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概念阐述】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势力叛乱;苏俄粮食等经济问题严重。目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大中小企业均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商业流通领域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作用(评价):一方面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不满。显然,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原因:随着工农业下降、农民工人士兵对政策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战争
2、结束后的新情况,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需要。1921 年 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形成背景:在推进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中;1936 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含义:“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
3、面,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偏重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评价: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战后苏联的多次改革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含义概括: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4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4、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农业形势非常严峻,粮食供应严重不足;1956 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初,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扩大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一部分权力。评价:它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农业上取得了一些成果;由于冒进和瞎折腾,也由于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终致失败。5戈尔巴乔夫改革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的衰退趋势,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内容:首先是经济改革,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承认市场
5、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其次是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结果:经济改革面临困境,政治改革从根本上动摇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加速了苏联解体。历史必修第二册课程配套资料2【史料解读】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材料一 1918 年 3 月,苏俄与德奥签订的屈辱性的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因此赢得了宝贵的 3 个月的和平时机,争取和 组织群众,整 顿经济,建立红军,巩固政权,为赢得对帝国主义和反革命势力发动的 3 年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1918 年 11 月 13 日, 苏俄政府利用德国战败的时机,宣布废除该条约 。材料二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
6、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 战胜,就在 战斗中光荣牺 牲。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资料显示:(1)十月革命后,单方面与德国谈判并签订和约,使苏俄退出了一战。退出一战则为其巩固政权创造了条件。 (2)诗歌内容显示,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战争形势严峻。 (3)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他退出一战是苏俄内战发生的重要原因。问题设计:(1)苏俄签订屈辱性的布列斯特和约产生了哪些直接结果?(2)材料二反映的形势是指什么事件?所谓的“野兽” 、 “暴徒”是指哪些人?(3)据材料一,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如何体现了列宁的远见?(4)在 1918 年的形势里,苏俄政府采
7、取了什么非常政策?问题解析:(1)退出一战;一战中的协约国集团组织力量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2)苏俄的三年国内战争。帝国主义干涉者与国内反革命势力。(3)一方面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列宁看到了德国战败的必然性,苏俄政府利用德国战败之际,宣布废除了该条约。(4)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材料一 1920 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 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 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
8、些重担;但是,1920 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 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材料二 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占领要塞,提出“ 要苏维埃,不要布 尔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 购队”等口号,并 组织起“ 临时革命委员会”, 发布的告喀琅施塔得要塞和市民群众书中声称:执政的共产党完全脱离群众,没有力量把群众从全面崩 溃的现状中拯救出来,只有靠全体工人的努力和决心,才能给祖国提供面包和燃料,才能让人们穿上衣服和皮靴,才能使共和国摆脱困境。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资料显示:(1)农民请愿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 (2)三年国内战争期间,农民承受了沉重的负担,到 1920
9、年,人民连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得不到满足。 (3)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要求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4)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是因为人民的生活极其艰难。问题设计:(1)余粮收集制何以遭到普遍反对?(2)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3)面对这些问题,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是如何做的?目的何在?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3问题解析:(1)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项内容,它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以及肉类、马铃薯等各种农产品都收集到国家手中,尤其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这一政策非但没有取消而且得到了强化。(2)农民请愿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要求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10、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3)列宁领导的俄共(布)果断地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摆脱困境,巩固政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3. 新经济政策的起步粮食税材料一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 说我们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 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二 19131925 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此栏是 1925 年与 1913 年对比的百分比。资料显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度过严重危机方
11、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2)列宁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的办法。 (3)俄共(布)通过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4)材料二的表格显示,三年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农业凋敝,远不如一战前的沙俄时代。(5)通过实行粮食税的农业政策,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已经接近或超过战前。问题设计:(1)据材料一,列宁是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2)通过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判,说明列宁已经认识到什么实质性问题了?(3)从材料引文来看,列宁提出了什么建议以缓解困境?(4)据材料二,1920 年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1925 年的统计数据又
12、说明了什么?(5)在学习新经济政策的历史知识时,材料一、材料二的功能是什么?问题解析:(1)列宁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帮助苏俄政权度过严重危机方面发挥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一种临时性 的 办 法 。 ( 2) 说 明 列 宁 已 认 识 到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并 不 是 向 社 会 主 义 过 渡 的 正 确 途径 。 ( 3) 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4)三年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农业凋敝,远不如一战前 的 沙 俄 时 代 。 通 过 实 行 粮 食 税 的 农 业 政 策 , 农 业 生 产 的 各 项 指 标
13、已 经 接 近 或 超 过 战前 。 ( 5) 用来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成效性。年份项目 1913 1920 1925 19251913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112种植业() 100 64 107 107畜牧业() 100 72 121 121粮食(万吨) 7.650 4.519 7.247 94.7牛(万头) 6.060 5.250 6.210 102.5猪(万头) 2.090 1.750 2.180 104.3历史必修第二册课程配套资料44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材料一 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不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
14、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材料二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三 19131937 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与资本主义各国在 1929
15、年的生产规模比较。资料显示:(1)当时苏联比西方先进国家落后许多,因此斯大林希望加快速度赶超西方,在他看来,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2)为改变落后状况,斯大林以五年计划的形式来推进工业化建设,而工业化又是以重工业为主的。 (3)苏联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是通过剥夺农民来积累工业化建设资金的。这种做法毛泽东是反对的。 (4)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 10 年之内即超过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问题设计:(1)据材料一,斯大林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提出了什么要求?结合所学,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呈现什么特点?(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所说的“苏联办法”是什么?其影响何在?(3
16、)结合所学知识,用文字方式表述材料三的数据所呈现的苏联工业化成就。(4)苏联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时,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5)从工业角度说明斯大林模式的表现。问题解析:(1)加快建设速度。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体制。(2)缩小以至消灭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提高工业品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用多收少付的办法向农民再征收一笔额外税。短期内为工业化建设积累大量资金。但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13 1928 1932 1937 年份项目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机器制造业 4
17、4 2 1 2 1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电力 15 10 7 4 3 2石油 2 3 2 1 2 1钢 5 5 5 4 3 2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5(3)苏联用 10 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 50 年到 100 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不再是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而是世界工业强国了。(4)经济大危机,自由放任政策走到了尽头。(5)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5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年份产品1913 年
18、1928 年 第一个五年初步方案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佳方案党的十六大报告追加数实际完成数(1932 年)煤(万吨) 2910 3550 6800 7500 6440石油(万吨) 920 1160 1900 2200 2140生铁(万吨) 420 338 800 1000 1700 616钢(万吨) 420 430 830 1040 592汽车(万辆) 0.07 10 20 2.39拖拉机(万台) 0.13 5.5 17 4.89铁路(万公里) 5.85 7.69 8.8 9 8.18棉织品(亿米) 25.82 26.78 57 62 26.94注: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同时提出两
19、个方案,即初步方案(也称一般方案、最低方案)和最佳方案(也称最高方案)。就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来说 ,初步方案与最佳方案的区 别是各项主要指标一般相差 20。在 1930 年 联共(布)十六大上,又追加了几 项 重要产品的指标。资料显示:(1)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煤钢产量与欧美国家相比落后不少,机器制造业水平更低。 (2)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煤钢石油生铁等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汽车和拖拉机等机器制造业增长明显。 (3)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 间 苏 联 的 重 工 业 发 展 较 快 , 铁 路 和 棉 织 品 等 轻 工 业 发 展 较 慢 , 几 乎 停
20、 滞 不 前 。( 4) 苏 联的工 业 化 建 设 指 标 的 追 加 反 映 了 对 建 设 速 度 和 规 模 的 刻 意 追 求 。 事 实 上 追 加 的 基 本 都 没 有 实现。问题设计:(1)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情况怎么样?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2)从上表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发展有什么不足?(3)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完成数来看,初步方案和最佳方案哪个更切合苏联实际?联共(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有没有完成?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4)上述问题的形成也是苏联怎样的经济模式的形成过程?你有什么启发?问题解析:(1)
21、与欧美国家相比,苏联的煤钢产量和机器制造业水平都落后不少。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的重工业增长明显。(2)片面发展重工业,已经呈现农轻重结构不均衡的问题。(3)初步方案更切合苏联实际;联共(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没有完成;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和高速度的情况和凭主观意志的冒进行动。历史必修第二册课程配套资料6(4)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斯大林模式) 。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实事求是。6苏联的改革材料一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 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材料二
22、俄罗斯专家格 阿 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 18 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 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 年上台的 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材料三 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 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 变之果。尼克松资料显示:(1)斯大林执政期间,个人崇拜盛行,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 (2)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进行了短命的改革,
23、整个国家缺少活力;传统的行政命令与官僚主义继续进行。 (3)西方国家一直想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演变,为此而采取了思想意识形态渗透的策略。问题设计:( 1) 斯 大 林 神 话 般 的 形 象 在 苏 联 历 史 上 何 时 因 何 事 件 而 受 到 猛 烈 的 批 判 与 冲 击 ? ( 2)材料二中“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那股热情”在经济改革上的表现是什么?(3)材料二中“1964 年上台的领导人”在其执政前期的短命的改革是什么?有何成效?(4) “1964 年上台的领导人”给苏联留下了积重难返的沉垢,它们是什么?(5)材料三里“思想之间的接触“使 20 世纪 80 年代的领导人生出了哪些符合西
24、方”和平演变“意味的思想?(6)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苏联解体的原因。问题解析:(1)1956 年,苏共二十大掀起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2)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特别是大规模地垦荒和种植玉米,急躁冒进。(3)在工业上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4)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苏联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和衰退;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无所不在;国家如一潭死水。(5)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
25、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6)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西方的和平演变。7社会主义改革的长期性与曲折性材料一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7 卷材料二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 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7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 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 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
26、 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 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资料显示:(1)社会主义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3)邓小平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发表南方谈话,对于把握社会主义方向,推进中国改革的深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问题设计:(1)据材料一,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看成是一种什么社会?(2)简述苏联经历的几次主要改革。(3)据材料二,邓小平谈话的国际背景是什么?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认识。问题解析:(1)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
27、社会。(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遭受挫折。【难点辨析】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政策名称 背景不同 目的不同 内容不同 作用与特点的差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干涉势力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疯狂进攻苏俄,苏俄进入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保障红军的军备供应,拯救苏维埃政权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一切企业国有化;流通领域里,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但是,它具有明显的战时强制性和共产主义性新经济政策(
28、19211928)国内战争结束以后,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继续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增强了人民的不满情绪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农业上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并且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办法;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它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很快走出经济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也巩固了政权。它具有明显的商品、货币、市场特性相同点 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在实施当时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2斯大林模式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1) 新 中 国 成 立 初
29、 期 基 本 上 照 搬 苏 联 模 式 , 对 中 国 的 发 展 产 生 过 一 定 的 积 极 影 响 。( 2) 后来其弊端越来越明显,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产生了转换发展模式与战略的内在要求。(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决定“走自己的路” ,创立并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历史必修第二册课程配套资料8【图说历史】图片 1: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耶戈列夫斯克地方的农民在踊跃缴纳粮食税(1922)内容解读: 苏俄在 1921 年 3 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
30、的新经济政策。其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从而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 到 广 大 人 民 的 欢 迎 。 耶 戈 列 夫 斯 克 地方 的 农 民 用 马 车 驮 着 粮 食 , 排 队 等 候 , 踊 跃 缴 纳 粮 食 税。历史价值:粮食税政策实施一年后,即取得了积极成效,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得人心。图片 2:海报完成五年计划和漫画片面的经济内容解读:苏联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为宣传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而绘制了完成五年计划的海报。海报上是高楼建筑、飞机、飞艇和汽车、拖拉机。表现了浓郁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色彩。漫画片面的经济则直接地揭示了斯大林时
31、代社会经济像个跛脚巨人的缺陷。历史价值:形象地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建设领域的两方面表现: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图片也蕴涵了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造成了严重后遗症。图片 3:1991 年 12 月,苏联解体,苏联国旗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左下图) ,俄罗斯国旗升起(右下图)内容解读:1991 年 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将核武器控制权交给叶利钦。当晚,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俄罗斯国旗白蓝红三色旗升起。一个庞大的帝国解体。历史价值:一个瞬间,70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2、教训9余年的苏式社会主义实践告别历史舞台,40 余年冷战的两极格局瓦解。【习题荟萃】(一)选择题1.(2008四川)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 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本题考查苏维埃政权颁布的粮食垄断法令,属于中等题。从题干中材料分析,是苏维埃政权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而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 19181921 年,此时期出于苏俄三年内战期间。故 B 项符合题意。【答案】B2.(2009广东)列宁曾讲过:“我们
33、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D3 (2009广东)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34、)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本题的题眼是“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答案】C4 (2009山东)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35、【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学生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20 世纪 30 年代初” 、 “技术决定一切”特别是联系其时间可以得出 D 项。【答案】D5 (2009广东)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历史必修第二册课程配套资料10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
36、用【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他选项答案太绝对。【答案】B6 (2009江苏)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 创 并 实 行 了 高 度 集 中 的 计 划 经 济 体制 【解析】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37、制(斯大林模式) ,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 、B、C 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答案】D(二)非选择题7 (2009海南)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 问题,投 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 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 这 种 建 筑 材 料 相 应 的 供 应 (无 论 如 何 )也 不 能 用 “未 来 的 砖
38、头 ”建 造 “现 实 的 ”工 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 年 9 月)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 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 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 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们的工业水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 发展工 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
39、迫切了。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 年 11 月)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 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 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 业和 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86)(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告诉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试题解析】本题从中苏两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切入,考查其各自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历史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历史的借鉴功能。要求学生能够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合理的解读,同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第(1)问要在“大剂量”的材料阅读过程中提取信息并且加以概括和比较,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在材料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