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在全省企业中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动员培训会上的报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 牛弩韬(2017 年 8 月 25 日)各位领导,同志们: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始终坚持把制造强省建设摆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部署。这次,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企业中开展“四送一服” 双千工程,是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实体经济、振兴制造业的创新之举,是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务实之举,是服务实体经济、增强企业信心的关键之举。省经信委作为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和“企 业 娘家 ”,将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切 实将 “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落到实处、抓出成效。下面,我从制造强省建设的“新
2、定位、新任务、新政策”三个方面,作 简要汇报交流。一、准确把握工业制造业的新定位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生产积累物质财富的源泉。自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来,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主导地位从未改变。在新论断中把握新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 2 振兴制造业,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思路。 (1)在定位上,习总书记强调工业是立国之本,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 ;振 兴制造 业特别 是先进制造业,短期看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长期看是国家经济命脉。 (2)在方向上,习总书记强调“互联网+双创 +中国制造 2025”彼此结合起来,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供
3、 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 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 (3)在路径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把制造业搞上去,提高先进制造业水平,创新驱动发展是核心;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等等。李锦斌书记在全省制造强省建设大会上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的“钢筋铁骨” ,是强省之基、兴省之要。我们必须放眼全球、顺应大势,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李国英省长近期对加快制造强省建设作出专题批示:我们要将“制造 强省” 建 设进行到
4、底,力促我省制造 业实现大发展、快发展、优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业的重要论述,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在制造业发展问题上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对工业制造业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大力推动制造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新贡献中把握新定位。 (1)从世界工业化 300 年历程看,西方列强成于工业化,败于去工业化,现在纷纷“再工业化” ,制造 3 业再次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 ;(2)从新中国建 设和改革开放历程看,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新中国建立后,大力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成为 了拥有“ 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尖端武器装备的世界第六工业国,成功重返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复制
5、了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验,历经160 年之久,再次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二大经济体。 (3)从安徽发展实践和所处阶段看,制造业是安徽强省之基、兴省之要。自上世纪 50 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抢抓技术产业升级机遇,先后实施轻工大省、县域经济、工业强省“ 三大 战 略” ,极大推 动了工业化进程, 赢得了安徽加速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坚持“工业强省、创业富民、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工作理念,大力推进“ 制造强省 ”建设。2016 年,全省规模工业发展实现“四大突破 ”:工业增加值 突破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四万亿元,工业利润总量突破两千亿元,技术改造投资突破
6、6000 千亿元。今年以来,全省规模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17 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7%,居全国第 7 位、中部第 2 位;规模企业首次突破 2 万户,达到 20028户,稳居全国第 6、中部第 2 位。当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加速期、创新发展的攻坚期,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主引擎,建设“五大 发展” 的美好安徽,制造 业仍需打 头阵、当主力、挑重担。二、准确把握制造强省建设的新任务 4 省委第十次党代会描绘了“制造强省” 的宏 伟蓝图,省政府作出了“ 三位一体 ”统筹推 进制造强省、科教大省、技工大省建 设的决策部署。5 月 27 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
7、制造强省” 建设万人大会,向全省上下发出了“实干兴皖、制造 强省” 的动员令,会上印发了制造强省建设行动方案, “方案 ”聚焦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五大方向” ,描绘了制造强省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一)把准“三大四强 ”的目标体系。立足 实际、对比周边,按照支撑“五大 发展” 美好安徽目 标的要求,制造 强省方案明确了“三大四强 ”的目标体系。即 力争到 2021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5.3 万亿元,晋升 1 位,进入全国前 8;实现利润 2800 亿元,晋升 3 位,进入全国前 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7 万户,进入全国前 5,实现“大”
8、 的跨越。同时明确提出,着力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基地,实现“ 强” 的晋级。(二)聚焦“七+五”的 产业体系。我们围绕构建新型制造体系,聚力突破高端制造、改造提升传统制造,确立了重点发展的“七+五” 产业 体系。即在中国制造 2025 安徽篇确立的 12 大高端制造领域的基础上,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确定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 7 大高端制造业。同时,按照 5 “改革、改组、改造”和“产品、企业、产业”升级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建材、纺
9、织、食品加工等 5 大传统优势产业,打造现代制造的安徽“联合舰队” 。(三)实施“五+”的路径体系。在 认真总结经验和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我们谋划提出了五条发展路径。一是“互联 网+制造”。互联网不仅是新基础设施,而且是新的生产要素;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未来,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 “互 联网+制造”推动产业 大融合,促使产业边界变模糊,产品被重新定义。先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加速融合,催生了分享经济、平台经济、联盟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网络化、小型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形态。二是“基地 +基金”。把政府的 资源、市场的机制和社会的资金有效嫁接,既可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也可以解决
10、产业发展多元化、多渠道资金投入问题。建立金融和资本创新体系,形成天使投资风投创投产业基金等覆盖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群,形成一个基地,跟进配套一支基金的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三是“龙头 +配套”。我省已成功培育出家电产业 10+1000、汽车产业 9+1000、新型 显示产业 3+10+100 产业集群。在制造强省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坚持抓大扶小育特色,组织实施龙头企业带动、 “专 精特新 ”中小企 业培育和民营经济发 展“三大工程”,以产业链为纽带,引导企业集中集聚,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 6 前后配套、链接紧密的产业链生态系统。四是“
11、存量 +增量”。 坚持在“ 调整存量中催生增量、在做大增量中调整存量”。一手抓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行动,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 1000 项以上,力争“十三五” 完成技 术改造投资 4 万亿元左右、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力引进一批具有延链、补链、强链功能的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五是“集约 +循环”。一方面 坚持做减法,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提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强化工业污染减排,综合运用技术革新、管理提升、结构调整强化工业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坚持做加法,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 ”行动。发展绿 色设计、
12、绿色采购、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三、准确把握制造强省建设的新政策省委、省政府不仅注重“制造强省” 建设 的顶层设计,而且“加减并重”拿出真金白银支撑制造业企业发 展。做加法上,印发制造强省、科教大省、技工大省、三重一创等一系列“政策 10 条” ,拿出 100 亿元资金支持企业产业发展,其中制造强省政策 10 条资金规模 25 亿元。做减法上,在去年“降成本 20 条” 的基础上,推出“ 降成本新 10 条”,全年将降低企业负 担 1000 亿元左右。(一)关于制造强省“政策 10 条”制造强省“政策 10 条 ”按照“四个注重”原则,以“ 后补助”等 7
13、 方式,重点支持“四个方面 ”:即突出支持五大制造、突出支持企 业做大做强、突出强化要素支撑、突出完善激励机制。1突出支持五大制造(1)推动高端制造。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表现为“ 低端过剩、高端缺失 ”。因此政策重点对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省内研制和使用首台(套)装备的单位、主导制定国际(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补助,分别一次性给予 50 万元500 万元不等的奖补资金。对在皖全国电子信息、软件百强企业、新注册为总部的大数据企业给予奖补,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重大科技 专项,按国家确定的比例配套。通过政策的实施,17 月份我省技改投资增长 14.2
14、%,工业增值税增长 20.7%。(2)推动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可提高生产效率约 20%、降低成本 20%,节能减排 10%。智能产品是主体、智能生产是主线、智能服务是主题。我省“点、线、面”全方位布局智能制造,开展“ 机器 换人十百千行动”, 每年推广工业机器人 3000 台、改造数字化车间(生产线)100 个、培育智能工厂 20 家。因此政策对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被认定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年度购置 10 台及以上工业机器人等企业给予奖补。(3)推动精品制造。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拼数量、拼价格、拼质量、拼品牌。我国是
15、一个产品大国、品牌小国、质量弱国,而 8 我省制造业更是缺乏品牌。当前,我省正大力实施“三品” 战略和“安徽精品” 行动,并 拟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集中宣 传推介安徽精品。为此,政策重点对获得“三品” 示范、制造 业单项冠军示范、技术创新示范、质量标杆、 “安徽工业精品” 的企业, 分别一次性给予 20 万300 万元不等的资金奖补。(4)推动绿色制造。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当前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低、能耗高。美国消耗 1 吨标煤创造 3.1 万元 GDP,日本 5 万元 GDP,我国 1.4 万元 GDP。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 专项行动,举办节能环
16、保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创新绿色工程、推广绿色产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成效显著,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 20%左右。为加快推进绿色制造,政策重点对评定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节能环保“五个一百 ”专项行动优秀企业给予奖补,单项奖补资金从 50 万元到 100 万元不等。(5)推动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未来,一切皆服务!当前,我们正在开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已培育出阳关电源总集成总承包、容知日新全生命周期管理、鸿路钢结构供应链管理等新模式。今年阳光电源等 5 家企业入选 2017 年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为推进制造业企
17、业由加工组装向“制造+服务”转型,由产品提供向“ 产品+服务”提供转变 ,政策重点对获得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工艺美术大师工作 9 室(全国首家对工作室予以奖励)等给予奖补,单项奖补资金 50万元到 100 万元不等。2突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与周边及先进省市比较,我省工业总量质量均有差距,全省工业增加值为中部河南省的 60左右、东部江苏省的 30左右;大企业、大集团数量较少,产值超百亿工业企业 32 户,比河南少 11 家;入围中国企业 500 强企业 14家,约为山东的 28%。为做大总量、提升质量, 推动制造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政策重点对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和
18、新进入全国制造业 500 强、民营企业 500 强的企业和企业领导班子给予奖补。对专精特新和成长型小微企业给予奖补。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分别一次性给予 30 万500 万元不等资金奖补。3突出强化要素支撑。当前经济脱实向虚,大量社会资金流向股市、债市、房市。2016 年金融业占全国 GDP 的比重达到8%,利润是制造业的 8 倍,全省新增贷款 5300 亿元,其中工业新增 110 亿元,70%流向房地产、20%流向城投平台。今年上半年,工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4.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11.7 个百分点,新增工业贷款 267 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 8.7%,占工业
19、投资总额的 4.5%,与我省工业地位、投资总量不匹配。为此,政策明确设立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力争 5 年总规模达 200 亿元。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开展设备融资租赁业务的进行补贴,每户企业最高可达 500 万元;对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的专精特新企业每户 10 给予一次性奖补 20 万元。现有制造业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4突出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县区制造业发展活力、弘扬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三种精神” ,是实现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制造强省 ”建设的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我省县域经济增速回落较大,呈现增速、比重“双下滑” 的态势。 。因此政策
20、将制造业发展纳入省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每年以省政府名义,对制造业发展综合 10 强县、制造业发展增速 10快县、制造业综合实力 50 强企业、制造业 50 名优秀企业家进行表彰通报。(二)关于降成本“20 条” 和“新 10 条”当前,成本高企是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降成本既是企业的强烈呼声,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更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降成本工作。今年以来,国务院已先后 5 批次推出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推进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改革、继续适当降低“五 险 一金 ”等人工成本等多 项减税降费 政策措施,预计全年减轻企业负担将超过 1 万亿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降成本工作,改变以往“重奖补轻减免”的做法,统筹兼顾“ 既给钱又减负” 。去年我省出台 “降成本 20 条”,为企业减轻负担 700 多亿元,全省 39 个工业大类行业自“十二五”以来首次全部盈利。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百元主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