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660681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一、全册学习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一)10 以内的数(二)10 以内数的加减法(三)20 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四)识别图形(五)整理与提高1.1.1 学习准备:能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计数,能进行 2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并能用“” “”或“”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1.1.4 十进制计数法:认识自然数,了解进位制的形成与发展,知道十进制计数法。2.1.1 加减法意义及加减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从合并、添加等情境中引入加法,从拿走、去掉等情境中引入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2.1.2 20 以内数的加减法:理解加减法口算方法,熟练口算 20 以内数的

2、加减法。对应上海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内容 学习水平1.1.1 学习准备 A1.1 自然数的认识1.1.4 十进制计数法 A2.1.1 加减法意义及加减算式中各部分名称A2.1 20 以内数的加、减法 2.1.2 20 以内数的加减法 B2.2 百以内数的加、减法2.2.3 连加、连减、加减两步计算B6.4.1 三角形的认识 A6.4 三角形与常见四边形的认识 6.4.3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 A7.1 长方体、正方体 7.1.1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A8.1 分类计数 8.1.1 常见事物的简单分类 B2.2.3 连加、连减、加减两步计算:知道连加、连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能

3、进行计算。6.4.1 三角形的认识:能识别三角形。6.4.3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7.1.1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8.1.1 常见事物的简单分类:能依据统计主题的要求,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并计数。二、全册教学目标1经历对周围熟悉的物体进行对应、分类、计数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20 以内的数;会用符号“”和“=”表示 2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结果,会用“第几个”表示生活中某些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区分几个和第几个。2经历在生活情景中认识加减法的过程,知道加减法各部分名称。探索 2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知道连加、连减、

4、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利用学具探究算法的能力以及簿本整洁、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能口述实际问题的题意,能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列式解答用文字叙述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能结合生活实际口头提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问题,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所提供的情节,初步学会在含有( )、的算式中填写要求的数。5经历观察、操作(触、摸、滚、画)等活动,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对图形进行初步的分类。 6. 在初步经历分类计数的过程中,学习收集数据。7明确数学课堂“听”、“说”、“写”、“做”的常规;培养利用学具探究算法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交流自己的

5、算法;培养簿本整洁、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为后继学习做准备。 三、班级情况分析四、教学措施学习准备期(即第一单元 10 以内的数)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名称10 以内的数二、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10 以内的数”是“上海二期”新教材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 1 页至第19 页上的内容。本章安排的主要内容是 10 以内的数的认识,这是小学生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的开始。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学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有的学生受过学前教育,有的未受过学前教育,学生各自的家庭情况也不同,所以设立学习准备期,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系统学习 10 以内的数和加减法做准备。因

6、此这一章的学习也是小学生的“学习准备”阶段,让学生们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三、本单元内容分析由于学习本单元的对象是初入学校的儿童,虽然他们在学前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中数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均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相当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直观地数数的阶段。而进入课堂学习后,学生需要将直观地认识数,逐步过渡到对抽象数的认识,这两者之间的过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直观的实物以及直观的画面、实际的操作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建议教师们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实际组织游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

7、出 10 以内的数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建立数感。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说一说、分一分、数一数(10 以内数的读写)、几个与第几个、比一比(10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射线。四、单元教学目标学习准备期(即第一单元 10 以内的数)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学习兴趣形10以内的数 说一说 分一分 数一数 几个与第几个 比一比 10以内数的书写 数射线成,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着重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逐渐地适应小学学习环境。 1.初步认识 10 以内的数,学会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学会用“第几个”表示生活中某些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区分几个与第几个,初步感受对应思想,会用

8、符号书写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会在“数射线”上标数、比较大小。 2.在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的过程中,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在游戏、情境设计等多种教学活动中,逐步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欲望。4.在坚持以过程性和激励性为主的评价中,通过学习预备期的学习,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情感。5.明确数学课堂“听” 、 “说” 、 “做” 、 “写”的常规,首先是认真观察和倾听的习惯,其次是先举手、再发言并且声音响亮的习惯,再次是按一定标准有序操作的习惯,为后继学习做准备。 五、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1.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 10 以内的数,能正确进行 10

9、 以内各数的读写。(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3)初步感悟 10 以内数的分拆,知道 2 个 5 是 10。(4)学会用“第几个”表示事物的顺序和位置。(5)正确比较 10 以内数的大小。2.教学难点:(1)能说出分类的依据。(2)初步体会“0”的含义。(3)正确区分几个与第几个。(4)正确区分“” “” “” ,建立初步的符号感。3.教学关键: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围绕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进行,让学生们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六、课时计划安排本单元安排 12 个教学课时序号教材内容 课型 学习要求课时学习水平1 说一说(P2)新授课 通

10、过观察“我们的教室” , 初步掌握“按顺序数” ,并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的实际运用。 1 A 在翻阅数学教材的过程中,与教材中的“数学伙伴”建立积极的情感,初步体验数学教材的作用。 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能够安静地听他人发言,逐步养成课堂中要发言先举手的学习习惯。 2分一分(P3)新授课 能听懂教师明确的活动要求,在学具操作的自主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方法。 能尝试用集合圈以及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分类的结果和依据。 在圈画练习中基本做到簿面整洁;作业评价的过程中,初步建立表达的自信和书写的兴趣。 1 A3指着数,听着数(P47) 新授课 通过圈、数、连等,进一步认识 10 以内的数。 会用小圆片、中

11、文数词、阿拉伯数字等表达物体的个数。 通过多种数数活动,体会学具操作的乐趣;并初步感受同桌合作学习的乐趣。1 A4数一数连一连(P89) 练习课 通过圈、数、连等进一步巩固数的各种表达形式;建立“数物”的对应,渗透集合思想。 了解“日”字格的基本结构,和数字“1”和“2”的书写笔顺和结构要点,经历“书空描红书写”数的书写的基本过程,学写数字。1 A5数一数( P414)数一数,记一新授课 通过搭、分、数、填的学习活动,理解统计表的含义,并能根据统计表的要求,准确表达(填写)计数结果,初步体验统计的思想。 能与同桌合作进行简单的学具操作,开展简单的同伴之间的数学交流。 1 A记(P10)在初步了

12、解数字书写步骤基础上,感悟书写要点,书写数字“3、4” 。 6“5”和“10”(P11-12)新授课 通过圈、数以及生活经验,建立关于“5、10 ”的量感;知道“5”与“10”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在观察与交流中,掌握“5、10”的书写要点,能进行书写。 在完成书本练习的活动中,逐步提高作业的书写速度。 1 A7“0”的认识(P13) 新授课 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关于“0”的含义,并能尝试用语言描述在不同情境中的含义。 在理解写数步骤及要点的基础上,书写“0、6” 。 1 A8掷双色片(P14) 新授课 通过掷双色片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一个数的分与合的不同情况,初步感悟“随机现象。

13、 ” 通过掷 5 个双色片的活动,尝试记录投掷结果,初步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在操作以及互动交流中,初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作用,并能积极参与。了解数字“7、8、9”结构,在理解写数步骤及要点的基础上,书写“7、8、9” 。2 A9 几个与第几个新授课 借助生活经验、自主观察、同伴交流等感知“几个”与“第几个”的区别。 1 A(P1516)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基本读懂例题的主要内容;会用“几个”表示物体的个数,用“第几个”表示某些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10比一比(P1718)新授课 通过独立阅读和思考,能较为准确地理解例题图的含义。 借助生活场景和操作活动,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会用“” 、

14、 “”和“=”书面表达比较的结果,从中体验数学表达的准确性与简洁性。 1 A11数射线(P19)新授课通过观察、演示、交流等活动,了解数射线的基本构成要素,并能做出简要的表述。根据数射线上动画或图示,能较为有序、完整地叙述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并提升表达的意愿与自信。 借助数射线,进一步认识 10 以内的数。会在数射线上找一个数的相邻数和比较数的大小。 1 A教案样例课题 度量(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教学目标1. 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2.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3. 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厘米尺,会用厘米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整厘米数)

15、 。4. 通过先估后量的度量活动,发展估测意识,积累长度量感,能较为准确地估出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经历统一测量标准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PPT 课件,厘米尺,小棒若干(1 厘米、3 厘米、5 厘米、10 厘米) ,新铅笔、软尺、米尺、卷尺。教学环节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评价关注点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1.提问:(1)要想比较课桌和这根绳子哪个长,应该怎

16、么比?(2)如果想要知道课桌到底有多长,你有什么办法?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度量”的知识。1.能说清楚物体长度的定性比较方法;2.能正确比较出课桌和绳子哪个长。二、认识身体上的尺,会用量数表示测量结果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1看图说一说:古人是怎样度量物体的长度的?(1)(2)(3)2学着做一做:一“庹”和一“虎口” 。3用量数说一说测量结果。1.能做出一“庹” 、一“虎口”的正确姿势;2.能用量数来表示测量的结果:两庹、四个脚底、四个虎口。三、操作活动:用不同的方法度量课桌的长,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体会统

17、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1. 教师示范:用粉笔度量课桌的长。2.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也可以用来度量课桌的长。3用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1)学生亲身实践进行测量(2)汇报测量结果(3)观察测量结果并质疑:同样长的课桌,为什么大家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4)小结:度量工具不同,量出的结果往往不一样。4. 用“虎口”测量课桌的长:(1)学生亲身实践进行测量(2)汇报测量结果(3)观察测量结果并质疑:都是用“虎口”这个工具来量的,为什么量的结果还是1.能用量数来表示不同工具度量课桌长度的结果;2.生能解释:同样长的课桌,因为用的度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往往不一样;3.生能解释:同样长的桌子

18、,虽不一样?(4)小结:测量工具的单位长度不一样,测量结果往往也就不一样。然都用“虎口”这个工具量,但是因为手有大有小,所以量出来的结果还是不一样。四、认识厘米尺,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3.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厘米尺;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1.认识厘米尺。2操作活动: (1)看一看:观察尺上 1 厘米的长度。(2)找一找:找出长度为 1 厘米的小棒。(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厘米?1.生能举例说出尺上的 1 厘米;2.生能找到长度为 1 厘米的小棒。五、学习度量方法,理解长度的含义。3. 会用厘米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整厘米数)4. 通过先估后量的度量活动,发展估测意识,积累长度量感,提高估测长度的水平。1.操作活动:度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在具体的度量中积累 1 厘米的量感。(1)估一估:小棒有多长?(2)量一量:用厘米尺尝试度量小棒的长度。(3)说一说:用尺度量长度的要点。2度量大闯关:(1)(2)1.生能估出小棒的长度,误差较小;2.生能用厘米尺正确度量出小棒的长度;3.生看图能正确说出口香糖的长度;4. 生看图能正确说出小旗的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