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6.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661666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抚州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抚州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抚州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抚州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抚州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抚州市中医院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 年增订版)2目 录中药煎煮常识. 3中药的服用方法.4中药用药禁忌.5中药使用的误区.6正确服用中成药.7喝中药不苦的窍门.9服中药汤剂时不宜滥加糖.10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11服用含雄黄的中成药的注意事项.12服用乌头类药物的注意事项.13中西药联合应用时的注意事项.143中药煎煮常识一、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以砂锅、不锈钢锅、玻璃、搪瓷器皿为主,忌用铁锅、铝锅、铜锅。二、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 3-5 厘米,浸泡 30-60 分钟为宜。三、煎煮方法:每

2、剂煎煮两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的药物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淹没过药面即可,火候同第一煎。煎煮时最好加盖。四、煎药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 15-25 分钟,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 5-15 分钟,滋补类及质地坚硬的药物40-60 分钟。五、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具体决定。成人服用,每次以 250300 毫升为宜,一剂若煎 2 次,总量即 500600毫升;若煎 3 次,总量即 750900 毫升。儿童酌减。六、服用时间:将两次煎煮的药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七、特殊药物的煎煮:1、先煎 即先入煎 30 分钟左右

3、,再纳入其他药物同煎。包括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磁石等;需久煎去毒的药物,如附子。2、后下 待药物快煎成时再投入煎煮数分钟。如薄荷、大黄、白豆蔻等。3、包煎 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药物宜包煎,如蒲黄、葶苈子、车前子等;含绒毛类药物如旋复花宜包煎。4、另煎 贵重类药物如人参、西洋参宜单独煎汤兑入其它药汁服用。5、烊化 即溶化。阿胶、鹿角胶等药物宜先烊化,在与其它药汁兑4服。6、冲服 一些入水即化的药物如芒硝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冲服。中药的服用方法一、服用时间 空腹服: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及驱虫药均宜清晨空腹服。饭前服:多数药特别是补虚药和治疗肠胃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饭后服:消食健胃药或对肠胃

4、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睡前服:一般安神药宜在睡前 30-60 分钟服用,涩精止遗药和缓下剂也宜在睡前服。定时服:截疟药应在疟发前 2 小时服用。二、服药次数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呕吐病人宜小量频服。5中药用药禁忌一、服药食忌: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的食物。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药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二、妊娠用药禁忌1、禁用药:多是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如水银、砒霜、雄黄、马钱子、川乌、草乌、三棱、

5、莪术等。2、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等。如牛膝、川芎、桃仁、红花、大黄、芒硝、肉桂、附子、牡丹皮等。6中药使用的误区很多人对中药认识不足,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存在以下误区。1、中药无毒副作用 中药大多来自天然动植物,药性温和,很少发生毒副作用。但因此认为中药完全没有毒副反应食错误的,如果长时间、大量服用同一种药物,也会有不良反应。2、药性慢不能用于急救 其实中药是可以用来急救的。方剂中的“独参汤” 、 “参附汤” 、 “四逆汤”都是古人抢救危重病人的真方。只要辩证准确,用药得当,中药同样可以用来急救。3、夏季不宜服汤药 有人认为中药汤剂在夏季煎煮不便,从而觉得夏季不宜服汤药。其实从

6、疗效上讲,夏季是可以服用中药的。古人就总结出许多适合夏季服用的汤药,如“藿香正气散” “黄连解毒汤”等。4、盲目使用补益药 补益类中药在气血阴阳的滋补方向上也有偏向,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的。若不经过医师诊断就长期盲目用药,不但没有滋补作用,还会引发许多症状。因此在使用滋补类中药时一定要根据病情,据证用药,辨证滋补,方可达到预期效果。7正确服用中成药在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上,须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量报用:中成药治病,药量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不易准确掌握。由于有的中医在处方时,对中成药的每次服用量往往不专门注明,故在具体使用时,病人首先应看清药品标签或说明书。有时,中成药小粒丸剂的说明书上虽写着每

7、次服多少克,但却未标明多少粒药为多少克,这常常会给病人带来困惑。遇此情况时,病人不可怕麻烦,应向执业药师问明换算方法或每次服药粒数(不要问医生,因非其本职,否则可能致误)。中药不是绝对无毒的,有些药性剧烈的药,用量稍有超过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2)注意服药禁忌:不仅对中成药的服用量须认真对待,而且对有关药物的禁忌症也丝毫马虎不得。用药前必须详阅该药品的说明书,了解该药品的使用禁忌。凡药品说明书中所列禁忌事项,均应按章执行,予以避忌。孕妇、小儿或年老体虚者,更要谨慎,凡药性猛烈的中成药还须减量慎用。(3)注意服药时间:根据古医籍规定,中药服用时间的选择,应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

8、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的原则进行。对于特殊服药时间规定的中成药,通常宜选在饭前或空腹时服。因为大多数食物可对中药的吸收产生干扰,故而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和药效发挥。对于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者,宜养成定时服药的习惯,而对治疗特定病症的成药则无须强调空腹或定时服药,如治冠心病的苏合香丸、8治胃痛的胃乐片等,均或随时使用;安神药则在睡前服为最适宜。(4) 注意服药方法: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也有讲究,中成药中常见剂型之一大粒蜜丸剂,常常给服药者带来许多不方便,初次使用该剂型者往往不知该怎样吞服才好。要知道,任何一口将其吞下的企图都是应当严格禁止的,因为这有可能造成药丸卡在喉咙里上下不得,甚至引起心律紊乱等

9、严重后果。正确的服法是用清洁的小刀将药丸切成小粒,而后分几次用温开水送服;对于出厂不久、质地较软的大粒蜜丸,可用清洗过的于直接将其分裂,并搓制成小丸服下。一颗大蜜丸通常至少分成 20 粒以上的小丸,分 23 次吞下较为合理,否则同样会引起噎阻。生活中,有些人在服大粒蜜丸时,爱将药丸嚼食,这其实不宜提倡。因为虽然多数药丸因在制作中加入了蜂蜜而带甜味,但是不少丸药仍带有浓厚的中药异味。嚼服者一旦因药丸异味而引起恶心反应,往往来不及咽下口中稠厚的药浆而会引起呕吐,这可就事与愿违了。如果为了加快药物吸收,加速药效产生,方便的做法是:取少许温水将药丸捣调成稀糊状后,用温开水送服。 (5) 注意服药反应:

10、中成药与其他药物一样,因各种原因也会引发人体的不良反应,随着中成药的广泛应用,这样那样的不良反应会较多地出现,服用中成药者应对此要有所警惕。凡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发热等过敏反应者,均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凡有过服用某种中药而致过敏史者,还须牢记以后不可再使用该药。9喝中药不苦的窍门(1)掌握药液温度。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 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 15至 37。(2)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

11、,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3)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转瞬即逝。(4)服药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5)添加调味品。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10服中药汤剂时不宜滥加糖在服用汤药时,有的人不管服用什么汤药,均习惯加糖(冰糖、白糖、红糖、蜜糖),或以糖水送服,以冲淡或消除苦味,殊不知这种做法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实属不妥。一是因为各种糖均属常用中药,均味甘而具有补虚作用,若所治病证为邪实之证, ,那就不但不利于驱邪,反而会加重病情。二是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能与糖,特别是与含铁、钙等无机元素和其他杂质较多的红糖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某些成分凝固变性,进而混浊、沉淀,不但能影响药效,甚至会危害健康。三是因为糖可抑制某些退热药的疗效,干扰药液中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的吸收。四是因为糖还能降解某些药物,如马钱子的有效成分,使汤液的疗效降低。五是因为某些健胃的中药,其之所以能健胃,就是利用其苦味或其他异味来刺激消化腺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加入糖后势必会消除这一作用。由此可知,服用中药时不能滥加糖。若要加糖,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加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流程标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