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B卷.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684594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B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B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B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B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B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文化在继承中发展(B 卷) 一、单项选择题1.儒家学说千百年来为中国历朝所广泛尊崇,这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这告诉我们( )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特定功能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A. B. C. D.2.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其中,岳麓书院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及学术文化中心,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岳麓书院的影响说明(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思想运动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A. B. C. D.3.每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 )A.每次社会变革,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艺工作者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C.社会制度更替时,文化会同时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更替4.宋代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随之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成为人才第 2 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专注中国基

3、础教育资源建设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密布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 B.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C.生产力影响文化发展 D.文化具有区域差异5.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古民居和文化遗址已经遭到破坏,部分民间传统文化化为乌有。为此,我们必须( )A.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 B.敢于否定一切传统C.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关系 D.在否定中发展,在抛弃中创新6.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漫长封建统治的主导思想,在今天仍有广泛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广泛影响与孔子设立

4、私学,广收门徒有关。这是因为(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思想A. B. C. D.7.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看,下面漫画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诉我们( )传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发展是传承的必然要求要辩证的对待传统文化 创新是学习的根本目的A. B. C. D.第 3 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8.传统拜年方式是登门拜年,有的晚辈还要下跪磕头。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短信拜年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更加适应了这个时代。

5、这一现象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唯一出路C.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D.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9.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大量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民居,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10.草根文化即平民化、大众化的文化,近年来借助媒体和网络技术迅猛兴起。草根文化借助媒体和网络技术迅猛兴起表明( )A.思想文化

6、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促进文化发展B.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D.社会制度的更替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11.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网游正在世界各地唱响“中国好声音” 。对网游企业而言,应该深入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把中国元素用更加丰富的技术表达出来,让中国文化借着这个新载体传播得更远。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科技进步使文化民族性加强 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发展 科技进步引领文第 4 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化发展走向 科技进步有利

7、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A. B. C. D.12.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晚清出现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的主张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材料说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 思想运动往往会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克服民族虚无主义,才能使文化创新方向正确A. B. C. D.13.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

8、及传统文化。 ”这是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传统文化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A. B. C. D.14.在广大乡村,历朝历代村民们以“村规民约”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并以同样的标准评价乡邻的行为。可以说“乡规” 、 “村规” 、 “族规”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乡村传统习俗的改革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上述材料说明(

9、 )第 5 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A.传统文化能够做到与时俱进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C.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D.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15.“微电影”凭借其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依靠微博、视频网站和手机等新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观众。这意味着( )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网络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A. B. C. D.二、非选择题 16.进入 21

10、 世纪,我国明确提出城镇化战略。布局新型城镇化,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就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第 6 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17.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

11、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 三字经等内容。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说明山东省教育厅这一举措的合理性。第 7 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参考答案

12、1.C 解析: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而不是教育;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学说的流传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这体现了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特定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符合题意,应选;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因此不符合题意。2.B 解析:岳麓书院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及学术文化中心,突出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故正确;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突出传统文化对社会和生活的作用,故正确;题目没有涉及科技和思想运动的作用,故排除。故选 B。3.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B 当选;社会变革与出现著名文艺工作者没有必然联系,A 排

13、除;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可能先于也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C 错误;社会制度的发展影响文化发展,D 观点错误。4.C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材料强调了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没有涉及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排除 A,选 C;B 混淆了经济与文化的交融和影响;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文化的区域差异,排除 D。5.C 解析:A、B、D 项观点都是错误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经济的发展,使传统文化遭受重大损失,为此我们应当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关系。6.C 解析:“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今天仍有广泛的影响” ,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符合题意。 “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广泛影响

14、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 ,说明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C 项。观点错误,应舍去。第 8 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7.C 解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诉我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所以我们应辩证的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所以符合题意。正确,但与题意相反。实践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所以错误。8.C 解析:短信拜年继承和发展了拜年的传统文化,说明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C 项符合题意;继承

15、是发展的前提,A 项错误;B 项“唯一出路”表述错误;D 项夸大了科技的作用。9.A 解析:本题以扬州市借助传统文化推动城市发展为背景,考查对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理解与运用。题干中“大量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 ,这是一个缺乏文化继承的问题,因此 C、D 两项均不符合题意,B 项说法错误,优秀传统文化可提升城市品位。故选 A 项。10.C 解析:“草根文化借助媒体和网络技术迅猛兴起”,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草根文化的发展,故应选 C 项。A、B、D 三项与题意无关。11.D 解析:材料强调,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故符合题意。科技进步

16、并不一定会使文化的民族性加强,故表述有误;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但不能引领文化发展走向,说法错误。12.A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催生思想变革,而思想变革又推动社会变革和促进文化发展,故符合题意。表述正确但均与题意不符。13.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什么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首先是因为其中有些有益的东西需要去继承,其次是这样可以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确且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说法错误。第 9 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14.C 解析:本题

17、考查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依据材料, “村规” 、 “族规”注入新社会的新精神,逐渐形成了以“村规民约”为规范的新习俗,说明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B、D 三项与材料联系不密切。15.C 解析:表达错误,大众传媒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微电影依靠微博、视频网站和手机等新媒体体现了科技对文化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观众,体现了文化创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16.答案: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和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保护与改造相结合,保持地

18、域特色和民族特点。要把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要使文化的传承充满现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解析:在城镇化建设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做到尽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坚持保护与改造相结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元素,发展美丽城镇,这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把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可以从这些方面提出合理建议。17.答案:(1)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山东省教育厅的这一举措,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利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有

19、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内容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山东省教育厅出台的措施,有第 10 页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利于通过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解析:本题指定的答题范围是“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 ,因此应围绕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与创新进行回答。山东省教育厅要求“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了批判继承,同时也充分地发挥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