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三亚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三亚市人民政府I目录第一部分 回顾与审视:站在历史新起点 .1一、“十二五”取得的发展成就 .1二、“十三五”面临的机遇挑战 .6(一)发展机遇 .7(二)面临挑战 .8第二部分 定位与目标:稳步全面建小康 .10一、指导思想 .10二、战略定位 .10三、发展理念 .11四、发展目标 .13第三部分 创新与转型:力争实现新跨越 .17一、加快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多元化产业体系 .17(一)全力打造精品旅游业 .17(二)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 .22(三)重点扶持医疗健康产业 .2
2、7(四)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 .29II(五)积极推动会展业健康发展 .31(六)稳步推进金融和商务服务业 .33(七)加快完善商贸物流业 .35(八)调整优化房地产业 .37(九)积极培育科技教育文体产业 .39(十)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43二、着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承载能力 .47(一)建设立体化交通网络,构建互联互通开放格局 .47(二)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48(三)构筑现代通信网络,夯实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50(四)加强安全电网和气网建设,保障城市能源供应 .51(五)建成均衡协调的水利网络,强化城市供水保障 .52(六)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安全运行能
3、力 .54三、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58(一)加强“多规合一”,严控生态底线 .59(二)促进四区联动,区域协同发展 .61(三)统筹陆海资源,优化空间结构 .63(四)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 .66(五)推动军民融合,实现共建共享 .69III(六)促进琼南区域协同发展,共建“大三亚”旅游经济圈 .70(七)实施海洋强市战略,力争建设“海上三亚” .71四、全面加强城市治理和管理能力建设 .73(一)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建设“精品三亚” .74(二)以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建设“智慧三亚” .75(三)以国际化管理为示范建设“国际三亚” .76(四)以人本化管理为核心建设“和谐三亚”
4、.77(五)以法治化管理为保障建设“平安三亚” .78(六)以参与式管理为重点建设“文明三亚” .79五、持续激发改革开放创新活力 .80(一)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81(二)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4(三)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85(四)大力推进服务业开放 .86(五)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87(六)谋划建设三亚自由贸易港 .88(七)打造国家公共外交基地 .90六、加快推进“双修双城”和生态文明建设 .91IV(一)加强“双修双城”和五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 .91(二)构建六大生态文明示范体系 .101七、构建有弹性、可选择的公共服务体系 .103(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5、104(二)加强素质教育及人才培养 .105(三)提升文化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107(四)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108(五)加大旧城改造和住房保障力度 .109(六)提高居民收入与社会保障水平 .111第四部分 实施与保障:健全规划新机制 .113一、加强党的领导 .113二、加强组织保障 .113三、加强项目保障 .114四、加强人才保障 .114五、加强机制保障 .1151第一部分 回顾与审视:站在历史新起点一、“十二五”取得的发展成就“十二五”期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下,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
6、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抓治理、惠民生等各项举措,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继续提升。2015 年,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435.02 亿元、58361 元/人、88.92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9.4%、5.9%、16.1%,“十二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647.46 亿元,年均增长 20.4%,高于“十二五”预期目标8.4 个百分点。
7、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平稳健康运行,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我市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2构作为重要任务,2015 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7:20.6:65.7。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花卉、南繁育种、海洋渔业等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增加值 59.66 亿元,五年年均增长 6.0%。旅游业提档升级加快,旅游总收入以年均 15.0%的速度高速增长,旅游接待游客年均增长 11.2%,建成了三亚国际免税城、三亚千古情景区、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等一批特色旅游精品项目,以免税购物、婚庆蜜月、海洋旅游、文化会展、低空飞
8、行为主的新业态得到深化发展,促进旅游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十二五”免税购物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 130 亿元,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现 18.3%的高速增长。金融产业加快发展,阳光人寿保险公司总部、国家开发银行三亚分行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相继开业,2015 年金融业增加值突破 50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11.6%,比 2010 年提高7.8 个百分点,五年年均增长 29.2%。现代服务业产业园高端合作医疗项目加快推进,医疗康体产业蓄势待发。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取得新成就,生态保护取得新进展。三亚被列为全国地级市中唯一的“双修”“双城”综合试点城市,开展“双修”“双城”6 项规划编制
9、和 11 个近期施工类项目的规划设计,抱坡岭等受损山体修复效果明显,完成 80 亩三亚河红树林修复造林任务,实施市民果园和“凤凰路、迎宾路、榆亚路”景观提升工程,三亚湾3原生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和首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开工建设,开展“绿化宝岛大行动”,建成亚龙湾和临春岭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 68%;强化城市治理管理,五年累计拆除违法面积 740 多万平方米;印发三亚市旅游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举报奖励办法以及旅游购物点、海鲜排档等 8 项管理办法,建立三亚市民游客中心,挂牌成立国内首支旅游警察队伍,三亚旅游投诉直线下降,三亚旅游市场治理经验得到国家旅游局的高度认可;细化整治市容市貌,实施城区道
10、路精细化保洁,对摊点占道、垃圾乱扔等乱象进行整治。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建成并投入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一期,三亚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建成试运行;封堵 76 个沿河排污口,安装移动式污水处理站6 处,清理疏通主城区污水主管网 220 公里,新建雨水、污水管道 266.78 公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由 2010 年的79.8%提高到 8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城镇空气优良天数达 98%,地表水达标率达 90%。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镇化水平从 2010 年的 66%提高到 2015 年的 72%。海棠区、天涯区等片区棚改项目稳步实施,吉阳区中廖村等美丽乡村建设有
11、序推进。凤凰机场 T2 航站楼、西环高铁三亚各站点、崖州中心渔港投入运营,凤凰岛邮轮母港二期建成一个 15 万吨级泊位,依托空港、客运港、货运港、铁路构建的旅游4城市对外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建成槟榔、凤凰出口路等多条绕城高速公路连接线,迎宾路与绕城高速实现互通,提高城市快进快出通畅能力;榆亚路、迎宾路等道路拓宽和春光路等道路改造以及新风桥、榕根桥等桥梁扩建已完成,红沙隧道建成通车,三环路、海榆东西线三亚段等工程有序推进,月明桥、跃进桥等桥梁工程动工兴建,现代有轨电车项目正在加快前期工作。城乡电网建设、城市供水和天然气管道等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大隆灌区西干渠工程、农村通畅工程和一批农村桥梁、道路工程
12、等建设,田洋灌排渠道整治、小型农田水利、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加固等工程取得较好成效。行政村通公交车率 82%,城乡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 99%和 75.9%。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就,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多规合一”总体规划编制取得初步成果,谋划了 9 大重点产业、14 个省市产业园区、“五网”基础设施、8 个省级特色产业小镇以及“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等事关三亚长远发展的重大蓝图。完成了撤镇设区,四区和育才生态区挂牌运作,“市-区-村(社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框架基本建立。三亚市白鹭公园保护和管理规定颁布,成为三亚首部地方性法规。建立了“五个集装箱”联审制度,成立了建设项目审批代办服务中心,基
13、层便民服务站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实行“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新增各5类市场主体近 2 万户。林地、土地、海域等重要资源集中规范管理为代表的一系列重点改革有效推进,国企国资、司法体制、公立医院、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取得新成效。三亚列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引进中交建、港中旅等大企业参与发展邮轮经济,开辟“三亚韩国”、“三亚新加坡”等多条国际航线;实施免税购物新政,边境游异地办证、航油保税政策获批;成功举办世界小姐总决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三亚站)等重大节庆赛事活动,以及 2015 年海南国际旅游岛邮轮游艇产业发展大会、三亚财经国际论坛等会展活动,三亚市知名度不断提升;借助“泛珠大会”等平台
14、,引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项目,“十二五”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10.7 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 6.3 亿美元。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十二五”期间,投入各类重点民生工程资金累计 337.5 亿元,有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提高。2015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28782 元和 12228 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 10.7%和 12.8%。五年新增就业岗位 16 万余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7 万多人。社保实现了扩面提标,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率分别超过99%、98%,城镇从业人员五项保险参保率均在 97%以上,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由 2010 年的 330 元和 235 元提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