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家乡的变化5篇.docx

上传人:yoush****ohua 文档编号:666830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家乡的变化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选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家乡的变化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选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家乡的变化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选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家乡的变化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选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家乡的变化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选改革开放 40 周年征文家乡的变化 5 篇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决定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由此,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经过 40 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中国的奇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速度。在我的家乡陕西省榆林,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榆林,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内陆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榆林就是一座具有辉煌历史的边境贸易重镇,被人们称之为“九边重镇”。经过 40 年的改革发展,曾经的边境贸易重镇如今焕发新颜,再现贸易重镇的繁荣景象。众所周知,陕北榆林地区自然条件极度恶劣,

2、新中国成立前,榆林北部风沙区流沙已越过长城 50 多公里,榆林城北边就是一片沙漠,漫天的黄沙让人们的出行成为极大的问题。正如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所描述的一般,提起榆林,“濯濯万山无草木,萧萧千里少禽鸦”,放眼望去,一片荒凉。曾几何时,这便是榆林留给世人的印象。一头黄土,一头沙,说的就是过去的榆林。因为自然环境恶劣,我的家乡榆林地区在上世纪一直是陕西乃至全国的重度贫困地区。改革开放前,榆林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困苦,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生活水平低下。就拿我的家乡大窑湾村来说吧,在父亲记忆中,以前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住在土窑洞,每天都吃一碗高粱稀饭,根本不能填饱肚子。即使这样,家里还常常揭不开锅;4

3、0 多年前的他们,几乎穿清一色的粗布衣服,衣服上面往往还带有许多补叮由于家里的布票不多,又没有多余的钱,家里一年能为兄弟姐妹每人添置一套新衣服对父亲他们来说已经算很奢侈了。而今,经过 40 年的发展,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榆林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能源化工基地,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收入在陕西省名列前茅。改革开放 40 年,我的家乡榆林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榆林,放眼望去,满目苍翠,一片碧绿,环境条件越来越好。曾经的荒漠早已变成一片绿色,沙漠逐渐从榆林的版图上消失,这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国策的施行。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两项国策的推动下,经过 40 年的发展,曾经破烂不堪

4、的城市早已焕发新颜,一座座新农村示范城镇在我的家乡榆林拔地而起,一条条宽广的柏油马路通向各村各户,极大方便了家乡百姓的出行。40 年,家乡人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农民搬进了政府的保障性住房,经济收入越来越高,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漫漫长路,饮水思源。家乡巨大的变化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过 40 年的发展实践,家乡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都得益于这 40 年改革开放政策的优越。2006 年,延续了 2000 多年农民“种地交税”的历史,被中央“一号文件”画上了句号,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同时,一系列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也随之出台,让家乡的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从农村免费义务

5、教育、粮食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到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系列改革开放的红利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得到了实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越来越高,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这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国策的执行。40 年,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逐步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新都,老百姓们曾经吃穿都是问题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我们要勇于承担起肩上的责任,要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为家乡的发展贡献

6、青春,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 40 周年征文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 40 年,祖国各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魂牵梦绕的家乡更不例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麦涨塬,水值钱,唾沫洗脸尿搓面。”这是对我们地处旱塬的家乡,村民生活用水十分艰难的“真实”写照。90 年代以前,我们村用水的基本途径有四:一是三四个人搭伙用辘辘绞水,从百米深的井里把水一桶一桶绞上来。这个活很累,需要的劳力多;也是个技术活,不学习不行,不用心不行,不小心更会出乱子。井深绳长 这是 80 年代末国家实施“甘露工程”时,渭南日报对我村村民用水艰难的真实反映。也是这篇报道,我们村才挤进“甘露工程”项目册,赢得了两万元的工程

7、款,还清了因为修机井而借的高利贷。这个途径取的水,水质甘甜清冽,可直饮。特别是在繁忙炎热的夏收季节,村民常常会加一点麨,搅合成稀汤喝了解暑消困。这个味道极好,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饮品饮料都赶不上它。有人可能不知道麨是什么?麨就是待柿子被霜霎了以后,采摘回来在上房木楼摆放待完全成熟后,把其取皮弄净与大麦拌和晾干而磨成的面样东西。话归正题。我们村当年取水的第二个途径是下塬担水。这个活更重,须精壮劳力才可为。一般情况下是家里急需用水,井上又没有村民下绳绞水,自己量力又好,就自力更生,自己下塬挑一担,解个急。也有三五成群、结伴下塬挑水的,那多是井出了问题,绞不成水。比如,淘井的时候、打捞水桶的时候,这

8、时候不仅用时长、用人也多,至少也要把一个胆大的人用绳困着,用辘辘把其小心翼翼放下去。这个工作很麻烦,80 年代以前,手电筒、矿灯等照明工具没有,村民们就用几面镜子折射太阳的光往井下照;吹风机没有,村民们就用桶和笼上下反复多次,以换好井底空气,保证给养。好在我们的井底下是活水,有一定的氧气供给,给下井的师傅没有带来危险。第三个途径是各自在家收集下雨水。村民们是不吃时尽量不吃,不到万不得己绝对不吃。比如下起霖雨来,一连五六天、七八天,甚至更长,村里巷道泥泞湿滑不说,在井边绞水也很不安全。只有这时,村民们才吃喝它。村民们也认为下的时间长了,屋顶也被雨水冲刷干净了。绞上来的水我们存放一周两周都没问题,

9、可收集的下雨水三五天就出了很多名字叫做“水揪”的虫子,它们虽然很小却行动迅捷。所以,雨水就多用来洗衣、洗菜、洗锅了。别看我们用水艰难,我们的父老乡亲可是非常讲究的。啊!对了,这里顺便把“唾沫洗脸尿搓面”给大家交代一下,以免误会成真,影响不明真相的人笑话我们家乡人。古人说,饿死九州,收了华州。熟悉华州的人都知道,麦涨塬沟深土厚,地灵人杰,特别是有一“神虫麦龙”护佑,这里的人自古就麦囤满满,吃不尽不愁吃,今天吃下去了,过一夜又涨了起来。也因此,发生和演绎了成语故事 周处斩蛟。麦涨塬文化源远流长,麦涨塬原住民来自四面八方。张、刘、翟、郝、弋、周、吕,诸姓繁多,其中隐藏了多少秘密无人能解。但麦涨塬出医

10、生、教师、官员、能工巧匠、文化名人却比比皆是!唾沫即唾液、口水。有人说,最好的补品是口水。其为肾之液,有滋润五官,滋养内脏、骨髓以及脑髓的作用。唾液充沛,人的皮肤就饱满年轻而滋润,反之则干瘪起皱、易于老化。唾沫有神奇的保健作用。当有人出了丘疹和痤疮,老人们会叫你用手指轻轻涂抹你的唾沫。而且你会发现,初期只需一次,重者 23 次即可痊愈。唾抹眼有奇效。人过中年以后,看书看报就要戴起老花镜了。每天清晨起来,以自己的唾沫抹眼,可以延缓眼睛老化。现在有保健医生说,平时口中有唾液随时咽下,或经常舌抵上腭,使唾液自生,或以意念促其分泌,频频咽下,都能起到很好的保健益寿作用。说文解字,活命的活就是千口水;说

11、今追古,慈禧太后的美容术中就有唾沫洗脸这一招。莫非在信息很不对称、很不发达的麦涨塬流传此乃是宫廷秘传了!至于“尿搓面”那就更不用多说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尿从尸从水,会意也。方家谓之轮回酒、还原汤,隐语也。”意思是小儿为纯阳之体,代表着无限生命力的阳气、元气充满全身,尿液是肾中阳气温煦产生的,虽然已属代谢物,但仍然保留着真元之气。不知道先人们用的是不是这童子尿?但由此就可见,麦涨塬人是非常智慧的!前几年,风靡全球的喝尿治疗疑难杂症也更证明了这一点。第四个途径是购买使用山间桥峪水库的水。麦涨塬往南往上依次有潘家塬、刘家塬、颜塬、吕塬,太平寺,白泉、鱼茨、马场子等,到秦岭山脉的清明山下,有一

12、峪道叫桥峪。峪口东西修筑一拦水大坝,便有了桥峪水库。这是家乡人民与天斗、与地斗,战天斗地的硕果之一。因为饱受了缺水的磨难,加之当年党中央唤起的人民群众的朝天干劲,当年正值身强力壮的我亲爱的母亲就先后参加了桥峪、秦家两个水库的大会战,并多次获奖毛巾、缸子、脸盆、镢头、铁锨,为家里挣高工分,为的是让我们姐弟人能吃饱肚子而不像别的孩子缺衣少吃。但到母亲老了,她却落下了多种疾病难以医治。令母亲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累死累活、夜以继日和生产队社员无偿修成的水库,当庄稼需要水时,却是那样的艰难,甚至有时候还会因此引起村与村间村民的械斗!麦涨塬地处桥峪水库最下游,村上花钱从水库买了水,水却被沿途的村民偷偷地放流

13、到他们的地里。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地这样做,看你们能把我们怎么样?麦涨塬人当然有礼有节,不甘示弱!往往是不管白天黑夜,先礼貌地自己把水口用泥土、砖块、石头等挡了,偷水的人不吭气、没有再三再四也就过了,如若不服就极有可能发生肢体摩擦,甚至械斗。弄得满身泥巴,青伤红伤都有。麦涨塬村大人多心齐又占理,就是淘了些气、损失了些水。我小时候在夜晚都去陪母亲看过水、放过哨。土地下户以后,村民还联合要过水,但因为费用大、沿途村民的不断骚扰,没浇几回就没人再承办了,到如今农业彻底走上了靠天吃饭的路子。90 年代以前,村里还先后有过三个涝池和一个皮塘。下雨或买水库的浇地水剩余的尾水往往会存到这里,供饲养室或村民喂牲口

14、用。水位丰沛干净时,村民也会在那里洗衣服、聊天;天气炎热酷暑时,孩子们还会光着屁股在那里嬉戏游泳。蝌蚪、青蛙、买盐的、水蛭,我都是在这里认识的。三伏天的夜晚,蛙声一片,给寂静的麦涨塬带来欢歌。如今,老井和涝池都不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眼现代化的深井。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用水时随时打开龙头,无污染、无添加、无公害,甘甜清冽,是上等的天然饮品。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多喝几杯,有时还带上水瓶,灌一些带回城里。2006 年以后,麦涨塬的通村水泥路修通了!人们再也不用因为下雨路滑而烦恼了。摩托车、三轮车、汽车风雨无阻也把信息、资源沟通了。麦涨塬人改变了以往的观念,走出去创业,返回来哺育。他们盖房子改变村容

15、村貌,投资栽植花椒、核桃、樱桃、培植绿化苗木,硬是把一个靠天吃饭的穷山村变成了花果山。昔日外出找活打工的村民,在花椒采摘的时候也当起了老板,雇人干活发工钱,家家户户有了存款。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对麦涨塬的变化进行了报道。2018 年七一前夕,在麦涨塬长大、走出去的文化名人,渭南市首届十大同心人物、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刘西良为村里立石命名,宣传家乡为“花椒之乡”,人们无不为之感到自豪和深受鼓舞!当你有幸来到居于渭南市临渭区和华州区的中间麦涨塬,你一定会心旷神怡的发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很美、都很惬意。当你游览到村北塬边,展望那渭河波光粼粼、高铁如虹、高速公路如带、陇海铁路如龙、赤

16、水交通枢纽展示现代化渭南之时,你一定会为渭南作为陕西东大门和关中城市群而感到信心倍添!而在你脚下,原本靠天不打粮的层层梯田,如今被勤劳勇敢的麦涨塬人,栽植了优质的大红袍花椒,经过精心施肥、松土,锄草、修剪,个个树上果实累累,宛如个个金蛋蛋一团一团在雨后太阳的照射下熠熠展开笑颜不断变得红润等待他的主人去收获。当你正在神思遐想时,很可能又有一股清风吹来,香甜中又有一股十足的椒味,你一定又会对此深爱再吸!改革开放 40 周年征文家乡的变化我的家乡坐落于 XXXX,现属如城街道下辖的城西社区。她既不属老城区,也不是离城较远的纯农村,而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部,是大如城 2001 年实行村级合并的产物。她的前身是吉庄村、鹤庄村,她的组合既不是强强联合也不是强弱相济,而是原先的贫弱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