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岛内生技医药科技研发将向何处去.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668674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岛内生技医药科技研发将向何处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未来岛内生技医药科技研发将向何处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未来岛内生技医药科技研发将向何处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未来岛内生技医药科技研发将向何处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未来岛内生技医药科技研发将向何处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未来岛内生技医药科技研发将向何处去“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贡献 从 1998 年由“中研院” 、 “农委会”与“国科会”等部门率先联合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19982008 年)开始,当年担任“国科会生物科学发展处处长”的陈建仁亲身经历了其发展的全过程。该计划最初目的是提升台湾优质的生物育种与种植技术的附加值,推动岛内生物技术的发展,让科技成为带领台湾经济成长的动力。但执行初期,却由于对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不周,配套措施不足,造成农业技术外流,甚至引发业界骂声连连。自此之后,台当局投入科技研发时,除学术性研究,相关“部会”也更加重视让业界有感的“产业效益” 。 1999 年前后,

2、台湾制药业始自小分子药物开枝散叶,延伸至生物制剂、细胞治疗、疫苗研发等领域,虽有萌发的态势,但早期台当局投入的科技预算主要仍在法人机构的科技研发,而在临床前研发到进入临床开发的产业化发展,即所谓第一和第二棒的连结仍然不够,临床前所需的委托生技服务、药物动力学、毒理试验及相关经验和人才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也很不足。为此,台湾“经济部” 、“卫生署” (现更名为“卫生福利部” ) 、 “国科会” 、 “中研院”等相关部门分别于 2000 年与 2002 年启动了“生技制药国家型科技计划” (20002010 年)与“基因体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 (20022010 年) ,希望以此打好制药上游研发的基

3、础。 2010 年,为妥善连结上中下游,实际推动制药产业的发展, “国科会”决定将后两项计划进行资源整合,并配合台当局于 20092012 年间推动的“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 ,合并执行“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20112016 年) ,总计投下近 100 亿元新台币经费,推动以新药、新试剂、新治疗策略和新兴医材研发为主的目标导向研究,选择重点发展项目,整合岛内生技医药研发体系与能力,落实研发成果进入临床前及初期临床试验,加速促成研发成果产业化与商品化,以发展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的技术、新药与相关产品,解决人类重要健康问题。该计划的总目标在于强化中游发展,将研发成果推进临床前及初期临床试

4、验,再通过桥接计划技转、授权、产学合作等机制,最后将研究成果导入企业,落实研发成果产业化的目标。规划的短期目标为建构与整合研发体系与能力;中期目标为健全成果管理与产业化推动;长期目标则为培育优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技医药人才及产业,并将台湾的研发能力及成果推向国际,最终目标是希望能研发出台湾自己的新药。 为此, “国科会”先后找来台湾“冠状病毒之父”赖明诏、台湾大学校长杨泮池及陈建仁担任计划总主持人,并规划了六大计划分项,包括研究群组、临床前发展群组、临床群组、资源中心、产业化推动暨国际合作组、伦理、法律、社会影响组(ELSI)等,以此串联和动员了台湾主要的生技法人研究机构,借助各单位的优势进行

5、大整合。如临床前发展群组主要利用“国卫院”生技与新药研究所既有的新药研发平台以及 DCB 的先导药物筛选平台,特定疾病转译医学部分则持续强化各医院单位的卓越临床试验与研究中心,产业化推动暨国际合作工作则主要通过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的产业推动小组进行。 目前,该计划的执行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区块,一部分用于补助各类计划,包括研究计划、转译医学计划、临床试验计划、产学合作计划(隶属研究群组) 、先导药物评估计划与候选药物推动计划(选题机制) ;另一部分则用于提供各种服务、咨询及合作机会,以支持项下计划所需的技术、分析及规划布局等,包括资源中心服务、小额委外试验服务(隶属临床前发展群组) 、生物分子标靶新药

6、研发合作计划(隶属临床前发展群组) 、产业化推动暨海外合作服务、ELSI 咨询服务等。 平实而论, “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确实为台湾生技制药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自 2011 年至 2014 年间,该计划陆续补助执行 268 件研发项目、4 件先导药物开发与候选药物推动项目、100 件转译医学项目、66 件临床试验项目及 27 件产学合作项目等。根据资料显示,若依研究属性分类,其中以小分子药物研究高居首位,占所有补助项目的 37.3%;其次是生物标记研究,占比 17.2%;生物制剂也占有 13.1%。若依疾病分类,癌症研究一直高居首位,占比超过一半,达 51.5%;其次是相关跨领域研究

7、,高达13.8%;感染性疾病也是热门领域,占比 13.4%。 从研究计划申请发展趋势看,神经及精神疾病研究有增加趋势,至 2014 年度新进项目中已经占有 21%,生物制剂研究也有增加趋势,在新近项目中已经从 2011 年度的 12%增长到 2014 年的 17.54%。在此期间,该计划已经逐渐降低原本偏重研发上游项目的补助,而聚焦资源在“以产品为导向”的潜力项目。2014 年度新进项目的研发阶段往下游推进的比例已经大幅增加。 台当局原本规划“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的整体经费是 6 年 166 亿元新台币,自 2011 年至 2015 年,台当局核定预算总计达 94 亿元新台币(见表 1)

8、。 截至 2014 年底,若从主要绩效指标(KPI)目标值及实际达成值的角度来检验,该计划可谓功成圆满,各分项群组也成果丰硕,也有不少重大突破。例如 2011 年至 2014年底,药品临床试验申报核准数(含岛内外)总计有 21 项,已经高出总目标值的 1 倍;技术创新的技术转让件数已达104 件,高出总目标值 42 件的 2 倍之多;核定补助的临床试验执行达 101 项,也高出总目标值 43 项的 2 倍以上。 2011 年至 2015 年经济效益指标中,促成厂商或产业团体投资金额 6.99 亿元新台币,已经远远超出总目标金额的3 亿元;产学合作件数总计 22 件(参见表 2) 。 延续过去“

9、国家型计划”累积至今,一些发展有成的成果创下不少和知名企业成功结合的大型技转授权案例,包括 2014 年 6 月“中研院”分子生物所沈哲鲲研究团队与岛内药华医药公司签署协议,授权引进 型地中海型贫血与镰刀型血球贫血新药进行后续开发;“国卫院”主导的抗癌新药 DBPR104 已于 2011 年技转杏辉集团并成立杏国新药公司。此外, “国卫院”主持的抗糖尿病新药 DBPR108也在 2011 年授权健亚公司等 6 家岛内制药企业,其中健亚公司又技转中国大陆制药企业并申请大陆专利;抗丙肝候选药物 DBPR11 在 2013 年技转中天生技公司并进入药品临床试验申报阶段。 台大医学院光电生物医学研究中

10、心林世明教授研发的 Vsensor NTU 检测设备可在 12 分钟内即时诊断病毒或癌症,已在 2011 年初以将近 1 亿元新台币的授权金转让永加利公司,并进一步在台北市内湖地区成立衍生新创企业贺利生科技公司,创下台湾医疗器材技转金额最高纪录。 另一项由长庚医院林胤谷医师以中医老药新用为根据,其开发的青黛油萃剂治疗干癣的临床试验项目,其成果也已以 120 万美元技转给法国高德美公司,则证实以西药临床试验证实中药价值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由“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各研发项目衍生的相关成果,通过“产业推动及国际合作组”的桥接技转、授权及产学合作等方式协助,自 2011 年至 2014 年,也

11、有 20件项目衍生成果授权岛内厂商进行商品化开发,其授权收入超过 8000 万元新台币,合约总金额达 2.5 亿元新台币;推动产学合作 15 件,厂商配合款约 5000 多万元;促进厂商投资 12 件,投资金额达 2.3 亿元,并促成 6 家衍生新创公司,实收资本额 6000 万余元新台币(参见表 3、表 4、表 5) 。 其中,抗癌标靶新药 MPT0E028 授权原料药厂台耀化学公司的新药子公司台新药厂,2014 年 3 月已经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药品临床试验申请;安成药业公司于2013 年 10 月承接台湾大学和成功大学技术转让的长效型抗癌生技蛋白候选药物,应用于所有适应症项目的合约,

12、整体授权金额达 1 亿元新台币以上,并促成安成药业从学名药厂转型新药开发企业。 台湾日祥公司承接“国防医学院”技术转让的甲基化癌症基因检测平台应用与开发项目,所开发的子宫颈癌检测产品目前正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内进行临床验证申请认证中。日祥与知爱堂公司进一步于 2013 年 10 月向台湾“经济部”提出“业界科专计划”申请项目,创下“国家型计划”成果由厂商承接,并以“业界科专”方式继续接棒开发的首例。 长庚大学研究团队的具有支撑骨骼结构强度特性且可扩张的植入物研发项目,于 2012 年底技转由铨发科技公司、联合骨材公司及原研究团队共同组成的衍生新创企业固昌生物科技公司,也创造了整合学术研究界、医药

13、制造商与渠道商的上下游价值链的成功案例,开创了让传统产业有机会转型为高附加价值医材企业的新模式。 此外,预计今年底,由台大医学院陈昆锋医师率领的研究团队开发的 SC-43 末期肝癌小分子口服标靶药物也将成立衍生公司。 不过,由于岛内生技产业规模和厂商数量有限,几年来各企业对专案计划的承接已有饱和趋势,但学研界仍不断有创新成果产出,因此该计划将加强进行海外推广,使台湾研究成果走进国际舞台,也借此引进海外生技公司的开发经验。 目前,该计划已推动岛内学研机构与美国、欧盟、日本等知名研究机构与企业进行联盟和交流合作。例如 2013年 5 月,与全球最大的跨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签订合作意向

14、书,启动 20 多项疫苗等大型临床试验;同年 10 月再与全球领先制药企业阿斯利康(Astra Zeneca)公司进行合作,启动开放式创新合作研究,成为该公司第一个亚洲合作伙伴。 台湾后续生技制药研发将何去何从? 不过,随着“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进入尾声,台当局已决定未来投入科技发展将不再以“国家型计划”的形式运行,但生技产业效益似乎才刚开始,还来不及萌芽,这些计划成果将退场或转进?未来后续生技制药研发将何去何从?成为业界关心的焦点。 陈建仁认为,现在终结所谓“国家型计划”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该计划已走过了研发阶段,正在逐渐从法规、观念上让研究者往产品方向开发,再往下推散出去,产业效益就会

15、慢慢发酵。 今年 6 月底,陈建仁作为“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的总主持人,将提交退场/转型计划书,内容包括转型后仍将以产业化为主要目标,做重点式推动。 他强调,未来由于经费有限,将制定优先顺序,专注于与研发转译相关的项目或关系台湾临床试验竞争力者,资源将优先保留,如临床试验合作联盟,可回归其他部会的研究项目则尽可能回到既有机制下运作。目前已大致规划为“生技医药转译临床”与“资源中心”两大主轴,希望持续支持台湾临床试验合作联盟与临床试验相关技术平台的可持续经营,另外也将成立专案小组,评估决定转译研发所需的技术平台为何,再纳入目前资源中心计划(参见图 2、表 6) 。 陈建仁表示,台湾生技产业近

16、年虽有傲人的市值,但产值却始终委靡不振,若自产业界角度切入, “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的成果似乎不大。尽管台当局力倡产业化发展,但现行法规仍有太多局限,要吸引岛内外资金流入产业仍有很多疑虑,这无异紧紧地掐住了产业发展的咽喉。总结该计划路走来的努力,最大的成果是许多观念改变。该计划仍旧深深影响了台湾的制药发展,引导学术界和研究机构更加重视产业需求与效益;研发人员自学术到应用的思维开始演变,医院、医师从单打独斗到联盟合作,台当局在人体试验、医药相关法规的突破与转变等,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观念革新。 “这像盖一座灯塔,只有等到一个真正从合湾开发出去的新药上市那天,这座灯塔才真正装上了灯,并开始发光。

17、”他说。 但产业效益是需要发酵的。陈建仁形容,就像电影里的台词,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他更期盼有更多企业来承接成果,勇于投入和学研界共同开发。 台湾“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基础环境建设,其中优化临床试验环境成效卓越,增加了许多与海外合作的机会,为岛内的生技产业的声誉带来大幅提升。 该计划建立起台湾临床试验合作联盟,总计包括 14 个特定疾病分类,如肺癌、肝炎及肝癌、乳癌、胃肠疾病与幽门杆菌、妇癌、法布瑞氏症、高血压、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感染症、小儿感染症、精神疾病、肾病,以一站式的服务模式收取病人,为临床试验节省不少时间成本。此外,该计划还推动临床试验联盟联合伦理审查机制,由主导医院完成伦理审查后,联盟其他医院就采简易审查,目前已有 20 家岛内医院参与。 陈建仁表示,台湾医师素质高、临床照护佳、健保给付等特质都是发展临床试验的利基,但由于利益问题,以往不少医院各据一方,且同一试验案可能会经过多家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重复审查,不仅浪费人力,作业时程不一更造成试验延宕。如今,整合后的台湾临床试验合作联盟吸引了许多国际药厂,以台湾为中心执行多地区多中心临床试验。根据资料显示,自 2011 年至今,台湾临床试验合作联盟执行的国际临床试验已增加近 2 倍,2014 年共执行 208例,约占全部项目的 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