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审计学》教学课件.pptx

上传人:文****钱 文档编号:67303 上传时间:2018-06-09 格式:PPTX 页数:170 大小:29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审计学》教学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武汉大学《审计学》教学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武汉大学《审计学》教学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武汉大学《审计学》教学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武汉大学《审计学》教学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审计学,武汉大学,第一章 概述,一、审计定义 1、 美国会计学会的定义:“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 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递给有利害关系的使用者的系统过程。” 2、 我们的定义:“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会计和其他经济资料的真实、公允性 进行独立审查、评价和鉴证的经济监督活动。” 即审计的本质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的系统过程,独立审计人员,收集和评价证据,传达结果,利害关系人,确认两者相符合的程度,有关经济数据的认定,有关经济数据既定标准,二、审计分类 1、按审计执行主体

2、分类 政府审计 ( Governmental Audit ) 独立审计 ( Independent Audit ) 内部审计 ( Internal Audit) 2、按审计基本内容分类 财政财务审计 ( Financial Audit ) 经济效益审计 ( Economic Efficiency Audit ),3、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 事前审计 事中审计 事后审计 4、其他分类,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意义(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 1、降低财务会计信息的风险 2、协调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 3、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四、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资格,五、会计师事务所的

3、主要业务(一)美国会计公司的业务种类 1、审计及其他鉴证服务 2、税务服务 3、管理咨询服务 4、会计和其他服务(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六、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一)西方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1、独资 (Proprietorship) 2、普通合伙制 (General Partnership) 3、职业公司制 (Professional Corporation) 4、有限责任公司制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5、有限责任合伙制(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 LLP) 事务所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而各个合伙人

4、对其个人执业行为承担无限责任。LLP已成为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 1、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 2、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三)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 如何引导会计师事务所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二章 注册会计师执业规则,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一)美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1、美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构成(四个层次) a. 职业道德原则以理念形式表述的道德行为的理想标准,没有强制性。 b. 行为规则以具体规则形式体现的有关道德行为的最低标准,是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具有强制性。

5、,c. 行为规则的解释规定了行为规则的适应条件和范围,是对具体 行为的详细说明,这种解释往往是针对审计人员就某一具体规则提出的问题进行的解答。 d. 道德裁决旨在说明行为规则和行为规则解释在具体情况中的应用2、美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二)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1、坚持独立、客观与公正原则2、确保专业胜任能力和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3、遵守技术准则4、恪守对公众、客户和同行的责任5、合理承接业务,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一)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基本框架1、鉴证业务准则(1)审计准则(2)审阅准则(3)其他鉴证业务准则2、相关服务准则3、质量控制准则,(二)我国注册会计

6、师执业准则体系的特点,(三)已颁布实施的执业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审计业务约定书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 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 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 号了解

7、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 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存货监盘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 证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会计估计的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中国

8、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管理层声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数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1号对特殊目的审计业

9、务出具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1号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2号银行间函证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3号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21号对小型被审计单位审计的特殊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2号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第2101号财务报表审阅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

10、务准则第3111号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第4101号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服务准则第4111号代编财务信息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三、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一)鉴证业务的性质与目标(二)鉴证业务的三方关系(三)鉴证对象(四)鉴证标准(五)鉴证报告(六)鉴证业务的承接与风险控制,三、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一)美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准则 1、质量控制准则的内容 五大要素a. 独立性、正直性和客观性 b. 人事管理 c. 客户和业务的承接与续约 d. 聘约的执行 e. 监督 2、质量控制准则与公认审计准则的关系,(二)我

11、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 1、全面质量控制一个事务所为合理地确信其执行的所有审计业务,都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而采取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2、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第三章 审计目标、证据与工作底稿,一、审计目标(一)审计总目标的演变 1、详细审计阶段查错防弊 2、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鉴证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公允性,其次是查错防弊 3、会计报表审计阶段鉴证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帮助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重新重视检查会计错弊阶段揭露错误和舞弊有重新成为审计的重要目标,(二)会计错误和舞弊及注册会计师的检查职责 1、会计错误和舞弊的概念 会计错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错报或漏报。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

12、、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对会计政策的误用,舞弊:导致会计报表失实的故意行为。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2、注册会计师检查会计错误和舞弊的职责,(三)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1、存在和发生( existence or occurrence ) 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在资产负债表日确实存在,损益表所列示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确实发生。 2、完整性 ( completeness ) 所有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列示的交易或事项都确已列入,没有遗漏或省略。 3、权利和义务 ( rights and obligations )

13、 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产确属特定日期企业的权利,所列示的负债确属企业的义务。,4、估价或分摊 ( valuation or allocations ) 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均按适当的金额列入会计报表中。 5、表达与披露 ( presentation and disclosure) 有关会计报表的组成要素都已按会计准则规定予以适当分类、说明及充分披露。,(四)审计的具体目标 (practical audit objective) 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需要根据审计总目标和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来确定。,二、审计证据的概念和分类(一)审计证据的

14、概念 审计证据(audit evidence)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某项审计业务的过程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而获取的各种凭据。 (二)审计证据的类型 1、按来源分类内部证据内-外证据外-内证据外部证据,2、按表现形式分类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 3、按证明力分类充分证明力部分证明力无证明力,三、审计证据的评价 (一)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及其评价 审计人员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时应考虑的因素: 1、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 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 3、审计人员的执业经验 4、审计过程中是否发现错误或舞弊 5、审计证据的质量 6、总体规模与特征,( 二)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及其评价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包括相关性

15、和可靠性两个方面相关性:指审计证据应与审计目标相关联。可靠性:指审计证据的可信度 1、对审计证据相关性的评价 2、对审计证据可靠性的评价,四、收集审计证据的常用方法 (一)检查记录或文件 1、审阅审计人员仔细阅读被审单位的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件,审查其是否真实、合规、合法。 2、复核审计人员对有关的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件按照其内在联系进行相互核对,审查有关内容是否一致。 (二)监盘审计人员现场监督被审单位的现金、有价证券、存货等各种实物资产的盘点,并进行适当的抽查。 (三)观察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有关业务活动,以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实地察看,以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

16、四)查询(含函证)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内外有关人员进行书面或口头询问以获得审计证据的方法。1、函证审计人员为印证影响会计报表认定的帐户余额或其他信息,以被审单位的名义向第三方发出询证函,获取审计证据。2、函证的对象3、函证的控制 (五)重新计算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会计记录中的有关数字进行验算或另行计算,以验证原来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 (六)重新执行,(七)分析性复核 (analytical review) 1、分析性复核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 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以及它们与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作用:审计计划阶

17、段,审计人员可用分析性复核来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状况,并从该单位经营状况的迹象和发展趋势上鉴别可能存在错误或舞弊的风险领域,进而合理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审计实施阶段,可将其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的程序,以获得与帐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的相应认定有关的证据,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报告阶段,可用于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以降低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2、分析性复核的应用步骤选择计算和比较的种类绝对额比较、共同比会计报表(垂直分析)、比率分析和趋势分析执行恰当的分析性复核使用分析性复核的基本假定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之间预计继续存在一定的关系。据此假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各种不

18、同来源的数据确定用于比较的标准。根据的标准不同,确定的分析性复核程序也不同。分析性复核结果的评价与处理利用分析性复核结果时应当考虑的因素内部控制失效时的特殊处理发现异常差异的处理,首创股份2003、2004年主要经营业绩指标,五、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及作用 1、 审计工作底稿(audit working paper)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编制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各种资料。,2、作用 a. 审计工作底稿有利于整个审计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b. 审计工作底稿是支持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证据; c. 审计工作底稿是解脱或减轻审计人员责任的有力证据; d. 审计工

19、作底稿为考核审计人员专业能力,评价其工作业绩提供了重要依据; e. 审计工作底稿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 和质量检查的重要手段; f. 审计工作底稿对今后的审计业务有参考价值,(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 1、按性质和用途分类(1)综合类工作底稿(2)业务类工作底稿(3)备查类工作底稿 2、按与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分类(1)工作试算平衡表 ( working trial balance )(2)导表 ( lead schedule )(3)证明表 ( supporting schedule )(4)调整分录和重分类分录 ( adjusting and reclassification entries ),

20、(三)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和编制要求 1、要素被审单位的名称;审计内容的名称;审计内容的发生时点或所属期间;审计过程及其结果的记录;审计标识及其说明;索引号及页次;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 2、要求资料具体;详略得当;结论明确;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四)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五)审计工作底稿的管理 1、审计工作底稿的所有权与保管 2、审计工作底稿的保密和借阅,第四章 业务承接与审计计划,一、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1、 制定审计计划阶段调查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与被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确定重要性水平评估审计风险制定审计计划,2、实施审计测试阶段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

21、进行控制测试对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进行实质性测试 3、结束审计工作阶段审计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取得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整理和鉴定审计证据,评价审计结果,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种类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二、承接客户委托业务(一)评价客户的可接受性 1、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包括了解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所在行业的情况、内部情况等;了解的一般方法包括利用以往审计的资料和经验;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实地察看被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与被审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讨论;与被审单位高管人员讨论;与有关专家、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客户等知情人士讨论;与曾为被审单位及所在行业其他单位提供服务的注册会计师、

22、律师进行讨论;考虑有关会计和审计公告的影响),2、了解客户管理当局的状况 3、了解客户的委托目的与动机 4、考虑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 (二)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三、审计中的重要性 (一)重要性及其在审计过程中的应用 1、重要性的定义 重要性( materiality )是指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理解该定义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 重要性概念是针对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影响程度而定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要视被审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2、重要性的判断标准 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特征。从性质方面看,要特别关注

23、以下错报或漏报: a. 涉及舞弊或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b. 可能引起履行契约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c. 影响盈亏状况的错报或漏报 d. 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3、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a. 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互为存在的条件 b.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 重要性水平的高低是指允许最大错报或漏报的金额;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的结果。 c. 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运用执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二)审计计划阶段对重要性水平的初步判断 1、初步判断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以往的审计经验有关法规的要求被审单位经营规模、业务性质和

24、组织形式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2、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固定比率法 实务中用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一些参考值:净利润的5%,一般适用于经营稳定、回报正常的以营利为目的企业;资产总额的0.5%1%,一般适用于银行、保险等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净资产的0.5 %,一般适用于基金公司;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0.5%,一般适用于非营利组织或商业企业。变动比率法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 如果同一会计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则应选取最低的重要性水平作为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3、各类交易、帐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可容忍错

25、报:每个账户或交易层次分配的重要性水平。分配对象:一般选择资产负债表作为分配对象。分配重要性水平时考虑的因素账户性质审计费用的高低,(三)审计执行阶段对计划的重要性水平的修正(四)审计结束阶段对重要性水平的再次判断和对审计结果的评价 1、对重要性水平的再次判断 a.审计结束阶段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高于审计计划阶段初步判断的重要性水平。 b.审计结束阶段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审计计划阶段初步判断的重要性水平。,2、汇总尚未更正的错报或漏报 1)尚未更正的错报或漏报的内容 2)尚未更正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与修正的重要性水平的比较 a. 尚未更正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大大低于重要性水平,表明审计人员

26、已执行了充分、有效的审计程序,且收集的审计证据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b. 尚未更正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为降低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要么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以进一步确定汇总数是否重要;要么提请被审单位继续调整会计报表,以使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c. 尚未更正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时,由于该汇总数连同各种尚未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已经超过了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四、审计风险(一)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

27、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2、审计风险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审计风险 = 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二)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的确定 1、外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依赖程度。 2、出具审计报告后客户发生财务困难的可能性。 3、客户管理当局的正直性 。 很多会计公司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确定为5%,一些经营稳健的会计公司甚至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将其确定为1%及以下更低的水平。,(三)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1、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可以从会计报表整体层次和

28、 认定层次分别进行。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很可能源于薄弱的控制环境,而薄弱的控制环境带来的风险可能对会计报表产生广泛影响,难以限于某类交易、帐户余额或列报与披露,对此,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总体应对措施。,2、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仍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构成 固有风险的评估 应考虑的相关影响因素:帐户余额的大小易产生错报的项目需要借助于专家意见予以佐证的复杂交易或事项易引起争议或难以处理的会计问题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或复杂交易在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误计或漏计的交易或事项,控制风险的评估(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由于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从而不可能完全

29、保证可预防或发现所有的错报或漏报,故控制风险不可能为零。审计人员基于审计技术或方法的偏好以及实务的考虑,可单独或合并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四)检查风险的确定及应用 1、检查风险的特点 检查风险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程序的有效性有关。检查风险的实际水平随着审计人员对某项认定执行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改变而改变。2、检查风险的应用 a. 检查风险的计划水平决定了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b. 检查风险实际水平的评价,五、总体审计策略与具体审计计划 (一)审计计划的含义及作用 1、审计计划(audit planning):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业务,达到预

30、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 2、作用制定审计计划,可以从总体上明确审计的预期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大致措施和策略,使注册会计师心中有数,起到对整个审计工作预先规划的作用。制定审计计划,安排适当的工作进度,合理调配人员,可以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并有利于与被审单位的合作,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便于对审计小组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考核和评价。,(二)审计计划的分类 1、 总体审计计划(overall audit planning) 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所做的总体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个审计任务的蓝图。,总体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被审

31、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目的、范围和策略主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评估对专家、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他审计人员工作的借助,2、具体审计计划(audit program) 具体审计计划是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所做的详细规划与说明。具体审计计划的内容审计目标审计程序执行人员及执行日期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其他有关内容,(三)审计计划的制定在制定总体审计计划时,时间预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实务中,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一般是通过编制审计程序表来进行的。,第五章 内部控制调查、测试与评价,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其重

32、要性 1、内部控制的定义 现在较为公认的是美国COSO委员会于1994年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专题报告中给出的内部控制概念,即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为实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及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它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2、内部控制的类型 按控制的功能可分为: 1)预防性控制 2)检查性控制 3)纠正性控制 4)指导性控制 5)补偿性控制 3、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二、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 1、控制环境 (control environment ) 2、风险评估 ( risk

33、 assessment ) 3、控制活动 ( control activities ) 4、信息沟通 (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5、监督 (monitoring ),三、调查、描述客户的内部控制 (一)调查了解内部控制的常用方法 1、询问被审单位有关人员,并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 2、检查内部控制系统生成的文件和记录。 3、观察被审单位的业务执行程序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 4、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穿行测试”。,(二)描述内部控制的方式 1、调查表法 2、文字说明法 3、流程图法四、内部控制的测试 (一)控制测试的概念、对象和种类 1、控制测试的

34、含义控制测试是指审计人员在调查了解内部控制的基础上,为了评估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而实施的审计程序,目的在于决定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2、控制测试的两个基本对象 a. 控制设计测试 b. 控制执行测试 3、控制测试的种类 a. 同步控制测试 b. 追加控制测试 c. 计划控制测试 (二 )控制测试的程序、执行范围和时间 1、可选用的控制测试程序 2、控制测试的执行范围 3、控制测试的执行时间,五、控制风险的评估 控制风险评估是指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者发现和纠正会计报表重要错报或漏报的有效程度的过程。分为初步评估和进一步评估两种情况。 (一)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 1、控制风险水平的确定 2、

35、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有关的初步审计策略 a. 主要证实法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很低或者根本不能依赖,注册会计师计划执行较小范围的符合性测试,而执行更大范围的实质性测试。 b. 较低控制风险估计水平法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很高,注册会计师计划执行更大范围的符合性测试,而只执行有限的实质性测试。,(二 )控制风险的进一步评估 1、控制风险水平的确定 a. 控制风险评价为高水平的情形:控制政策和程序与认定不相关;控制政策和程序无效;取得证据来评价控制政策和程序不经济。 b. 控制风险评价为低水平的情形:控制政策和程序与认定相关;通过符合性测试已获得控制有效的证据。 2、注册会计师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应注意的

36、事项,六、管理建议书 1、管理建议书的概念 2、内容和格式,第六章 审计抽样,一、审计抽样概述 1、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样本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 2、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a. 统计抽样是指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将数理统计的方法与审计工作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b. 非统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经验,判断并选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法。,二、样本的设计及选取 1、样本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审计目标(决定样本范围) (2)审计对象总体(与样本量成正比)和抽样单位 (3)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

37、反比) (4)可容忍误差(与样本量成反比) (5)预计总体误差(与样本量成正比) (6)总体变异性(分层可优化样本分布和数量),2、样本选取的方法 (1)随机选样 (2)系统选样从一个或多个随机起 点出发,在总体中每隔一定的间距选取一个样本 (3)容量概率比例选样 (4)随意选样,三、控制测试中属性抽样的应用 1、属性抽样的定义(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2、属性抽样的步骤 (1)确定审计目标 属性抽样是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审查来支持注册会计师计划的控制风险估计水平,从而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 (2)界定属性和偏差状况

38、属性指内部控制恰当执行的表现特征。当一个样本项目不具备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属性时,就成为偏差,(3)确定抽样对象总体(4)确定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和可容忍偏差率 信赖过度风险实际上就是偏差率超过了可容忍偏差率的可能性。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 通常确定较低的可接受信赖过度风险,一般为5%10%。 注册会计师 确定可容忍偏差率时,主要根据计划控制风险水平的高低以及所要求的样本保证程度。,(5)预计总体偏差率(6)确定样本规模(利用样本规模表)(7)选取样本项目并执行控制测试,(8)评价样本结果,推断总体偏差 评价方法一:利用表6-6确定允许的最大偏差。 当样本偏差不超过允许的最大偏差时,注册会计师 可以

39、得出总体偏差率不超过可容忍偏差的结论。因此,审计结果支持计划控制风险估计水平。如果样本偏差超过了允许的最大偏差时,注册会计师 可以得出总体偏差率超过可容忍偏差的结论。这时注册会计师必须重新考虑控制风险估计水平是否适当。,评价方法二:利用表6-7确定总体偏差率上限。 当总体偏差率上限超过了可容忍偏差率时,样本结果将不支持计划控制风险估计水平。相反,当总体偏差率上限小于或等于可容忍偏差率时,样本结果将支持计划控制风险估计水平。(9)记录审计抽样程序,四、控制测试中其他属性抽样的应用 1、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在预先确定可信赖程度并假定总体偏差率高于可容忍偏差的情况下,至少可以找出一个偏差的抽样方法。

40、它主要用于查找重大偏差。 2、顺序抽样,五、实质性程序中变量抽样的应用 1、变量抽样的定义 变量抽样是用来估计总体金额而采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确定总体中的错误金额。常用的变量抽样有单位平均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和差额估计抽样。,2、单位平均估计抽样 单位平均估计抽样是通过检查确定样本的平均值,再根据样本平均值推断总体平均值和总值的方法。该方法有一个假设,即样本平均值 在一定的抽样风险和 抽样风险允许限度下将代表总体的真实平均值。其一般步骤如下:(1)确定审计目的和审计对象总体(2)确定样本规模 决定样本规模的因素有:总体规模、计划 的误拒风险、估计的总体标准离差、计划抽样风险允许限度。(3)

41、选取样本(4)抽取样本并评价抽样结果,3、比率估计抽样 4、差额估计抽样,第七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一、销售与收款循环概述(一)循环中的主要业务活动 1、销售业务授权 接受客户订单与批准赊销信用这两个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执行,以防止销售人员为扩大自身的销售业绩而导致企业承受过高的信用风险。 2、向客户交付货物,3、向客户开具帐单并记录销售 4、办理和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收入 5、定期与客户、开户行对帐(二)有关的重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设计合理的凭证和会计记录有助于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销售单反映了管理当局对有关销售业务的“存在或发生”的认定。 发运凭证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销售业务的“存在或发生”

42、,应一式多联、连续编号、按序归档并由装运部门妥善保管。,销售发票的正确性与销售业务的“存在或发生”、“完整性”和“估价或分摊”认定均有关,因此销售发票也应事先连续编号,并由开单部门妥善保管其副联。 汇款通知单是一种与销售发票一起寄给客户,由客户在付款时再寄回销售单位的凭证。 客户对帐单是销售单位定期寄送给客户核对帐目的凭证,为销售业务的“存在或发生”认定获取进一步的证据。 商品价目表、主营业务收入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坏帐审批表等。,二、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测试 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的目标(也就是审计人员的审计目标)常见错弊防止错弊而建立的关键控制程序审计人员针对关

43、键控制程序所实施的常用内部控制测试 1、真实性 (validity) 销售业务的真实性目标是指确保登记入帐的销售业务确实已经发货给真实的客户。 虚假销售可分为三类:向虚假客户销货,并登记入帐;记录尚未发货的销货业务;销货业务重复入帐。,2、完整性 (completeness) 销售业务的完整性目标是指保证所有已发生的销货业务均已登记入帐。 3、截止期限 (cutoff) 销售业务的正确截止目标是指保证销货业务及时地记入 正确的会计期间。 4、估价或分摊 (valuation) 销售业务的估价目标是指保证销售收入的准确计算与记录。 5、分类 (classification) 销售业务的分类目标是

44、指保证销售业务的分类正确。赊销与现销应不同处理;资产销售与产品销售亦不能混淆。 6、过帐与汇总(posting and summarization),三、主营业务收入审计 1、主营业务收入审计的目标 2、主营业务收入审计的实质性程序 (1)取得或编制主营业务收入项目明细表 (2)审查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原则和方法的正确性与一贯性 (3)对主营业务收入执行实质性分析性程序 (4)审查主营业务收入会计处理的恰当性 (5)确认主营业务收入的列报是否恰当,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销售收入时,要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少计或多计销售收入。 一般情况下,企业少计销售收入的途径有:1.将正常的销售收入反映在“应付账款”中,作为其他企业的暂存款处理,将记账联单独存放,造成当期收入减少,达到少缴税的目的。此案例A公司就是如此。2.已实现的销售收入,不确认或延期确认。3.以“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账户与“库存商品”相对应,直接抵减“库存商品”或“产成品”,少计收入。4.虚增销售退回,即销售退回仅用红字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产品销售收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会计分录,记账凭证后面没有红联销售发票、销售退回单、商品验收单等原始凭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