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变革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资产减值现象频繁发生。 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高估资产的价值普遍存在。因而,进行相应的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研究,对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大对企业的信任度,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对经济利益带来有利影响,增加资本的积累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而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于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 果。 1 资产减值的涵义 资产减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秦勉( 2008)指出
2、:“资产减值则是因外部因素的变化,或内部使用方式 /范围的改变而使其价值降低,并不能直接从产品销售中得到补偿。” 可见 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历史成本时,资产的账面金额就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该资产就发生了减值,二者的差额即为资产减值 。 2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资产减值会计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 20世纪 80、 90年代。国外从 90年代起,有关机构研究和制定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则和相关准则。 1998年 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 36号 资产减值,建议使用者于 1999年 7月 1日后采用。本准则的目的 是 , 规定 企业 用以确保其 资产 以不超过可收回价值( recove
3、rable amount)的金额进行计量的程序。 资产减值既可能是经理对已经恶化的环境的恰当反应,也可能是企业机会主义盈余管理的结果( Thaker, 1987; Wilson, 1996)。为辨识企业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是否在盈余管理行为,多篇实证文献对此进行了考察,但并未获得一致的结论。 Elliott和 Shaw( 1988)考察了 20世纪 80年代中上期的自愿资产减值,发现减 值公司在减值前 3年就经历了盈利与资产增长率的下降,市场收益率也远低于同期对照组。因此,减值更可能是企业对经营状况的自然反应,而非管理层操2 纵的结果。 Rees、 Gill和 Core( 1996)
4、考察了确认价值毁损型长期资产减值的企业,发现企业在确认减值当年同时确认了占总资产 3.05%的负向非正常应计。不过,该非正常性应计具有定价效应,并且在随后的 3年内并未发生反转。因此笔者认为公司的资产减值和应计项目的提取都是永久性的,也即并非机动主义的,而是关于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可靠信号。 不同的是, Strong和 Meyer( 1987)发现,决定公司计提减值最重要的因素似乎 为管理层变更,当新的管理层来自于企业外部时尤为如此。 Zucca和 Camp- bell( 1992)以价值损毁型的资源减值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大多数公司在盈利低于正常水平的期间进行减值处理,暗示了企业有巨额冲销(
5、Take big bath) 动机。还有部分公司是在盈余超过预期值时确认资产减值,则表明了企业有利用减值政策进行收益平滑( Earning smoothing)的动机,作者认为该结果支持减值被用于盈余操纵这一论点。 Francis、 Hanna、 Vincent( 1996)将影响企业资产减值政策的因素分为两类:价值毁损( Impairment)因素和盈余操纵( Man- iplation)因素。价值毁损因素与企业的业绩及资产的周转率有关,盈余操纵因素则可能受理经理人员变更、利润平滑动机和大清洗( Big bath)动机有关。由此可见企业业绩是影响企业资产减值水平的显著因素,而且减值历史和减值
6、前未预期利润与减值水平显著正相关,表明减值公司并不存在大清洗或利润平滑等动机,但管理层变动和减值水平的显著正相关,表明企业可能存在“清洗甲板”的动机。 Mc Michols和 Wilson在 1998年也发现:当企业的利润非常大或非常小时,企业都倾向于提取较高的资产减值准备,这意味着企业管理人员有利用减值政策进行利润平滑和大清理的盈余管理行为。 从中可以看出,国外主要有两种观点:管理阶层会利用准则给他们的选择余地,采取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减值政策,而投资者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并不能洞察这种盈余管理行为;经理人员确认资产减值的目的并不在于操纵利润,而是基于企业糟糕的经营状况、同行业竞争以及经营策略转
7、变所导致的资产价值的降低。 3 国内 研究综述 我国的资产减值研究起步较晚,在 l993年会计制度改革时,第 一次明确的提出了资产减值的概念,允许所有企业针对应收账款这一流动资产项目计提减值,但当时对计提幅度比例给与了较为严格的限制。 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在 1998年之前几乎不存在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机会,国内上市公司在进行资产减值时,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 1998年,财3 政部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投资减值准备。 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开始要求所有股份有限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将范围扩大
8、到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 托贷款、在建工程在内的八项资产。 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后,学术界围绕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的研究也多了起来,主要可分为理论规范和实务操作两个方面。 3.1 理论规范研究 在理论规范方面,周忠惠、罗世全 (2000)探讨了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的理论起点,实质内容及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等问题,并分析了我国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滞后的原因。他们认为,只要资产有理由证明确实已发生了减值就应当确认,并且在后期减值因素不存在的情况下就应当恢复转回,同时为了减少操纵利润的现象发生,公司应对减值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披露。建议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来指 导实践,这样有利于不同企业间的可比性和同一企业不同时点
9、的一贯性,还可以降低管理当局资产减值时间分布上的操纵性,此外,还有必要针对固定资产减值审计制定相关的审计准则; 贾莉莉( 2007)在理论上比较了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 IAS36中关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问题。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国际会计准则 IAS36规定可以转回。他认为 资产减值准则的变革有效的遏止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但我国关于 资产减值也有特殊规定,如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如果有证据证明该资产的减值因素已经消失,那么原来减值的金额是可以转回
10、的。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金永金( 2008)认为由于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具有难以操作性和很大的主观性,可以以此来达到高估资产和盈利的目的,为避免减值准则流于形式,对资产减值准则提出了如下建议:( 1) 适当限制企业专业判断范围和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 2) 强化相关信息的披露。 ( 3) 强化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他希望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更加稳健地反映企业的价值。 3.2 实务研究 在实 务研究方面,王跃堂( 2000)首先考察了 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自愿选择计提“四项准备”的行为,发现上市公司自愿执行四项减值准备的情况并不4 好,而且还发现选择与未选择三大减值政策的两类公司的
11、特征有系统偏差。也就是说,存在利用四项计提操纵盈余的现象。 李增泉( 2001)对 1999年 385家上市公司计提四项减值准备进行了回归分析,并通过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发现当给予上市公司自愿减值选择权时( 1998年度),上市公司一般选择不予提取,即使是提取的公司,计提比例也比较低。对于强制性资产减值( 1999年度),则发现上市公司 的盈余管理动机是影响其资产减值政策的重要因素,其中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和临界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增加(或不减少)当期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对于具有扭亏动机、变更动机和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增加(或不减少)未来期间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 朱炜( 20
12、03)为了考察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和程度问题,对 2001年度 160家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基本上都能够按照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会计制度赋予了上市公司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非但没有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反而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利用 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权操纵利润的机会,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和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王建新( 2007)以 2001-2004年所有 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新的资产减值准则的研究框架下,结合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董事会和总经理两
13、权合一、管理层薪酬外部竞争优势弱化、未设计独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越倾向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 ;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的公司越倾向于进行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具有大清洗动机和利润 平滑动机的公司越倾向于长期资产减值不转回未来收益能力和经济环境不影响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王悦( 2008)郭惟佳( 2010)都选定上市公司为对象进行资产减值的实证研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一致结论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实施对于企业过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新资产减值准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和完善了现行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但其还不够完善,很多地方还存在很大的主观
14、性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这样仍然会给企业的进行利润操纵留有一定的空间。 程仲鸣、王海兵 (2008)在准则变化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的影响一文中以2006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发现企业存在将计提的减值准备突击转回的迹象,并找到一些新的盈余管理证据。如何防止企业利用流动性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成为新的课题。郭均英、齐乐( 2009)通过对 04-07年 A股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 2006年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的当年,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大量转回以前年度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制约了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
15、值准备为工具而进行 的盈余管理行为。 5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学术界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各项资产减值政策的出台和应用而进行的。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由于会计制度以原则为导向,加上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存在很多主观估计的因素,盈余管理的迹象比较明显。 不过,在反映企业资产质量上似乎还是有一定的成效的。国内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侧重于资产减值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包括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相关准则的理解和准则与规范的比较研究等方面。主要采用逻辑推理和规范演绎的方法,一 般较少涉及或不涉及对公司实际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的具体分析。另
16、一类则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主要通过对上市公司具体财务信息的分析来验证或推翻其假设,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在具体研究方式上,以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统计分析为主,大量运用假设检验,回归分析与指标分析等形式进行数据处理,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比国外同类文献,国内研究的特别意义在于探索了我国特定的制度因素 (如 ST制度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但是对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情况进行全面论述的相关文献就比较缺乏。 6 参考文献 1周忠慧,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J会计研究, 2000( 9) 2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 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1( 4) 3王跃
17、堂,孙峥,陈世敏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证劵市场的经验证据 J会计研究, 2000( 7) 4朱炜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统计分析 J财会通讯, 2003( 4) 5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资产减值会计 M大连 : 大连出版社, 2005 6贾莉莉新准则下资产减值理论与实务研究 J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7( 1) 7金永金 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及其计量属性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8王仲兵资产减值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 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 4) 9王建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J管理世界, 2007( 3) 10王悦
18、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1郭惟佳新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房地产业沪、深 A股上市公司减值的理论基础及 其计量属性 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9) 12程仲鸣,王海兵准则变化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的影响 J 工作研究, 2008 (5) 13郭均英,齐乐 我国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J财政研究, 2009( 1) 14葛波成 论新旧会计制度下减值准备的提取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J中国总会计师,2010( 8) 15韩延龄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选择问题实证研究 J会计师, 2010( 9)
19、16Elliott,J.and W.Shaw,1988.Write-offs as accounting procedures to manage perceptions. Jour- 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supplement26) :91-119. 17Wolk,I.H,Tearnye,G.M.nd I.J. Dodd, 2001.Accounting theory:A Conceptual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18Zucc,L.J.and D.R.Campbell,1992.A closer look at discretionary write-downs of impaired assets.Accounting Horizons(September):30-41. 19Strong,J. and J.Meyer,1987. Asset writedowns: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security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42): 643-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