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检测卷(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心*** 文档编号:695734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检测卷(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检测卷(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检测卷(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检测卷(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检测卷(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单元检测卷(五)(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1.下列两组图片反映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服饰的变化,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在于( )第一组 第二组A.近代化的反映B.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C.民族融合的结果D.先进文化的辐射功能2.“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3.中国是“礼仪之邦”

2、 。到了清代,传统礼仪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军政,小到衣食住行、举手投足,无不做出详尽的规定,但晚清时期中国礼仪发生了巨变(如下图) 。决定这一巨变的主要因素是( )A.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渗入B.近代民主革命的推动C.近代城市经济生活日渐开放D.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4.1912 年 3 月,孙中山发布改元剪辫文告:“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满庭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限二十日,一律剪除(辫子) 净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留辫”与“剪辫”是“专制 ”与“共和”的根本分歧B.“剪辫”是革命斗争最彻底的表现C.“剪辫”是革命成功的外在体现D.习俗变迁是革

3、命成功的主要标志5.1912 年 6 月 1 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表明近代中国( )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生活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时尚 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6.1869 年, 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7.

4、中国传统民居特别重视墙高、门窗严实等条件,而现代居室则注重方便、采光、采暖、通风等要素。下列与这一变化无关的是( )A.自我封闭意识被打破B.科技水平提高C.社会治安改善D.传统审美标准被彻底抛弃8.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 年 1 月) 。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 (单位:分)运输方法 运费( 吨/公里) 运输方法 运费 (吨/公里)肩挑 34.0 驴车 18.0公路汽车 30.0 轻便铁路 2.4独轮车 19.2 铁路 2.0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9.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

5、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可见这一时期的上海( )A.消费观念制约工业化B.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C.汽车制造业尚未出现D.城市化发展受到制约10.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成为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A. B.C. D.11.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电报、电话等交通、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

6、包括(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12.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讯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下列通讯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电话 B.电报 C.电视 D.互联网13.下列有关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现象的描述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14.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份

7、中文刊物。1835 年刊登了如下内容:“英吉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 ”当时,这一报道( )A.促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觉醒B.表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C.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办报的主题和特色D.带给了中国人新的知识和信息15.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 1924 年,位于上海美租界) 刊登在 1926 年 10 月 10 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图片信息可用于研究(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实业救国思潮 民国时期的服饰 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A. B.C. D.16.1863 年申报中对“洋泾浜式英语”有如下描述:

8、“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 ”有学者据此做出下列推论,最为合理的是( )A.政府开始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B.英语已成为世界性的商业语言C.西方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改造D.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加强17.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 )A.电车 B.有线电报C.电话 D.无线电报18.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 20 世纪 20 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

9、的是( )A.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B.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流行歌曲C.儿童在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D.人们通过电视观看定军山 19.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 http:/ )A.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20.用 QQ 聊天、用 Email 发邮件、用 Blog(博客) 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 21 题 18 分,

10、22 题 18 分,23 题 14 分,共 50 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2 年 3 月 5 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以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材料二 (建国初期)受当时强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饰的趋势。在当 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 载着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 苏联服装成 为思想进步、追求革命的象征,主导着当时人们

11、的服饰取向与选择。列宁装、依照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 、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材料三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革命”兴起,在“破四旧”运动中, 谁的穿戴如果被认为不符合无产阶级式样,或 带有“封、 资、修”的影响,就会在大街上被勒令停下来,强制剪掉头发,撕烂衣服,红卫兵拿着剪刀专干此事,小脚裤管是他们最为仇视的对象,见了就剪。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8 分)(2)著名历史学家冯尔糜先生曾说:

12、“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 ”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 字左右。)(10 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从 1830 年开始,几乎每 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 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从 1840 年到 1845 年,英国民间一共有超过 1000 个 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1846 年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峰顶,这一年有 272 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

13、到1850 年,英国建成的和在建的 铁路总长已分别达到 6000 英里和 1000 英里,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铁路轮廓。摘编自纪双城 英国铁路狂飙历时 20 年材料二 1879 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 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起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 击。他 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 (清朝皇陵)” ,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 。他们的结论是, 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 。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 短, 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 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材料三

14、事实上,四川商办公司原先就存在着温和派与激进派的观点的分歧,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却起到了“为渊驱鱼” 的作用保路运动中的上 层温和派原先主张,只要政府如数还款,就同意把商办改为铁路官 办,此 时,由于清政府不愿全数还款,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与威胁,于是一反原来的 态度,也跟着激 进派一样 ,变得强硬起来。萧功秦清末“保路运动”的再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国铁路“狂飙 ”历时 20 年的原因。(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及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6 分)(3)根据以上材料,概述铁路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 分)23.

15、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 (1873 年)在汉 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 循环日报 ,光 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 时深悉外情者之所 为,惜国人尚不知 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 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 时报纸, 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

16、之报道,世界 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 ,不敢不勉,此 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梁启超时报 发刊词材料三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 东京创办民报。 孙中山后来在 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 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四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 张呜歧、 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 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 相率登载,全城人士 欢声雷动 ,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

17、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 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6 分)(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4 分)(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4 分)答案精析单元检测卷(五)1.A 第一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鲜卑族和汉族的服饰,第二组图片反映了晚清时期的旗袍和近代的中山装,第二组的变 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是在于近代化的推 动,故 A 项正确。2.A 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

18、足。女孩因 为小脚被辞退等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故 A 项正确。B 、D 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C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错在“彻底”二字,过于绝对。3.B 图 片反映了鞠躬礼代替了跪拜礼,不 仅体现了民主、平等思想,而且反映了生活礼仪的近代化,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并非主要因素,故 A 项错误;民主革命是推 动社会礼仪变革的主要因素,故 B 项 正确;近代城市经济生活日渐开放并非主要因素,故 C 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并非主要因素,故 D 项错误 。4.C 材料的有效信息“今者满庭已覆,民国成功 ”,阐述了断 发的原因是因为革命成功了。故选 C。5.A 材料中“草冠革履,呢服羽衣,

19、已成 惯常”体现了人们服饰的变化, “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说明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服饰的演变,并不是生活方式完全近代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及的是服饰与政治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报纸的功能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 D 项错误。 6.A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表明虽已了解西方生产的情况,但这个要求又反映出人们思想的保守。7.D 传统民居“墙高”“门窗严实”反映了人们的防患意识和封闭意识;现代居室注意方便、采光、通风等要素则需要一定的社会治安和科学技 术条件。故 A、B、C 三项均正确。D 项表述错误,传统审美标准不会被彻底抛弃。8.A 由表

20、格反映可知,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它运输方法的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大因素,A 项正确;B 项易错选,因表格所枚举的运输方法种类而表面理解,注意表名: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 样 不能作为 C、D 两项的依据。9.D “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 ”反映了消费水平低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与消费观念无关,故 A 项错误;仅从出行方式的变化不能说明上海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故 B 项错误;近代中国一直没有汽车制造业,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消费水平低限

21、制了城市化的进程,故 D 项正确。 10.D 火车和铁路线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表述正确,符合题意;表述不当。故选 D。11.D 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是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的表现,对中国有双重作用。 D项表述错误,应是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 进程。 12.A 根据材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 可以排除电视和互联网,中国出 现电视最早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出现互联网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 “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应是电话,本题选 A 项。13.B 20 世纪 30 年代能游览观光的应属于富人,马车专门为富人而发,不能体现出社会进步,故 A 项错误;“坐电车男

22、女可以 杂坐,不以为嫌”体现了平等,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故 B 项正确;马车是富人、有地位的人乘坐的, “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反映社会地位不平等,故 C 项错误;“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 ,按违章处理” 明显是不平等现象,故 D 项错误。14.D 关键信息:“1835 年”、 “必有自主之理” 。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 是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登上历史舞台,A 项排除;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在鸦片战争后,B 项排除;C 项“ 改变”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才开始创办报刊。 1835 年中国处于清朝专制统治时期,而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方传教士的西方人文思想,故 D 项正确。 15. B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是在 1927 年,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故错误;材料图片中“提倡国货,挽回利权”可知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潮,故 正确;图片中女子的服饰可以用于研究民国时期服饰的变化,故正确; 申报属于近代报纸,反映社会生活,可以用于研究大众 传媒的发展,故正确,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16.D 材料中报纸描述的是英语的传入。随着西方军事侵略的进行,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