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抗疫举措中彰显的民族智慧古往今来,疫病一直与人类文明如影相随。我国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对疫情的规律性认识。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周礼天官冢宰载:“四时皆有疠疾”。疫情横行之际,百姓深受其苦。然而,无论疫情如何肆虐,中华民族始终没有低头和退缩,而是奋起抗争,抵御住了一次又一次严重的灾疫侵袭,在疫情过后迅速复耕田地,繁衍人口,繁荣商贸,振兴经济。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以愈挫愈勇的坚韧、博大深邃的智慧,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这与历代不断完善的抗疫举措与制度建设密不可分。历代法典均明确疫情为大事,将抗疫表现纳入职官考课疫情关乎百姓安危,影响国家税赋收入,因此,历代在立法时都将疫情奏报列为国之大事,要求地方官据实上报,各地驿站不得拒绝和延误。唐令规定,呈报疫情的官文书须遵循“小事五日程,中事十日程,大事二十日程”的期限,延误者处罚。唐律疏议职制律规定:“诸驿使稽程者,一日杖八十,二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大明律吏律公式“事应奏不奏”条规定:“若军务、钱粮、选法、制度、刑名、死罪、灾异及事应奏而不奏者,杖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