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电子信息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综合评价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上市公司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融资对象,而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营运能力、发展状况。本文通过国内外前人对财务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在电子信息业的财务绩效研究,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同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方向思路。 1 国内外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成果 目前,关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已有很多,不同的评价方法得到的上市公司的营运状况和发展状况可能有所不同。其关键的问题在 与财务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针对这两点,现在国内外普遍涉及的关于上市公司财务
2、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 1.1 沃尔评价指标体系 这是由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先驱者之一亚历山大沃尔在 20 世纪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提出的,他选择了 7 个财务比率,分别给定每项指标在总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并确定标准比率,然后与实际比率比较,得出每项指标的分数,最后求出总分,这一体系的最大缺陷就在于赋权的主观性。 1.2 经济价值增量( EVA)评价体系 该体系首先由美国一家咨询公司于 1991 年发明并申请版权。 EVA 明确指出公司仅在它的营业收益超过所利用的资本成本时才为所有者创造了价值,它把资本预算、绩效评价和薪酬计划结合起来,促使经营者决策与公司发展目标一致化。尽管
3、如此, EVA 仍旧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由于 EVA 过分强调现实结果,因此经营者不愿投资于技术创新等,而盲目追求短期 EVA 增加,这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2 1.3 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 这是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的,尽管该体系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有关监管领域已经逐步应用,但它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该体系的指标赋权业存在主观性,使得评价结 果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另外,该体系的评价方法是指标的加权平均,但却不能保证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难免其中某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1.4 清华大学与中国证券报联合推出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排序体系(以下简称“清华体系”)
4、这是一套多维评价体系,克服了单维评价体系的盲目追求某一项指标提高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也由于所选取的 19 项评价指标分别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营运能力四个方面对企业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使得评价指标的选取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另外,该体系才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克服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中主观赋权的致命缺陷,从而大大加大了财务绩效评价结论的可靠性。虽然这一体系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由于体系中涉及了某些难以在金融企业财务报表中找到的指标,例如存货周转等,这就限制了该体系在非金融行业的应用。 1.5 “证星一若山风向标”上市公司财务评测系统 该系统由证券之星网站与复旦大学金融
5、期货研究所共同开发。该体系将财务指标划分为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长能力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五大类,并选取其中最重要的 20 多个财务指标,构成该测评系统的指标体系;对于财务 指标的具体运算;各个财务指标权重的确定,以 AHP(层次分析法 )计算所得的数值为基础,经过不断验证、调整而成;另外,它的一个重要创新与优点是采用行业平均值作为评价基准,测算出各个上市公司相对于行业平均的实际综合得分,据此排列出的上市公司排行榜更具参考价值。证星体系的缺点主要体现在它将财务指标分为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两类,而每类各有不尽相同的 20 多个财务指标,这样不利于金融上市公司与非金融上
6、市公司的比较。虽然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有不完全相同的会计报表,但从上市公司的角度而言,它们均为以盈利为目的,财务管理的目标 也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有必要选择合适的指标兼容两类企业。 3 2 对电子信息业的相关研究成果 冯根福、王会芳 ( 2001) 以我国电子产业上市公司的实际数据对其观点和方法引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多角度的绩效综合评价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而言,更具有普遍意义。 涂春辉、李双杰 ( 2002) 使用客观方法用一个具有很好性质的逻辑函数计算指标得分,用复相关系数的倒数作为权数加权得到综合得分,并以我国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为例进行经验分析。他们的研究
7、非常细致,而且在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在指标选取中也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兆霞、曾繁荣 ( 2003) 以截止 2001 年底在深沪两地上市的 30 家通信电子产业公司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对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中的股权结构与其绩效评价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建立模型,她们的研究角度丰富了电子产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研究视角。 刘秀芹 ( 2004) 以沪市电子行业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根据 17 家上市公司 2002 年度财务报表进行绩效评价。她的研究方法为通过因子分析评价电子产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规范的模式。 李德春、肖岳峰 ( 2006)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沪深股市 20 多家电子信息
8、业上 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最终确定各公司的经营绩效状况,这是很值得推荐的方法。 李良智、夏靓 ( 2006) 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别从上市公司绩效层面探讨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和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角度讨论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激励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电子类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年度货币薪酬与企业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 国内外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带来的启发 第一,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具有全面性,一方面要有金融企业,同时也要包括非金融企业,同时指标的选择既要全面也要避免 相互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在确定选择某种研究方法下,首先要确保指标权数的确
9、定要具有客观性,要尽量避免采用主观赋权的方法,而相应地客观赋权。 第三,由于本研究限定了行业,即电子信息行业,因此,在参考其他行业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上,也要参考本行业相关学者的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1 参考文献 1冯根福,王会芳上市公司绩效多角度综合评价及其实证分析 J中国工业经济,2001(12) 2涂春辉 , 李双杰 中国电子行业上市公司绩效分析 J 世界经济 , 2002(1) 3王兆霞,曾繁荣上市公司内部治 理结构与绩效评价的实证 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3(3) 4刘秀芹因子分析法在电子行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3) 5李德春,肖岳峰电子
10、信息业上市公司业绩的二次相对评价 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6(4) 6李良智,夏靓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一以电子行业为样本 J当代财经, 2006(2) 7高敏关于电子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J经济经纬, 2004(1) 8梁莱欲,张焕凤基于 DEA 的我 国电子信息业上市公司 R&D 绩效实证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 2006(2) 9傅荣林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的探讨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1(1) 10汪饪,张伟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研究 J工业企业管理, 2002(8) 11池国华,迟旭升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研究 J会计研究, 2003(1) 12
11、何静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汽车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问题研究 J生产力研究,2010(1) 13景玉锋,刘姗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 J工程价值, 2010 14许月悦,张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 J大众商务, 2009(7) 15张风顺基于海尔公司年报公开数据的财务绩效评价 -兼论因子分析法的具体应用J会计师, 2010(03) 16杨平娥,冯述娜,李善花,陈会英我国种植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 J财会月刊, 2010(2) 17王晓华,戴蓬军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 基于辽宁省上市公司的数据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5) 18屠克陵上市公司财务
12、绩效评价有 效性实证研究 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9) 19任红焱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J财会研究, 2009(2) 2 20章振东基于主成分分 -熵分析的上市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J求索, 2009(2) 21张丽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上市钢铁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J商业现代化,2009(11) 22郭慧兰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 J财会研究, 2010 23刘倩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J生产力研究, 2010(6) 24倪雪梅 精通 SPSS 统计分析 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0 25 Alexander Basile
13、vsky. Statistical factor analysis and related methods: theory and applica- -tionsJ. New York: Wi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26 Christian Terwiech, Chritoph Loch and Martin Niederkofler. When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makes a differenc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J. J Prod Innov Manage, 1998(15). 27 Alfonso Gambardella, Salvatore Torris. Dose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 -nce in marks?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