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 2016-2017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 I 卷(选择题)1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这种现象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根据材料“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传子不传女”可知,这体现了重男亲女的思想,主要是受到了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故 B 项正确;A、C、D三项与“传子不传女”的重男轻女思想无关,
2、故排除。2“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C.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促进了统一民族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周朝时期分封制的影响。结合题干中的“周王朝”“分封制”“把先进的器物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在传播中原文明方面的进步作用。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他实行了A.分封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郡
3、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A 项错误;秦始皇统一六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国后,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B 项错误;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盛行于秦汉,唐代改郡为州,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重要体现,故 C 项正确;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的
4、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诸侯王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D 项错误。4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材料中该学者认为从秦始皇到清代宣统帝200 余人的古代帝王中,真正懂得国家体制的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康熙帝四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即有效地加强并发展中央集权,消除
5、地方割据问题,据此可知“国家体制”指的是中央集权制,故选 D 项。宗法分封制并非在封建王朝时期,故排除 A 项;王位世袭制不属于国家体制,排除 B 项;郡县制不能全面反映国家体制,排除C 项。5它“是整个文官官僚机构的神经中枢,有权荐举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事实上对帝国范围内所有的文职官员的任命都有操控权”,该机构是A.唐代尚书省 B.元代中书省 C.明代内阁 D.清代军机处【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题时紧扣“神经中枢”“有权荐举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操控权”等信息,由此可判断该机构总理全国政务,应该是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B 项
6、符合题意;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明代内阁是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军机处具有上传下达的职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综合分析可知 A、C、D 三项均不合题意,故选 B。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66 世纪以前和 10 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而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转变根本上是为了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官僚政治 C.削弱贵族集团 D.加强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专制统治的一项重
7、要举措,故而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官员的选拔标准由最初的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官员选拔和任命标准由以门第到完全按照才学和官职资历,因为君主专制的加强而逐渐强化,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7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扩大统治区域 B.加强专制皇权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答案】D【解析】元代实行行省制度,一方面为了确保在广大疆域提高行政效率,另一个方面也有利于
8、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8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汉代中外朝制度 B.唐朝藩镇节度使 C.隋唐三省六部制 D.宋代设参知政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国古代,随着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历代王朝均采取相关措施来削弱相权增加皇权,如汉代的中外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参知政事,故 A、C、D 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
9、量扩充防戍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4 -及监察所管州县的权力,结果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此为地方机构的调整而非中央,故B 项正确。9下列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演化的先后顺序是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演变。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一府(省)二院制、明朝废丞相后由皇帝统领六部。故顺序为,C 项正确。A、B、D 三项均排除。10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了A.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
10、任 B.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C.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D.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A、B、C 三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曾经的“田舍郎”如今“登天子堂”,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帝王将相的儿子也必须自强才能自立。科举制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机会,D 项符合题意,正确。11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的标志是A.议政王大臣
11、会议的设置 B.军机处的设置C.南书房的设置 D.理藩院的设置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清朝入关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仍保留很大权力,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曾于康熙十六年(1677 年)设立南书房,雍正帝更于雍正七年(1729 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当时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且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因而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 B 项正确,A、C 两项错误,排除;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当时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D 项错误。12明史载:“成
12、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人直,备顾问而已。”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A.参与机务,批答章疏 B.参与决策,传达公文C.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D.参与政事,主管文教【答案】C【解析】依据“参预机务”“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充当顾问。13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提倡精耕细作 B.适时增加肥力 C.需要大量劳力 D.善于积累经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农业。在中国古代,劳
13、动人民为了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进而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出现,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江东犁出现,精耕细作技术逐步完善,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仅为古代农业发展的特征之一,排除。14中国古代农民早期采用的是耕摩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摩”来摩平地面和摩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后来,则在耕摩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6 -A.春秋时期 B.西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
1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耕作技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与普及为中国传统农业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战国以后,先是中国北方旱地农业出现了耕耨相结合的耕作体系,到了魏晋时期,随着耙的出现,标志着以耕耙耱锄为核心的北方旱地抗旱保墒耕作技术体系的最终形成,C 符合题意;A、B、D 均不合题意。故选 C。1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 A、B 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铁犁牛耕 家庭农业 B.奴隶制经济 封建农业C.集体劳作 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 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农业技术
15、,图片中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农业生产出现的时期,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生产力极其低下,所以只可能进行集体劳作,而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方面是铁犁牛耕,D 符合题意。故选 D。16“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答案】B【解析】凭借题干中简单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力,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以判断题干主旨是在强调小农经济的顽强的生命力,故选 B。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
16、考资源网- 7 -17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表明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进行扩大生产,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18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夏朝的瓷器商朝的青铜农具唐朝的秘色瓷北朝的青花瓷A. B. C. D.【
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青花瓷产生于元明清时期,项不符合史实。商周时期处于青铜时代,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秘色瓷为青瓷的一种,符合史实。故选 D 项。19宋代选拔官吏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 180 余人,成为举人者有 340 余人。这反映出A.八股取士使科举制走向僵化 B.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 D.政府加强对商业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中,“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重农抑商”是古代统治
18、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封建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从各个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材料中商人子弟能够通过科举入仕,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信息材料并未体现,排除。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8 -20史书记载明朝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B.宗法血缘关系的破坏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故而出现“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的现象,故 A项
19、正确;B、C、D 三项信息材料并未体现,排除。21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A.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D.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进一步肯定和发展了以前的赋税制度,如果隐瞒土地,少缴或不缴租税,均要受到法律的惩处,“泰半之赋”即赋税征收达到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严重影响了秦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初鉴于
20、秦亡的教训,被迫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汉景帝时改为“三十税一”,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信息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22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答案】D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9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学术思想竞相传播,形成诸子百家争鸣
21、的繁荣局面。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 项错误;法家强调严刑峻法,重农抑商,君主专制,B 项错误;道家提倡“无为”“顺应自然”,C 项错误;儒家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故 D 项正确。23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是A.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强本节用,人给家足C.到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学术思想竞相传播,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派在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
22、教育方面,则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故 A 项正确;B 项强调“节用”,为墨家思想,排除;C 项强调“礼”,为儒家思想,排除;D 项强调“虚无”,为道家思想,排除。24先秦的鶡冠子备知记载:“德之盛,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何者?其民犹赤子也。有知者不以相欺役也,有力者不以相臣主也。”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A.以德治国 B.仁政 C.无为而治 D.小国寡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学术思想竞相传播,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23、反对扰民,并由此发展出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材料“德之盛,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类似,故 D 项正确;A、B 两项为儒家思想,排除;小国寡民思想是由无为而治发展而来,C 项错误。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0 -第 II 卷(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1)据材料
24、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材料二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2)据材料二,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材料三 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成,靠未必善良的人性来自觉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葛兆光中国思想史(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主张如何来重建秩序。【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2)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3)儒家: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孟子主张“性善论”,施行“仁政”,靠人性来自觉恢复秩序;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施以“仁义”和“王道”,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恢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