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及其启示 摘 要: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和践行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其深远意义。重新认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诠释其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深入地认识教育均衡发展,有助于我们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回归教育的本真。 关键词: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公平;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57-01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论语?述而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众弟子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这就是所谓的孔门四科。因此,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说法。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人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教育教学。 一、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