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的特色民居柴焘熊 宋玉琴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丰富。作为民众百姓生活活动主要场所的民居,种类甚多。我们知道,由于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不同,历史文脉的延续及民间风俗的迥异,所形成的民居都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从内蒙草原的蒙古包,到江南水乡的民宅;从东北大院到徽州民居;从福建土楼到陕北窑洞;从上海弄堂的石库门到北京城内的四合院,无不印证着这一点。崇明地处江海交汇处的长江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从唐朝武德年间露出水面的沙洲到现在成为祖国第三大岛,在1300多年沧海桑田的变迁过程中也产生了颇有自己特色的几种民居。一、环洞舍式民居环洞舍可以说是崇明岛上最初的民居了。这是一种纯用芦苇搭建而成的简陋住屋。当初,从大江南北移居到崇明的樵夫渔民,斫倒荡滩上的芦苇,将其扎成一束一束的柴把,弯作成半环状后,两端插入土中,再在中间隆起的穹顶上覆盖苇叶、水草,成为一个环洞形的建筑。洞舍后面用芦笆封住,前面的门洞用芦笆作门,一边固定,一边可开启,供人进出。由于环洞舍的门高度仅只一米多,出入者均需低头弯腰。为什么崇明岛上会出现环洞舍这种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