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杰出文学家,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通过文章,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二、重点字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俨然:整齐的样子。 (4)悉如外人。 悉:都。(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向:先前(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
2、诣:拜见。(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12)欣然规往。规:计划.(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三、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四、古今异义词。(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2)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走投无路的地步。(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
3、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五、1.出自本课的成语。 (1)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2)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2.原句填空。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表现桃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交代桃花源人躲避在此原因的句子
4、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3.重点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林子在溪水的发源地就没有了,便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有些光亮。(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桃花源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和桃花源外的人完全一样。(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都能听得到。(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
5、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安闲快乐。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详细的给(桃花源人)讲了自己在外面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2(10)、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竟然迷路了,再也没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六、课文问答。(1)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一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渔人
6、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2)第二段中,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答: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桃花源美在什么地方?答:自然环境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社会环境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精神面貌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民风美: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为何桃花源人叹惋?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的历史。桃花源人为社会的黑暗、动荡叹惋,为桃花源外百姓的痛苦生活而叹惋。(5)为何桃花源人叮嘱渔
7、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答:桃花源人心存戒心,不想外人打扰他们平静安宁的生活,同时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6)文中哪里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未果,寻病终”。(7)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不存在,为什么还要写呢?答: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心愿;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否定。(8)作者在文中寄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答:寄托了没有阶级,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社会理想。作者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当时的社
8、会条件下,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9)用自己的话对文中的人物作简要评价。答:武陵人(渔人)充满好奇,有私心,不守信用的人;桃花源人(村人)勤劳自足、文明有礼、热情好客的人。(1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答:作者所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当时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只能是一种空想。作者把桃花源描写的如此令人神往,表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9、11)怎样理解“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句话?答:这句话表面写桃花源的神秘,实际上作者是在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虚构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精神寄托.(12)作者对桃花源优美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这是渔人进入桃花源后见到的桃花源风光。作者把桃花源写得如此幽静、美好,是为了反衬外界的黑暗和污浊。此段由景及人,描述了桃花源人的往来种作、衣着装饰和怡然自乐的生活。(13)“乃大惊”说明了什么?“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渔人感到陌生,大为惊奇,逼真地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为下文“自云先世。”和“无论魏晋”做铺垫。(14)“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情节发展上有何作用?暗示桃花源人不屑也不愿
10、与世人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15)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为什么?不是。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暗示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3(16)主题思想:本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对照。它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
11、反抗。陋室铭1、解题: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2、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 ,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 ,以“仙” 、 “龙”衬“德” ,以“名” 、 “灵”衬“馨” ,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 ,从而点明短文主旨。3、作者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一是自然环境清幽。 (景)二是交往人物不俗。 (人)三是生活情趣高雅。 (事) 4、作者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 、 “子云亭”?用诸葛
12、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并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说明陋室不陋。5、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 自己的观点态度,是画龙点睛之笔,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6、分析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7、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水 |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 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 |
13、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可以|调| 素琴,阅 |金经。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云:何陋| 之有?8、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但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清葱,映入帘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粗俗、无文化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 )有什么简陋的呢?”9、本文最富哲
14、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类比的手法 10、陋室,真的陋吗?不陋 原因:惟吾德馨 1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 室不“陋” ,表现了室主品德高尚?优美的自然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往来客人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主人的高雅情趣: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2、反问句“何陋之有”照应上文哪句?惟吾德馨13、作者写陋室用意何在?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14、作者身居陋室却不觉其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
15、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15、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不论是居于陋室还是身处豪宅,最重要的是居住的人能有“德馨” 。16、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这种借他物 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托物言志。17、文中说“斯是陋室” ,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爱莲说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花, (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
16、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
17、大度;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3、 本文主要是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谈到菊花和牡丹呢?映衬。菊花,正衬;牡丹,反衬4、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 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5、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 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6、立 意(中心) 作者以莲自喻,借爱
18、莲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委婉批判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7、 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8、 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9、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10、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 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11、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
19、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12、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13、比较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相同点:1、主题:都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2、立意: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3、表达方式:都大量运用描写。不同点:1、文体:一为“铭” ,一为“说” ;2、句式:陋以骈句为主, 爱则以散句为主;3、线索: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 爱以“爱”贯穿始终。514、 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
20、有” 。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15、 “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菊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为了起衬托作用。16、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17、莲君子爱:托物言志,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大道之行也一、出处:礼记礼运 。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
21、。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2)词类活用:亲其亲“亲”(以.为亲,奉养。) 子其子“子”(以为子,抚育。)(3)一字多义:修 讲信修睦(培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独 矜寡孤独(老而无子人) 予独爱莲.: (惟独)乱 盗窃乱贼(造反) 避秦时乱(战乱)兴 谋闭而不兴(发生) 水波不兴(起)三、特殊字词注解讲信修睦: 修: 培养。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 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寡:老而无夫的人。孤 :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男有分: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女有归: 归:指女子出嫁。货
22、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恶:憎恶。 是故: 即“故是 ”:可译为“因此” “所以” “这样一来” 。 谋闭而不兴: 闭: 杜绝。兴: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指造反。 贼: 指害人。 作:兴起。外户: 泛指大门。四、衍生成语:1、夜不闭户 2、矜(鳏) 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五、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有。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都是在构想一个无战乱,无剥削,人
23、人和睦相处,老幼受关爱,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是 “老有所终” “幼有所养”的具体体现。3、请你谈谈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要点 1):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当时不能实现。2):但我们要努力去实现(从自身做起,关爱他人,讲求诚信,尽力工作等)4、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 、 “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文中“大道“ 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 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 和“大同“ 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5、
24、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 。人之幼。“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7、 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答: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8、写“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9、写“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610、写“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
25、11、本文中选择人才的标准用一个成语概括是(德才兼备) “故外户而不闭”用成语概括是(夜不闭户)12、请你谈谈对大同社会的看法。虚构的、不能实现的、不存在的 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对现实会的反抗和不满。七、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译文: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而无妻的、老而无夫的、幼而无父的、老而无子的人及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
26、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世界何时铸剑为犁1有关战争的格言与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孙子)兵民为胜利之本。(毛泽东)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孙子)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 兵者,诡道也。(孙子) 2有关战争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南征北战、硝烟弥漫、长驱直入、坚苦卓绝、战火纷飞、声东击西、围魏救赵、退避三舍、用兵如神、四面楚歌、全民皆兵、马革裹尸、纸上谈兵、也其不意,攻敌不备、有勇无谋、坚壁清野
27、、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运筹帷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3有关战争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 贺 雁门太守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塞下曲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4诗中亲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朝花夕拾1、鲁迅,原名周
28、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朝花夕拾是其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学过的有阿长与山海经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十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了解、理解即可)1.狗猫 鼠: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 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2.阿长与山海经 :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
29、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73.二十四孝图: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 、 “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 “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4.五猖会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5.无常:
30、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 ,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 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8.琐记: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
31、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9.藤野先生: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10. 范爱农 : 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
32、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3、介绍朝花夕拾 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长妈妈: 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藤野先生: 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关爱年轻人、为人正直的人。 范爱农: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
33、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 N 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父亲: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2、 二十四孝图 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8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 ”, “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3 、 “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 活无常 。4、 五猖会 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
34、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5、鲁迅在 藤野先生 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1、选文第一自然段写五猖会是“罕逢”的“盛事”和五猖庙的“奇特”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在结尾又写背书的内容完全“忘却”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1、用迎神赛会带来的欢乐同下文被迫背诵鉴略造成的压抑对比,批判了封建制家长对儿童的迫害,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的腐朽。2、你对文中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有何评价?2、不好。一次千呼万唤始得来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严重地挫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这种教育方式只会损害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好。父亲望子成龙,可怜天下父
35、母心。父亲的近于残酷的要求是作者日后成才的基础,我们应该理解父亲的教育方式。毕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3、课后习题1答案:作者用近一半的篇幅来谈迎神赛会,意在表现迎神赛会热闹,繁盛。表现我对迎神赛会的热切盼望,为下文父亲阻难引起的冲突作了铺垫。无常中也有大篇幅的对迎神赛会场面的描写。请 阐 述 祥 子 的 三 起 三 落 的 故 事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
36、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人 物 形 象 概 括 : 祥子 祥 子 来 自 农 村 , 他 老 实 , 坚 忍 , 如 同 骆 驼 一 般 。 他 自 尊 好 强 , 吃 苦 耐 劳 ,凭 自 己 的 力 气 挣 饭 吃 。 但 最 后 , 经 历 了 三 起 三 落 , 祥 子 已 经 失 去 了 生 活 的 信 心 。 他 已 经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虎妞霸道泼辣,心理变态,敢
37、爱敢恨 刘四爷:冷酷无情曹先生一个平凡的教书人,爱好传统美术,因为信奉社会主义,所以待人宽和,被祥子认为是“圣人” 小福子一个善良的、可悲的人物,是祥子喜欢的人,但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同情和无限的思考。五 , 习 题 集 : 1、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 _ 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_次买车又_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_,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_ 。 (骆驼祥子 、三、三、三起三落或祥子与车、虎妞)3骆驼祥子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祥子来自农村,他,
38、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老实、健 壮 、 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等;拥有一辆自己的车;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 4、 骆 驼 祥 子 还 写 了 其 他 各 色 人 物 , 如 残 忍 霸 道 的 车 主 , 大 胆 泼 辣 而 有 点 变态的,一步步走向毁灭的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等等。9(刘四虎妞小福子) 6、 骆驼样子通过描写正直好强的青年车夫祥子由希望、受挫、挣扎到绝望,最终堕落成城市垃圾的惨遭遇,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表达了对劳
39、动者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骆驼祥子选段:祥子雨中拉车 1.从文段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一 是 现 实 人 吃 人 的 万 恶 的 旧 社 会 对 穷 人 造 成 的 伤 害 二 是 上 流 社 会 人 对 穷 人 的 盘 剥和 欺 压。2.文中“() ”的 句 子 表 现 了 “坐 车 的 ”冷漠无情的性格特点。.最后一段将祥子比作“风雨中的树叶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风雨中的树叶是单薄的无助的,而黑暗社会中的祥子也是单薄的无助的,他根本没有力量和这个社会抗争,表现祥子生存的艰辛。形象分析:保尔性格:顽强、执着、刻苦、奋进、勇敢、奉献、宽容、诚实。保尔精神:自我
40、牺牲的精神、顽强坚韧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热爱读书的精神。人们提出“在新时代,要做保尔还是比尔”的新命题。与 比尔盖茨相提并论的保尔,就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_, 他受 朱赫来 等人影响很大,经过艰苦的锻炼,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保尔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原则: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 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_,_,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是保尔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革命乐观主义的深刻概括。18: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41、?答:为理想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的高贵品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_。 主人公是在 _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_精神,_的意志,_的高贵品质。 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_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 钢铁
42、是怎样炼成的 ,作品的主人公是 保尔柯察金 。(2)以整部作品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他是一个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不屈服于命运,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战士。105.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_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_次买车又_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_祥子与车,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_。 6.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 ,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_;
43、_。 7.朝花夕拾原名_ ,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_。1,关于莲的 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2,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赞美。但现在也有人认为,如果对此强调过分,就不能适应今天的时代。你的意见呢?涤荡世俗的污染,排除世事的纷扰,持守内心的纯良本分,在任何时代都应当是一个正人君子的品德和处世原则。但是,小事情上的入乡随俗、融合通达与坚持原则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并不矛盾。所
44、以理想的状态应当随和而不附合,正直而不清高,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三)莲文化的魅力 1、莲文化探胜 (1)从古今诗文可以看出莲通常被赋予了哪些含义?莲有哪些品质值得人们赞美? (2)莲有哪些美称?写三个。 (3) 、与莲有关的诗句有哪些?写三个。 (5) 、某班举行辩论会,正方观点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反方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 ”并举莲的例子,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证明。请你据此写一段话作为反方的发言稿,要求观点鲜明,说理有力,令人信服。 (2)理解性默写 39、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_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_,_,_,_。 40、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_,_,_。_ ,_。 41、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 42、 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 43、人说“近墨者黑” ,但“近墨者未必黑” ,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_,_” 。 44、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_。 。 45、 爱莲说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 46、 爱莲说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49、通过春望中的_,_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50、 石壕吏中_,_两句渲染出了县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