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公式.doc

上传人:心*** 文档编号:675075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公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数学公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数学公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数学公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数学公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 42数 学 公 式 大 全 常 见 公 式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

2、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

3、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 n 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

4、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 B 是边 a 和边 c 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

5、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h 圆锥侧面积 S=1/2*c*l=*r*l 弧长公式 l=a*r a 是圆心角的弧度数 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

6、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 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r2h 基 本 公 式(1)抛 物 线y = ax2 + bx + c (a0) 就是 y 等于 a 乘以 x 的平方加上 b 乘以 x 再加上 c 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 0 时开口向上 a 0 时函数图像与 y 轴正方向相交 c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按标准椭圆方程:长半轴 a,短半轴 b 设 =( a-b) /(a+b) 椭圆周长 L(a+b) (1 + 2/4 + 4/64 + 6/256 + 258/16384 + .) 简化:L1.5(a+b)- sqrt(ab) 或 L(a

7、+b) (64 - 34)/(64 - 162)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 S=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 周 率 ( )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 )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 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 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球物体 体积计算公式椭圆 的 长半径*短半径* 高 ( 3) 三 角 函 数和差角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 - sinBcosA ; cos(A+B)=cosAcosB - sinAsinB ;cos(A-B)=

8、cosAcosB + sinAsinB ;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 cot(A+B)=(cosAcotB-1)/(cosB+cotA) ;cot(A-B)=(cosAcotB+1)/(cosB-cotA) ;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 sin2A=2sinAcosA=2/(tanA+cotA); 另:sin+sin(+2/n)+

9、sin(+2*2/n)+sin(+2*3/n)+sin+2*(n-1)/n=0 ; cos+cos(+2/n)+cos(+2*2/n)+cos(+2*3/n)+cos+2*(n-1)/n=0 以及 sin2()+sin2(-2/3)+sin2(+2/3)=3/2 ;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四倍角公式: sin4A=-4*(cosA*sinA*(2*sinA2-1) cos4A=1+(-8*cosA2+8*cosA4) 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 五倍角公式: sin5A=16sinA5

10、-20sinA3+5sinA cos5A=16cosA5-20cosA3+5cosA 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 六倍角公式: sin6A=2*(cosA*sinA)*(2*sinA+1)*(2*sinA-1)*(-3+4*sinA2) 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 tan6A=(-6*tanA+20*tanA3-6*tanA5)/(-1+15*tanA2-15*tanA4+tanA6) 七倍角公式: 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

11、+64*sinA6) cos7A=(cosA*(56*cosA2-112*cosA4+64*cosA6-7) tan7A=tanA*(-7+35*tanA2-21*tanA4+tanA6)/(-1+21*tanA2-35*tanA4+7*tanA6) 八倍角公式: sin8A=-8*(cosA*sinA*(2*sinA2-1)*(-8*sinA2+8*sinA4+1) cos8A=1+(160*cosA4-256*cosA6+128*cosA8-32*cosA2) tan8A=-8*tanA*(-1+7*tanA2-7*tanA4+tanA6)/(1-28*tanA2+70*tanA4-28*

12、tanA6+tanA8) 九倍角公式: sin9A=(sinA*(-3+4*sinA2)*(64*sinA6-96*sinA4+36*sinA2-3) cos9A=(cosA*(-3+4*cosA2)*(64*cosA6-96*cosA4+36*cosA2-3) tan9A=tanA*(9-84*tanA2+126*tanA4-36*tanA6+tanA8)/(1-36*tanA2+126*tanA4-84*tanA6+9*tanA8) 十倍角公式: sin10A=2*(cosA*sinA*(4*sinA2+2*sinA-1)*(4*sinA2-2*sinA-1)*(-3 / 4220*sin

13、A2+5+16*sinA4) cos10A=(-1+2*cosA2)*(256*cosA8-512*cosA6+304*cosA4-48*cosA2+1) tan10A=-2*tanA*(5-60*tanA2+126*tanA4-60*tanA6+5*tanA8)/(-1+45*tanA2-210*tanA4+210*tanA6-45*tanA8+tanA10) 万能公式: sin=2tan(/2)/1+tan2(/2) cos=1-tan2(/2)/1+tan2(/2) tan=2tan(/2)/1-tan2(/2)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

14、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 2cosAcosB=cos(A+B)+cos(A-B) ;-2sinAsinB=cos(A+B)-cos(A-B) ; sinA+sinB=2s

15、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 cotA+cotB=sin(A+B)/sinAsinB; -cotA+cotB=sin(A+B)/sinAsinB ; 降幂公式 sin(A)=(1-cos(2A)/2=versin(2A)/2; cos()=(1+cos(2A)/2=covers(2A)/2; tan()=(1-cos(2A)/(1+cos(2A);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

16、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 B 是边 a 和边 c 的夹角 诱导公式 公 式 一 : 弧 度 制 下的角的表示: sin(2k)sin (kZ) cos(2k) cos (kZ ) tan(2k)tan (kZ) cot(2k )cot (kZ) sec(2k )sec (k Z) csc(2k)csc (kZ) 角 度 制 下的角的表示: sin (+k360)sin(k Z) cos(+k360)cos(kZ ) tan (+k360)tan(k Z) cot(+k360 )cot (kZ) sec(+k360)

17、sec (k Z) csc(+k360)csc (kZ) 公 式 二 :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 ( )sin (kZ) cos()cos(kZ) tan()tan(k Z) cot()cot(kZ) sec()sec (kZ) csc( )csc(k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sin(180+)sin(kZ) cos (180+)cos(k Z) tan(180+)tan(kZ) cot(180+)cot (kZ) sec (180+)sec(kZ) csc(180+ )csc (kZ) 公 式 三 : sin ( )sin (kZ) cos()cos (k Z) tan( )tan(k

18、Z) cot() cot(kZ) sec( )sec(kZ) csc )csc (kZ) 公 式 四 :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 ( )sin (k Z) cos ()cos(kZ) tan()tan(k Z) cot()cot(kZ) sec()sec (kZ) cot()csc (k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180)sin(kZ) cos(180 )cos (kZ) tan(180 )tan (kZ ) cot (180)cot(kZ) sec(180 )sec(kZ) csc ( 180)csc (kZ) 公 式 五 :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2 )sin(k Z

19、) cos(2)cos(kZ) tan(2 ) tan(kZ) cot(2 )cot(kZ) sec (2)sec(kZ ) csc(2)csc (k 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360)sin(kZ) cos(360 )cos (kZ) tan(360 )tan (kZ ) cot(360 )cot(k Z) sec (360)sec(kZ) csc(360) csc(kZ ) 公 式 六 :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2)cos(kZ) cos(/2) sin(k Z) tan(/2)cot (kZ ) cot (/2)tan(k Z) sec(/2)csc(kZ) csc(

20、/2)sec(kZ )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90)4 / 42cos(kZ ) cos(90)sin (k Z) tan(90 )cot(kZ) cot(90)tan(kZ) sec(90 )csc(k Z) csc(90 )sec(kZ )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2 )cos (kZ) cos(/2) sin(kZ) tan(/2 )cot(kZ) cot(/2)tan( kZ) sec(/2)csc(kZ) csc(/2)sec(k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 (90)cos(k Z) cos (90) sin (k Z) tan (90) cot (kZ) co

21、t (90)tan (kZ) sec (90) csc(kZ) csc (90)sec (kZ) 3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 (3/2 )cos(kZ) cos(3/2)sin (k Z) tan(3/2 )cot(kZ) cot(3/2 ) tan(kZ ) sec (3/2 )csc(kZ) csc (3/2)sec(k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270)cos(kZ) cos(270)sin (kZ ) tan (270)cot(kZ) cot(270 )tan (kZ ) sec (270 )csc(kZ) csc (270)sec(kZ) 4 弧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

22、n(3/2) cos(kZ) cos(3/2 )sin (kZ) tan (3/2)cot(k Z) cot(3/2 )tan(kZ) sec(3/2)sec(kZ) csc(3/2 )sec(kZ) 角度制下的角的表示: sin(270 )cos(k Z) cos(270 )sin(kZ) tan(270)cot(kZ) cot(270 )tan(kZ) sec(270 )csc(kZ) csc (270 )sec(k Z) ( 4) 反 三 角 函 数arcsin(-x)=-arcsinx arccos(-x )=-arccosx arctan(-x)=-arctanx arccot(-x

23、)=-arccotx arc sin x+arc cos x=/2 arc tan x+arc cot x=/2 ( 5) 数 列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 )d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Sn=n(A1+An)/2 =nA1+n(n-1)d/2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an=a1*q(n1) ; 等比数列前 n 项和:Sn=a1(1-qn)/(1-q) =(a1-a1qn)/(1-q) =a1/(1-q)-a1/(1-q)*qn (n1) 某些数列前 n 项和: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

24、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n+1)/2)2 1*2+2*3+3*4+4*5+5*6+6*7+n(n+1)=n(n+1)(n+2)/3 ( 6) 乘 法 与 因 式 分 解因式分解 a2-b2=(a+b)(a-b) a22ab+b2=(ab)2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a33a2b+3ab2b3=(ab)3 乘法公式 把上面的因式分解公式左边和右边颠倒过来就是乘法公式 (7)三 角 不

25、等 式-|a|a|a| |a|b-bab |a|b-bab |a|-|b|a+b|a|+|b| |a|b-bab |a|-|b|a-b|a|+|b| |z1|-|z2|-.-|zn|z1+z2+.+zn|z1|+|z2|+.+|zn| |z1|-|z2|-.-|zn|z1-z2-.-zn|z1|+|z2|+.+|zn| |z1|-|z2|-.-|zn|z1z2.zn|z1|+|z2|+.+|zn| 5 / 42(8)一 元 二 次 方 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wx1= -b+(b2-4ac)/2a x2=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韦达定理) x1+x2=-b/a ; x1*

26、x2=c/a 判别式 = b2-4ac=0 则方 d 程有相等的个实根 0 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两实根 0,且 a1,M0,N0,那么: 1、alog(a)(b)=b 2、log(a)(a)=1 3、log(a)(MN)=log(a)(M)+log(a)(N); 4、log(a)(MN)=log(a)(M)-log(a)(N); 5、log(a)(Mn)=nlog(a)(M) 6、log(a)M(1/n )=log(a)(M)/n 公 式 分 类公式表达式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

27、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 *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r2 圆柱侧面积 S=c*h=2*h 圆锥侧面积 S=1/2*c*l=*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 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 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28、V=s*h 圆柱体 V=*r2h 图形周长 面积 体积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 =2a+b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边长 s=a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已知三角形底 a,高 h,则Sah/2 已知三角形三边 a,b,c,半周长 p,则 S p(p - a)(p - b)(p - c) (海伦秦九韶公式) (p= (a+b+c)/2) 和:(a+b+c)*(a+b-c)*1/4 已知三角形两边 a,b,这两边夹角 C,则 SabsinC/2 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 a、b、c,内切圆半径为 r 则三角形面积=(a+b+c)r/2

29、 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 a、b、c,外接圆半径为 r 则三角形面积=abc/4r 已知三角形三边 a、b、c, 则 S 1/4c2a2-(c2+a2-b2)/2)2 (“三斜求积” 南宋秦九韶) 注:秦九韶公式与海伦公式等价 | a b 1 | S =1/2 * | c d 1 | | e f 1 | 【| a b 1| | c d 1| 为三阶行列式,此三角形 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A(a,b),B(c,d), C(e,f),这里 | e f 1 | ABC 选区取最好按逆时针顺序从右上角开始取,因为这样取得出的结果一般都为正值, 如果不按这个规则取,可能会得到负值,但不要紧,只要取绝对

30、值就可以了,不会影响三角形面积的大小!】 秦九韶三角形中线面积公式: S=(Ma+Mb+Mc)*(Mb+Mc-Ma)*(Mc+Ma-Mb)*(Ma+Mb-Mc)/3 其中 Ma,Mb,Mc 为三角形的中线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直径 圆的周长=d= 2r 圆的面积= r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宽高高长)2 s=2ab+bc+ca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abc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6a2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s=ch 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r2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1、 v=sh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 高3 v=sh3 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平面图形 名称 符号 周长 C 和面积 S 正方形 a边长 C4a Sa2 长方形 a 和 b边长 C2(a+b) Sab 三角形 a,b,c三边长 其中 s(a+b+c)/2 Sah/2 ha 边上的高 ab/2sinC s周长的一半 s(s-a)(s-b)(s-c)1/2 A,B,C内角 a2sinBsinC/(2sinA) 概 率 公 式6 / 42定 义 :p(A)mn, 全 概 率 公 式 (贝 页 斯 公 式 ) 某事件 A 是有 B,C,D 三种因素造成的,求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p(A)=p(A/B)p(B)+

32、p(A/C)p(C)+p(A/D)p(D) 其中 p(A/B)叫条件概率,即:在 B 发生的情况下,A 发生的概率 伯 努 力 公 式 是用以求某事件已经发生,求其是哪种因素的概率造成的 好以上例中已知 A 事件发生了,用柏努力公式可以求得是 B 因素造成的概率是多大, C 因素, D 因素同样也求 古 典概 型 P(A)=A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基本事件总数 几 何 概 型 P(A)=A 面积/总的面积 条 件 概 率 P(A|B)=Nab/Nb=P(AB)/P(B)=AB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B 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概率 的 性 质 性质P()=0. 性质(有限可加性) 当 n 个事件 A1,

33、An 两两互不相容时: P(A1.An)=P(A1)+.+P(An) 性质对于任意一个事件 A:P(A)=1-P(非 A) 性质当事件 A,B 满足 A 包含于 B 时:P(BnA)=P(B)-P(A) ,P(A)P(B) 性质对于任意一个事件 A,P(A)1 性质对任意两个事件 A 和B,P(B-A)=P(B)-P(AB) 性质(加法公式) 对任意两个事件 A 和 B,P(A B)=P(A)+P(B)-P(AB) 几 何 公 理线 角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

34、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 角 形 ( 三 角 形 具 有 稳 定 性 )15 定理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18 推论 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 2 三角形的一

35、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6 定理 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7 定理 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8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

36、9 等 腰 三 角 形 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0 推论 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1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2 推论 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60 3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4 推论 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5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7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

37、半 38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9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7 / 42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0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1 定理 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2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 定理 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3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4 勾 股 定 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38、c 的平方,即a2+b2=c2 45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b、c 有关系 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四 边 形 ( 四 边 形 具 有 不 稳 定 性 )46 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360 47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360 48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 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 )180 49 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 360 50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1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2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4 平行四边

39、形判定定理 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5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6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 矩形性质定理 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59 矩形性质定理 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0 矩形判定定理 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1 矩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2菱形性质定理 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3 菱形性质定理 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4 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

40、半,即 s=(ab)2 65 菱形判定定理 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6 菱形判定定理 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7 正方形性质定理 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68 正方形性质定理 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9 定理 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0 定理 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1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2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3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

41、线相等 74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5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6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7 推论 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78 推论 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79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0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1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 a:b=c:d,那么 ad=bc 如果 ad=bc,那么

42、a:b=c:d 82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 (ab)b=(cd)d 83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 那么 (a+c+m)(b+d+n)=ab 84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5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 ,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6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7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88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89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8 / 42理 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0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1 判定定理 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