇通油路(水泥路)率(%) 96.9 100(2012年实现) 3.1 预期性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率(%) 29.64 70 以上 40.36 预期性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亩) 0.64 0.9 0.26 预期性基础设施农村人口人均基本口粮田(亩) 0.5 预期性7类别 指 标 2010 年 2015 年 年均增长(%) 属性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78.3 85 6.7 约束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55 63 8 预期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0 27 7 预期

25、性科技进步贡献率(%) 40 45 5 预期性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0.7 1.2 0.5 预期性科技教育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205 250 45 预期性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43.8 439.8 -4.0 约束性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约束性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25 约束性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控 制 在 国 家 下达 的 指 标 范 围内约束性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氮氧化物控 制 在 国 家 下达 的 指 标 范 围内约束性森林覆盖率(%) 40.5 45 4.5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森林增长

26、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3.17 3.8 0.63约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400 5480 10 以上 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180 22840 10 以上 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 4.0 4.5 以内 预期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1 135 以上 预期性人民生活农村贫困人口下降(%) 50 预期性人口自然增长率() 6.3 6 以内 -0.3 约束性年末常住人口总数(万人) 3820 3936 预期性人均期望寿命(岁) 69.5 70 以上 0.5以上 预期性千人卫生床位数(张/千人) 2.73 3.31 0.58 预期性社会建设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

27、人) 250 320 以上 70以上 约束性8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0 93 3 约束性类别 指 标 2010 年 2015 年 年均增长(%) 属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39.82 约束性社会建设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0.48 0.31 -0.17 预期性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是按 2010 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内为五年累计数;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第 二 篇 大 力 实 施 工 业 强 省 战 略 ,加 快推 进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升 级按照新型工

28、业化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集聚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优势资源转化,延长产业链,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特色轻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基地,着力扩大总量,在扩大总量、增加投资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基本形成特色工业经济体系,通过工业的主导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协调互动发展。到2015 年,工业增加值比 2010 年增加 1.5 倍,工业总产值实现 1 万亿元以上;“十二五”期

29、间工业累计投资实现 1.5 万亿元以上;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烟酒、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产业等八大产业产值分别超过 1000 亿元;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 20 户以上。第 四 章 加 快 建 设 国 家 重 要 能 源 基 地加大能源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初步形成规模型、效益型、生态型的多元化能源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第一节 提高煤炭工业总体水平推进煤炭产业规模化、节约化和集团化发展,加大煤矿资源的整合和大矿建设力度,调整完善煤炭工业结构和提升生产力水平,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

30、矿。 “十二五” 期间建成 1 个年产量 5000 万吨和 2 个年产量 3000 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9集团,全省煤炭企业控制在 200 个以内;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控制的煤炭资源量占全省占用煤炭资源量的 80%以上,产量占全省总产量 70%以上。提高洗精煤产量和煤炭洗选比例,推进清洁用煤、节约用煤和高效用煤。加快规划矿区内后备资源勘探力度,提高勘查深度。推进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一批大型煤电基地,积极发展煤炭深加工、精加工及关联产业。加强煤炭生产安全设施、装备和技术建设,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煤炭产量达到 2.5 亿吨,总产值达到 1500 亿

31、元。第二节 巩固壮大电力产业充分发挥我省“水火互济” 的优势,坚持扩大省外市场与保证省内用电并重,深入实施“西电东送”和资源就地转化。进一步优化电力结构,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水电,积极发展风电、核电和生物质能发电。优化调整电源点布局,进一步加快电源项目和配套煤矿建设,实施一批新建、改扩建和“上大压小”替代容量电源项目、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到“十二五 ”期末,全省电力装机达到 4500 万千瓦,其中新增外送 400 万千瓦,达到 1400 万千瓦,总产值达到 1500 亿元。专栏 3 能源工业发展重大工程煤炭。推进盘江、普兴、水城、六枝、织纳、黔北等矿区

32、一批规模以上矿井建设,重点建设五轮山矿一期、二期,文家坝一、二矿,肥田矿,新华矿,马依西一、二矿,马依东一、二矿,发耳矿二期,化乐矿一期,黑塘矿等项目。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和煤矸石等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建设,重点建设盘江煤电煤层气开发等项目。 电力。建成一批大型坑口及路口电厂,重点建设六枝电厂、织金电厂、清江电厂、盘南电厂(5、6#机)扩建、大方电厂二期、安顺电厂三期、普安电厂、黔西电厂二期、桐梓电厂二期、清镇电厂二期、兴义电厂二期、威赫电厂、盘北煤矸石电厂二期、汪家寨煤矸石电厂等项目。建成沙沱、马马崖等大型水电站电源项目,积极推动中小水电站开发建设,建设乌江等流域抽水蓄能项目。推进毕节威宁

33、、赫章,六盘水盘县,黔东南台江、黄平、锦屏,黔南龙里,黔西南普安、贞丰等重点地区风能的规模化开发和利用。依托生物资源建设一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第 五 章 加 快 建 设 国 家 重 要 资 源 深 加 工 基 地依托能源工业,充分发挥资源组合优势,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煤化工、磷化工、铝工业和冶金工业为重点,按照煤电化、煤电铝、煤电磷、煤电冶一体化发展思路,推进煤电联营、电冶联营,大力发展优势原材料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铝工业、磷化工、铁合金生产基地和南方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基地。第一节 大力发展化学工业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的要求,积极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提高醇醚、醋酸、烯烃等新型煤化工产品比重,积极构建结构相对优化、品种比较齐全、产业链较长、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煤化工产业体系,大力实施贵州省煤化工中长期发展规划 ,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