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农技植保函【2018】52号2017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继续组织北京、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新疆等20个省(区、市)的6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二化螟、小菜蛾、烟粉虱、小麦赤霉病、稻(麦)田杂草等16种重大病虫草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本年度系统测定田间常用农药品种34个(监测对象、涉及农药品种及抗性分级标准分别见表1、2),现将可以评估的病虫草和涉及的农药品种抗药性情况通报如下。表1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对象、农药品种及方法作物 监测对象 监测农药品种 监测方法 敏感基线依据褐飞虱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噻
2、嗪酮、毒死蜱、吡蚜酮稻茎浸渍法稻苗浸渍法 NY/T 1708-2009白背飞虱 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 稻茎浸渍法 NY/T 3159-2017灰飞虱 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毒死蜱 稻苗浸渍法 NY/T 2622-2014二化螟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毒死蜱 点滴法稻苗浸渍法 NY/T 2058-2014水 稻稗 草 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氰氟草酯 整株栽培法 NY/T 2728-2015赤霉病 多菌灵、戊唑醇 PDA平板测定 法 南京农业大学提供麦 蚜吡虫啉、啶虫脒、氟啶虫胺腈、氧乐果、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玻璃管药膜法 NY/T 2726-2015日本看麦娘 炔草酯、唑啉草酯
3、 整株栽培法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小 麦菵草 炔草酯、唑啉草酯 整株栽培法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棉 花 棉铃虫 辛硫磷、三氟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浸叶接虫法 NY/T 2916-2016 2 作物 监测对象 监测农药品种 监测方法 敏感基线依据棉 蚜 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灭多威 浸叶接虫法 中国农业大学提供棉盲蝽 灭多威、毒死蜱、三氟氯氰菊酯、吡虫啉 点滴法 中国农业大学提供小菜蛾 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溴虫腈 浸叶接虫法 NY/T 2360-2013甜菜夜蛾 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氧虫酰肼、多杀菌素 浸叶接虫法 NY/T 2361-2013烟粉虱 溴氰虫酰胺、吡丙醚、螺虫乙酯 玻璃
4、管药膜法 带卵浸茎法 NY/T 2727-2015蔬 菜二斑叶螨 阿维菌素、腈吡螨酯、乙唑螨腈 琼脂浸叶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 花卉研究所提供表2 害虫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抗药性水平分级 抗性倍数(倍)敏 感 RR 5.0 低水平抗性 5.0 100.0 1 水稻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1.1 褐飞虱1.1.1 监测地区(见下图) 3 1.1.2 监测结果1.1.2.1 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00倍),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113倍),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0倍),对第
5、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4204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倍数增加幅度较大。1.1.2.2 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00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1.1.2.3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453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1.1.2.4 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绝大多数种群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
6、数100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有所增加,应引起各地农业部门高度关注。从各地植保站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田间防治效果虽有下降,但仍可控制褐飞虱危害,这可能与吡蚜酮作用机理以及近几年虫口密度较低有关。1.1.3 对策建议根据目前监测结果,褐飞虱除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其他田间常用药剂都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鉴于目前 4 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已达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
7、制吡蚜酮、毒死蜱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等药剂,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快速发展。1.2 白背飞虱1.2.1 监测地区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湖北省武穴市和赤壁市、广西自治区南宁市、云南省西双版纳市。1.2.2 监测结果及建议目前监测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噻嗪酮、有机磷类毒死蜱等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噻嗪酮抗性倍数49123倍,对毒死蜱抗性倍数29104倍);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抗性倍数3.679倍,对噻虫嗪抗性倍数3.460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白背飞虱对新烟碱类
8、药剂抗性倍数有所增加。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目前褐飞虱已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鉴于新烟碱类药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依然很高,在田间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为主时,选用吡虫啉、噻虫嗪,与吡蚜酮交替轮换使用。1.3 灰飞虱1.3.1 监测地区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和盐城市盐都区、浙江省长兴县、安徽省庐江县。1.3.2 监测结果及建议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安徽、浙江等省)灰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噻虫嗪、烯啶虫胺、吡啶甲亚胺类吡蚜酮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对有机 5 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848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
9、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今后应继续限制毒死蜱的使用次数。在水稻生长后期当灰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时,不宜使用吡虫啉、噻虫嗪进行防治。1.4 二化螟1.4.1 监测地区(见下图)1.4.2 监测结果1.4.2.1 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南部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抗性水平较高,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3259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增加幅度较大。1.4.2.2 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18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1.4
10、.2.3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浙江、江西、湖南等省二化螟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64倍),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处于敏感至低 6 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9.9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1.4.3 对策建议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剂抗性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等省部分地区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今后应继续限制双酰胺类、有机磷类药剂使用次数,避免二化螟连续多个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同时,应控制阿维菌素的过量使用,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作用。1.5 稗草1.5.1 监测地区江西省南昌县、吉安市
11、、余干县、鄱阳县、抚州市临川区,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安乡县、汉寿县、益阳市资阳区、沅江市。1.5.2 监测结果及建议从江西、湖南2省10个县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72个稗草样品,经抗药性检测,对五氟磺草胺抗性频率为100%,其中江西省27个种群抗性倍数10倍,占监测总样本的82%;湖南省31个种群抗性倍数10倍,占监测总样本的80%;在江西南昌、余干、湖南鼎城、沅江、汉寿监测到抗性倍数100倍的种群,最高抗性倍数为1538倍。从江西、湖南2省10个县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39个稗草样品,经抗药性检测,对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为92%,其中江西省12个种群抗性倍数10倍,占监测总样本的63%;湖南省11个种
12、群抗性倍数10倍,占监测总样本的55%;在江西南昌、余干、湖南鼎城、汉寿监测到抗性倍数100倍的种群,最高抗性倍数为893倍。从江西、湖南2省10个县市水稻田中采集得到30个稗草样品,经抗药性检测,对氰氟草酯抗性频率为57%,其中江西省2个种群抗性倍数10倍,占监测总样本的10%;湖南省1个种群抗性倍数10倍,占监测总样本的10% 。 7 1.5.3 对策建议鉴于江西、湖南双季稻区大部分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处于较高水平抗性,应严格限制其使用次数,特别是在抗性倍数100倍地区要暂停使用,轮换使用氰氟草酯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延缓抗药性继续发展。2 小麦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2.1
13、 麦蚜2.1.1 监测地区(见下图)2.1.2 监测结果及建议目前监测地区麦长管蚜种群对田间常用药剂新烟碱类吡虫啉、啶虫脒、氟啶虫胺腈、有机磷类氧化乐果、氨基甲酸酯类抗蚜威、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禾谷缢管蚜对药剂的敏感度在不同地点种群间的变异比麦长管蚜要大,监测到江苏东台、安徽萧县、湖北枣阳种群对吡虫啉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612倍);对啶虫脒、氟啶虫胺腈、氧化乐果、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建议在麦蚜产生抗性地区轮换使用新烟碱类药剂、抗蚜威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延缓麦蚜抗性的发展。2.2 赤霉病2.2.1 监测地区(见下图) 8 2.2.2 监测
14、结果2.2.2.1 对多菌灵抗性从江苏、安徽、湖北等7省11个县市采集的小麦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3928个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多菌灵抗性菌株1930个,其中江苏省抗性菌株1866个,抗性频率为58.8%;安徽省抗性菌株61个,抗性频率为37.7% ;河南省抗性菌株3个,抗性频率为 4.8%;其他地区菌株处于敏感状态。结果表明,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主要发生在江苏、安徽两省,其抗药性发生程度均达到用常规法即可检测到的危险水平。2.2.2.2 对戊唑醇抗性从江苏、安徽、湖北等7省11个县市采集的小麦病穗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3928个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对戊唑醇抗性菌株68个,7个省都检测到抗性
15、菌株,抗性频率1.2%6.1% ,其中山东省抗性频率最高。2.2.3 对策建议根据抗性检测结果,建议在多菌灵产生抗性地区轮换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但要严格限制每类药剂的使用次数。2.3 麦田杂草2.3.1 监测地区江苏省高邮市、宝应县、兴化市、泰兴市、建湖县、淮安市洪泽区 9 、盱眙县、宜兴市、丹阳市,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巢湖市、长丰县、寿县、霍邱县、来安县、定远县、天长市、全椒县,河南省息县。2.3.2 监测结果及建议从江苏、安徽、河南等3省14个县市小麦田中采集得到22个日本看麦娘样品,经抗药性检测,对炔草酯抗性频率为86.4%,其中江苏省抗性种群7个,抗性频率为10
16、0%;安徽省抗性种群 12个,抗性频率为86% ;河南省抗性种群0个。对唑啉草酯抗性频率为63.6%,其中江苏省抗性种群5个,抗性频率为71%;安徽省抗性种群9个,抗性频率为64% ;河南省抗性种群0个。从江苏、安徽2省19个县市小麦田中采集得到35个菵草样品,经抗药性检测,对炔草酯抗性频率为65.7%,其中江苏省抗性种群11个,抗性频率为73% ;安徽省抗性种群12个,抗性频率为 60%。对唑啉草酯抗性频率为42.9% ,其中江苏省抗性种群5个,抗性频率为33% ;安徽省抗性种群10个,抗性频率为50%。2.3.3 对策建议加强对麦田杂草抗药性检测,根据抗药性检测结果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除草
17、剂,延缓麦田杂草抗药性继续发展。3 棉花害虫的抗药性状况3.1 棉铃虫3.1.1 监测地区(见下图) 10 3.1.2 监测结果3.1.2.1 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抗性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三氟氯氰菊酯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9269倍),特别是山西盐湖、河南西华、山东滨州、阳谷、夏津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4269倍);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种群对三氟氯氰菊酯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59.5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大部分种群抗性倍数有所增加。3.1.2.2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辛硫磷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449倍),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种群对辛硫磷处于敏感状态(抗性倍数1.02.7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3.1.2.3 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90倍),长江流域棉区、新疆棉区种群处于敏感状态(抗性倍数1.01.1倍);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3.1.3 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